•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30
    才不是呢,我现在觉得村里人有钱又会玩,拆迁一下,不仅换房子每个月还发钱。反正我认识的村里人都比我有钱
    当2017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说出这番话后,我被震惊到了。“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学生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我在学习上有更多捷径,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到收关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了。”一个高中生居然对阶层、高考、教育资源等问题看得如此透彻。但高中生能有这番见解,就是跟他所接受的教育资源、家庭环境、见识息息相关,比一般人更优渥的条件造就了他。相比之下,农村学生却因见识浅短连什么是“一带一路”都不一定知道时,我明白了这是教育领域里真正的阶级差距。1教育资源往有钱阶层集中根据2016年的数据,全国有54.63%的中学生来自农村。同年,北京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6.3%。另有报道称,清华大学当年的农村学生比例也不足两成。但是在媒体的渲染下,就变成“农村学生靠勤奋考上北大清华”、“寒门也能出贵子”、“知识改变命运”。媒体刻意回避了,自1999年以来,北大清华的农村学生比例持续下降,也掩盖了见识上的巨大差距让农村学生看到 “一带一路”时一脸蒙圈。农村父母总教育孩子: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你出人头地只此的机会。但农村父
    Mia快跑啊 4878 11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30
    好闲适的生活,龍婆老了肯定有很多故事可以对人说,很多经历可以仔细回味
    好友M在客厅里弹着钢琴,婆在饭厅与女主人D聊天。There's nothing better than a good friend with Coffee, piano music, and good conversation. Thank God, I met another one this morning. 一种说不出的宁静和谐的環境,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今早又发生了!深深领悟着这句话:What's for you won't go past you.
    龍婆活著 1529 4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30
    我感觉这一点要向潮汕人学习
    前天,澳洲统计局(ABS)公布了澳洲2016年新近的人口普查(CENSUS)结果,全澳华人人口总数约为121.39万。哇,厉害了!一瞬间感觉要登天!原来澳洲华人这么多!顿时,澳洲华人媒体各种喜大普奔,好像数量决定力量,华人要统治澳洲了一样。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澳洲华人在澳洲的地位真的如同人数一样,在主流社会不可忽视吗?在澳洲这么多年,因为自己是华人的身份被尊重、被赞扬、被推崇的经历微乎其微。你经历过多少?不觉得这种喜大普奔的感觉是种自我安慰吗?记得曾经有一种很风靡的说法:就是留在国内当老板,也不如出国刷盘子碗。那是许多年前的一个“大众认知”。记得小的时候,村里偶尔会有南洋华侨回国探亲,那架势基本是全村喜迎回归。每家每户都会上门去拜访,嘘寒问暖。因为当时的人感觉沾上点南洋客的关系都是一种体面。但如今,当他们那些人再次回归的时候,你觉得还有人像当年那么在乎吗?因为时代变了啊!现在海归根本就不稀罕。其实华人移民在澳洲,许多人的生活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体面。一样都是在忙碌的过日子。在学习、在做各式各样的工作赚钱、在养家糊口,甚至还感受不到多少归属感。能拿出来炫耀的,或许只有澳洲的空气、被削到
    David 3334 4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9
    哪里都有竞争和关系啊
    最近认识了一位很谈得来的女友。五十多岁的欧裔白人,新西兰土生土长的Kiwi。是一位在省医院照看残障人士的专科护士。专业和人生经验都很丰富,和蔼可亲,乐观上进,Openmindedness。是婆喜欢结交的那种朋友。可是,最近听说她被医院科室的主任Bullying欺负得不得不自己放大假。具体情况婆不太了解,刚认识也不方便多问。恰巧,介绍婆认识这位护士朋友的另一位Kiwi女友,前段时间也是被经理的不平等责难逼得不得不辞职。一个平时乐观上进,助人为乐的女人也不得不去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这让婆想起N年前在温哥华小学工作时,与部门经理(爱尔兰女人)的那段不愉快经历,使精神受到打击,情绪低落,收关不得不以辞职告终。在婆身边认识的人当中,还有一位情况更加严重的是恐龙的一位高中同学。身材高大壮实的白人。他大学毕业后在加拿大一个帮助退伍军人的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算是非常好待遇的公务员。但后来被科室的女主任经常Bullying欺负,以致于气愤得晕倒休克。停薪留职多年之后,他也无法再面对那个曾经使他倒下的环境。他没选择回原单位领取优厚的工资待遇,宁愿去做技术性的清洁工,开心地从头做起。在新西兰,一位白人Kiw
    龍婆活著 1784 4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9
    龍婆在加拿大是做的什么?
    某龍投诉说:"亲爱的,你霸占了所有的房间!"某婆强词夺理道:"这叫充分利用,使其物超所值!Do You Understand?!"
    龍婆活著 1820 7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9
    这个厨师有点帅啊
    时间过的好快 请大家珍惜每一分
    182****9158 1827 4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9
    所以加拿大留学转移民也是一条好路经吗
    作为国际学生在加拿大留学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在学习期间工作,学习期间家庭成员在加拿大陪同,毕业后有更多机会走移民通道获得永久居民!寰球级优秀大学加拿大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拥有优质的教育体系,并拥有寰球级的优秀大学。加拿大在2017年被列为很好的教育国家之一,根据QS大学寰球排名,2017/2018年度,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排名31,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排名32,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排名51。工作机会作为加拿大全日制国际留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兼职来减轻经济压力。工作类型可以包括校内工作和校外工作,每周工作不多于20小时。在全年的休假期间,如冬季或夏季休假,允许每周全职工作30小时。毕业后工作一旦你完成学业,国际学生有资格申请毕业后工作许可(PGWP)。这项开放的工作许可允许毕业生留在加拿大,并在加拿大的任何地方求职。毕业工作许可与其他工作许可不同,有无雇主均可申请,并且不限制任何的就业领域。对于那些想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的人来说,持毕业工签期间申请永久居民是很好时机。家人陪同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9
    请问楼主如今在加拿大开民俗 还能赚钱吗
    今天的华语新闻: 华人移民中, 高收入者多。是否属实, 我觉得还需更多数据来支持。 就象文中收关提到的,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好事, 但还要把华人和其他族裔的进行比较才能更全面了解。 另外, 这些高薪都是来源于一些什么工种? 是单一性工作还是几份工同时打? 是讲华人个体还是华人家庭收入? 是境内还是境外收入? ......虽然如此, 也不能掩盖移民难找工作的事实。 职业发展仍是所有移民者需要考虑的关键。当然, 也说明, 华人心目中难找的高薪专业技术工作, 其市场仍然存在, 能进去的人仍然不少----以理工科见长的华人只要英语提高了, 在数理金融等领域就有突破发展的优势。其实每个族裔基本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优势, 比如黑人擅长田径打球, 东欧人擅长体操或芭蕾, 菲律宾人会做保姆管家, 犹太人会做生意等等 ...... 华人的特质大家心知肚明, 如何在异国发挥优势才是较大挑战。---------------------------------------------------------------------------------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9
    郭靖和杨过 楼主更喜欢谁
    This is a temporary preview URL and will not be available later.Close郭靖同学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是频遇贵人的一生。虽然每位贵人对他一生的助力都是举足轻重,但真正让他人生有着颠覆性提升的,其实是射雕里面戏份极少的一位道士---马钰。马钰为人谦和低调,武功呢?放眼整个江湖应该最多算是三流高手,就连当先高手的二流弃徒梅超风都能瞎着眼睛和他师兄弟七人打个平手。可是如果没有他的点拨教导,就凭郭靖的脑子,江南七怪就算个个累到血尽人亡,他们宝贝徒弟这辈子较大的成就估计也就是草原上的哲别二代加金刀驸马,哪会有后来纵横江湖多姿多彩的开挂人生?是的,今天我要聊的是教育。实例是郭靖的两任师父对比以及我女儿在中国和新西兰两种教育体制下的严重不同。无论是榆木脑袋的傻郭靖,还是我家那位聪明敏感的熊孩子,对于一个未达到“教育自觉”的孩子而言,最有可能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自觉且有效成长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你答得对,首先要有爱。可是真要论起对郭靖之爱的真挚和深厚,全
    lionwenca 1825 3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9
    回家陪老婆孩子吃饭比根客人吃饭重要多了 ,这在中国是反的
    在新西兰经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具有11年经商经验、来自汉密尔顿的Jason Wang大哥和我们娓娓道来。前!方!高!能!全!干!货!谢谢Jason Wang大哥毫无保留的将新西兰经商的那些明规则、潜规则一一奉上,这不仅是多年累积的经验之谈,更是一种无私分享精神的理想演绎。对准备在新西兰经商、就业,乃至生活的读者来说,这都是值得收藏和分享的最实用指南。在新西兰经商有哪些特点和注意事项?华人比较适合经营哪些行业?在新西兰通过何种途径找客户?雇佣员工需要注意些什么?经营公司都有哪些税务组成?……马上来看看!受访人:Jason Wang某家具网店/老板/汉密尔顿月野兔:请问您来新西兰多少年了?正在经营什么生意?经营了多少年?Jason Wang:来新西兰13年多了。开着一个网店卖家具,同时也做点倒买倒卖的国际贸易勾当,把中国的货物卖来新西兰。兼职卖家做了11年,全职商人做了6年。月野兔:您认为新西兰有哪些主要产业?或者政府支持哪些产业?Jason Wang:新西兰首要大产业是旅游业,其次应该是农业了。政府支持所有产业。坦率的说,从政府构架和权力上说,新西兰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并没有支持或者不支持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9
    都说外国人工贵 其实中国也挺贵
    “杭州豪门纵火案”算是告一段落。我们从铺天盖地的谩骂声中,看到了人性的恶毒,以及人的愚蠢。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了,居住在价值3千万的房子里,却没能给人提供救命该有的设施。据说在事故发生时,豪宅警铃不响、消防栓没水,甚至起火半小时后才有相关单位反应过来。所有的不足加起来,就酿成了悲剧。如今人们的财富不断增长,消费也不断升级,生活品质明显有了提升。但相关的生活服务却没有配套到位,服务根本就跟不上人们财富增长的速度。我们突然意识到,哪怕有再多的钱,在中国也买不到高级服务。1在高档小区,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中国的高档小区确实比你想象中的要豪华。先从小区环境来说,高档小区确实少不了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供人们活动之用,在中国,只有高档小区才舍得浪费大面积来做绿化。然后就是楼宇外观,确实超乎你想象的高。觉得洋房不够逼格,那就买套别墅,整齐划一风格一致的别墅一字排开,简直赏心悦目。收关不得不提的就是小区的保安,保安穿得像《太阳的后裔》中的制服一样,有的穿得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类似,甚至还有穿将军服的,衣服肩上的5颗金星和金黄色的丝绦,真
    Laputa 4848 12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8
    突然觉得有点沉重,但是让我更惊讶的居然是没有人选养儿防老,只要子女不拖累他们就可以
    11000万,够不够中国人养老?------早在2011年的时候,北京大学教授钟伟做过一个关于中国人养老的统计,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结果是——按照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到2027年,也就是整整20年后,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就算你有1000万,也不够养老。6年过去了,一线城市的房价又涨了至少一倍,2011年统计出来的数据还靠谱吗?按照今天的经济环境,等现在这些正在职场打拼的主力军老了之后,到底需要多少钱来养老呢?2不指望“养儿防老”的中国老人,真的好焦虑------有一次看《锵锵三人行》,嘉宾马光远说了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在一次活动上,对大家的养老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五个选项,一个是靠养老金养老,一个是靠积蓄养老,一个是靠政府养老,一个是靠子女养老,一个是以房养老。结果在场两百多人的问卷收上来,其中有一个选项居然没有一人选择,这个选项就是“靠子女养老”。几千年靠“养儿防老”的中国人,居然直接放弃了这个选项,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优良传统是美好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老人只要儿女不拖累自己的生活就知足了。不指望“养儿防老”的中国老人,每天都处在焦虑之中。现在老
    Mr海 5791 5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7
    中国人的心被包裹得太厚了
    你知道吗?奥克兰警察局现在招募警员的小册子,封面照片是一位无家可归者的拾荒者,口号大意是:关心他人是成为一名警察的前提条件。然而,月野兔和月野兔的读者们认为,新西兰人都很有担当警察的潜质,因为他们都太爱“多管闲事”了……耿小姐的妈咪叫伊娃:我被遛狗老奶奶送回了家,手机没电了,没有导航根本无法回家……Jack li:有一次夏天开车看到一个大爷在路上昏倒了,5秒内周围围上来5~6个路人,给大爷打伞、扑水、打电话叫救护车。还有一次,我老婆开车被白人撞了,对方一个80多岁白人大爷闯红灯全责,马上周围停了4、5辆车,都是白人,下来看有没有人受伤,还有一个护士说有first aid证书,帮双方检查伤情,还有人帮报警,还有人说留下当目击者。5分钟后警察来了,询问这些白人目击者,我很鸡贼的担心他们会不会偏袒自己族裔的人,没想到,我的担心很多余,大家都是陈述事实,并在确认警方完全接手不需要证人之后才陆续离开。当时晚上九点多,天很冷,但我的心很热,这就是新西兰,不评论,免得涉嫌辱华。老扁:有一次在cityfitness因为没吃饭还是本来就身体不适,运动
  • Ivy缘游 回复了帖子 2017-06-26
    最不习惯的是看病,身体不舒服去看GP家医,都是报着希望去,然后经常空手而归,不像国内开一大堆药。。。哈哈,不过现在觉得这样也不错,慢慢人对药物的依赖就减少了,自身抵抗力就强了
    “寰球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寰球太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传统,沉淀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付小费在美国被认为理所当然,在中国却可以给,也可以不给;摸小孩的头部在国内会让人觉得这个小孩挺可爱,在泰国却触犯了禁忌。客居异乡,人生地不熟,可能语言也不通,风俗习惯和国内也存在诸多差异。在海外,你最不习惯的是什么?赶紧互动起来,避免以后出国的同胞“入坑”……还能一起来吐槽呢~回帖格式:在 (国家/城市),我最不习惯的是 。
    小边 4254 75
  • Ivy缘游 回复了帖子 2017-06-26
    现居住在nz奥克兰,不太清楚这边人多大会有自己的房子。以前一直生活在北京,对于我们这种1980年左右出生的人来说,毕业在2000年前后,那时北京房价还并没有暴涨,有买房意识的年轻人并不难就能买到房子。我周围很多同事同学和我一样,都是在24-28岁之间就买房了,正好那个年纪也差不多准备结婚了。说起那时的房价真是太遥远了,一平米7000左右就是二环里,五千左右就是三环。。。。
    说起房子,真是个心塞的话题。在中国,它是结婚的必备条件,也是在外漂泊的人安全感的来源。人人都想在这片土地拥有一处安身之所,可高高在上的房价,总是让毕业之后就到处租房,搬来搬去把自己累成“狗”的中国年轻人望而却步。买房?他们说:想也不敢想。工资的增长速度永远也赶不上房价的增长速度,水涨船高的房价不断的提醒着当代年轻人,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在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一点点优势或者安全感,才能在高房价市场寻找一点点希望。所以小边迫切的想知道,只有中国的年轻人这么苦逼吗?只有中国的年轻人想要趁早买房就必须啃老吗?国外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你所在的国家,你所在的城市,人们是多少岁开始拥有首要套房的呢?人们买首要套房的资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尽管这是个有人欢喜有人忧的话题,小边还是想要听到各种声音,赶紧留言互动起来吧~!说不定大家都能在对方身上寻找一点点平衡感呢~回帖格式:我在XX,人们XX岁拥有首要套房,资金来自XX
    小边 3058 41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6
    昨天吃了两斤荔枝 莫名觉得自己长白了
    “寰球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寰球太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传统,沉淀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付小费在美国被认为理所当然,在中国却可以给,也可以不给;摸小孩的头部在国内会让人觉得这个小孩挺可爱,在泰国却触犯了禁忌。客居异乡,人生地不熟,可能语言也不通,风俗习惯和国内也存在诸多差异。在海外,你最不习惯的是什么?赶紧互动起来,避免以后出国的同胞“入坑”……还能一起来吐槽呢~回帖格式:在 (国家/城市),我最不习惯的是 。
    小边 4254 75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6
    豆浆长胸 牛奶长高。
    “寰球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寰球太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传统,沉淀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付小费在美国被认为理所当然,在中国却可以给,也可以不给;摸小孩的头部在国内会让人觉得这个小孩挺可爱,在泰国却触犯了禁忌。客居异乡,人生地不熟,可能语言也不通,风俗习惯和国内也存在诸多差异。在海外,你最不习惯的是什么?赶紧互动起来,避免以后出国的同胞“入坑”……还能一起来吐槽呢~回帖格式:在 (国家/城市),我最不习惯的是 。
    小边 4254 75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1
    想起朱自清的 背影
    奥克兰机场的二楼,国际出发,人来人往,有点嘈杂。我找了个位置坐下,看看进入安检口的人们,看看海航的航班信息有没有更新,心里有一点担心——不会英文的爸妈能不能独立应对安检和海关。出发手里的纸巾湿了又换,换了又湿,很久没有这么委屈的哭个不停,像个孩子。五分钟前,爸妈进入安检口(可恶的安检居然是拐进去,送机人什么都看不到),他们就要拐进去的那一刻,我没绷住,眼泪流了出来。我看见我妈跟着哭了,我爸情绪稳定。还好,谁都没让眼泪面对面的肆虐,该离开的离开,该留下的留下。两个月前,也是在这里,他们来,那种欣喜就在眼前,我在人群中瞥见他们,兴奋的跑过去抱住。一年前,从首都机场离家时,热热闹闹,不敢拥抱,没有哭,只是老妈后来嗓子几乎失声。十几岁离家上大学,那时的京津,三小时距离,虽不远,但也独立,并不惧怕和父母分离。只是,奥克兰的两个月陪伴,病了三个月的我康复,和父母在一起渐渐成为习惯,家里暖暖的。有人为我开门,不再一个人吃午饭,也有人提醒我早睡。YY睡前的游戏变得丰富,笑声不断,并不情愿睡去。老夏也可以为了尽快融入新工作,踏实的加班,天黑很久才回家。这一切,都因为,父母在。在Devonport,路遇彩
    Ivy缘游 3191 10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21
    我们往往是在成长中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最近多了不少读者咨询我关于低龄留学的问题,他们同出一辙的希望将孩子送往新西兰做小留学生。近年来,中国孩子出国留学一直呈两位数幅度增长,但是在年龄分布上,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新西兰政府上周发布关于留学市场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新西兰国际留学生人数增长6%,国际招生人数达到131,609人,总体增长7,245人,全部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居首占比29%,为38,046人,其次分别是印、欧、日、韩。中国留学生,在低龄市场上更是成为主流。2016年,来自中国的小学初中留学生增加了71%,达1,292人,占该区段市场的44%,高中生增幅14%,至5,966人,占比36%。新西兰的小学校园理由很简单,国内的幼小衔接、小升初,初升高,已经到了令人发指、扭曲人性的地步,中国父母们出于无奈,或主动或被动的手执皮鞭,一鞭一日之内,一日之内一鞭,鞭挞孩子前行,从幼儿直到成年。我的一个旧同事群里,一位妈妈在孩子就读幼儿园时曾誓言旦旦的说到“我死也不会将孩子送进学而思”,言犹在耳,在孩子才刚刚入读小学不到一周,她就在同一个群里呼救:如何才能让孩子补上学而思的课程?学而思,这个在近年迅速崛起的课后培训品牌,在中
  • 洛菲克 回复了帖子 2017-06-19
    好怀念奥巴马当总统的日子。可以说是优雅退位了
    2012年4月27日好了,各大媒体终于报道了。我的首要手材料就可以放心公布了,之所以蓄势未发,不过是为我们的三军总司令---奥巴马和我自己的安全起见。我宁愿去星巴克,也不想被I字头叫去喝咖啡。我的卖点就在于“亲近”二字,题目我用“近在咫尺”是再贴切不过了。我和总统夫妇距离不过5米左右。当时没有几个媒体比我更加贴近了。当时我就在讲台的正前方。各方无非是转发加转载而已,而我是亲自在现场直播,亲历其境。无论我的文章照片何时发表,我的优势确实是无人能及了,所以我不着急。只要在星期一重返野外训练之前公布,完成任务了。这次我们营是重中之重,我们营的代表们就坐在奥巴马总司令背后,奥巴马颁发的只此一个奖励的士官就是我们营的,而我们连我们排,就我一个占据了讲台正前方5米的有利地形。可以说我们营是包围在奥巴马的前后与中心了。有时也会叫别人帮忙拍个我和总统夫妇在一起的照片,不过他们的取景技术就真的不敢恭维了,我也只是证明一下我是亲自在现场,只要证明是原创,不是转载翻版即可。在美国,知识产权是很讲究的。回来后我们的排士官长和班长都显示给大家看哪只手是被总统握过的,哪只手是被首要夫人握过的。他们还惊叹我居然能够
    军中传奇 3093 11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