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同学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是频遇贵人的一生。虽然每位贵人对他一生的助力都是举足轻重,但真正让他人生有着颠覆性提升的,其实是射雕里面戏份极少的一位道士---马钰。
马钰为人谦和低调,武功呢?放眼整个江湖应该最多算是三流高手,就连当先高手的二流弃徒梅超风都能瞎着眼睛和他师兄弟七人打个平手。可是如果没有他的点拨教导,就凭郭靖的脑子,江南七怪就算个个累到血尽人亡,他们宝贝徒弟这辈子较大的成就估计也就是草原上的哲别二代加金刀驸马,哪会有后来纵横江湖多姿多彩的开挂人生?
是的,今天我要聊的是教育。实例是郭靖的两任师父对比以及我女儿在中国和新西兰两种教育体制下的严重不同。
无论是榆木脑袋的傻郭靖,还是我家那位聪明敏感的熊孩子,对于一个未达到“教育自觉”的孩子而言,最有可能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自觉且有效成长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是,你答得对,首先要有爱。
可是真要论起对郭靖之爱的真挚和深厚,全天下排名首要的必须是李萍啊!可是在李萍手里,郭靖是个话都说不明白的小傻子,连一介武夫哲别都懒得教他这个木头脑袋的。遇到黄蓉之前,除李萍外,世上较爱郭靖的应该就是他的启蒙恩师江南七怪了,他们可是用生命的代价来找郭靖、用青春的代价来教郭靖的。而且整个教导过程中,确实是全面动用了黑脸白脸中间脸的所有人际沟通技巧:柯镇恶负责凶巴巴制定目标,韩小莹负责笑眯眯各种暖场,最聪明的朱聪负责春风化雨删繁就简地实施教学计划,中间还有其他兄弟负责教学矛盾的缓和劝导,不能更贴心,不能更细致了。可效果如何呢?一个偶尔跑来走读的插班生拖雷都比他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在江南七怪的眼中,郭靖就是个孺子不可教的废柴而已。
然而,这个废柴有天碰到了一个笑眯眯的老伯伯,每天啥也不说啥也不教,就是带他爬爬山、闭上眼睛坐一坐,让他感受体内热乎乎的小耗子窜来窜去,好不有趣。愉快地玩耍了半年,废柴郭靖突然发现:自己的武功居然可以和师傅们一较高下了,还有这等好事?玩着玩着就武功大进了?
有,真有。这就是教育和教育之间的差别:方法不对路,老师累死,孩子苦死,可能收获的也就是废柴一堆。而高人名师出手,润物细无声中,花开草绿,春色满园。
我家熊孩子,在国内念到小学三年级后来到新西兰,来这里之前,她基本上是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问题少年的门槛。在这里的小学“玩”了一年半后,慢慢地变回了一个乐观有爱的好孩子。其实作为家长,我一直不太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做,我只此努力去做的,就是替她换环境,孟母三迁N多回,一直换到能够让她正常、健康、自然发展的环境中去。
因为我一直觉得,孩子就是一颗种子,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特性,苹果树上是永远无法结出西瓜的。与其跟种子没完没了地较劲,不如多给TA些阳光雨露空气水,让TA健康发芽长大。有人爱用给小树修剪枝丫来对孩子们形容成人的教诲和训导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但他们忘了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自驱的生长力,如果这颗种子不愿发芽,再多的阳光雨露,再强的园丁肥料,都是没用的。
所以,较之不停地阅读各种或传统或现代的育儿书籍,尝试各种或宽松或严格的成才训练法,也许,最有效地途径是给孩子寻找一个能够激发TA自驱力的教育环境。
我很幸运,折腾几年后,终于找到了。
我家的熊孩子,智力肯定比郭靖高明不少,可就是敏感得很,可能八成中国人都认为挺正常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会真的对她的小心灵造成不知道多深多久的伤害。关键是这孩子还足够聪明,她是知道怎样在大庭广众下为了保护自尊而维持一个乖乖女的标准形象的。可是装的到底是装的,孩子也到底是孩子,在亲近的人面前,她装不动了,各种问题就会突然爆发。所以,看过她发作的朋友们,虽然她发作的时候挺不招人待见的,但是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她对你们不设防,越喜欢的人,她作得越狠。
她这个样子,有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可更多是她自己的天性。聪明的孩子,都会更敏感一些。她生下来时,就有着微蹙的小眉头和敏感到让我吃惊的小肉体。一岁多的时候,她一直默默不说话的样子弄得家人无比着急,但是开口就直接三四个字地说长串,而且除了爸妈这俩生存必需称呼,这孩子说出来的首要个名词居然是“风”,而且还是那种指着摇晃的树叶和乱飘的塑料袋,一口气说出“风在动”的那种把抽象演化成现象的高级表达方式。
所以她的成长,比满大街的熊孩子们更让人操心,因为她经常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捕捉到无数的细节,或者倾泻到言行里,或者埋藏在内心里。那些不论通过什么途径而最终宣泄出来的,其实都是可以治愈的部分。反而是那些埋藏在心里的,她会在脑中一遍遍思考,脑补出一堆情节去形成各种故事,然后,无意识地伤害自己。所以,她大哭大闹的时候,我是不担心的,我更担心的,是她默默地呆着,或为了哄大人违心地笑着,那时候,她是在承受内伤的。
我这里说的伤害是广义的哈,在我看来,一切有损快乐心态的事情,说白了都是对自己的某种伤害。人在极小极小的时候,心智没有发展,除了肉体上的冷饿疼伤,是感受不到心灵的伤害的,这时候很容易吃饱喝足就傻呵呵地乐,所以说快乐的童年嘛!不傻,哪来那么纯粹的快乐啊?
而人在智慧发展到顶端的时候,能够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走向,这时候不要说肉体的痛苦、自然的灾害,就连别人企图对你的心灵进行打击伤害,你也是不盈于怀的:一个知道人生终点答案的人,会浪费时间care解题过程的一波三折么?只有陈景润那样的才会费心巴力皓首穷经地去证明1+1=2,正常人,谁浪费时间折腾这个啊?同理,真正把世事看通透、万物想明白的人,是不会苦恼的---而活到这种境界的人,是佛,是高僧,是上帝,是贤者。
我们都是普通人,智慧不够,欲望却多。德不配位的时候,苦恼就出来了。所以,那些敏感的孩子,说穿了,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特殊,他们只是一群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心灵过早发育的孩子而已。可惜这些过早催生的智慧偏偏没有成熟到可以控制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需求,又没有足够的成长经验去掌握和他们智慧匹配的疏通及交流之术,所以,一个不小心,不是向内伤了自己,就是向外伤了别人,更多的时候,是内外兼顾,两败俱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少年大学生或早慧人群,其实后来的人生比普通人更容易走向不幸的原因之一:没有人帮他们把那些因早慧而产生的苦恼疏导出来,憋心里越久,就越容易伤害自身的灵性和智慧。
中国古代算命术里面有一种根据某人生辰八字算TA的一生应该几两几钱的办法,相信你我都多少听说过一些。我没有具体研究过这种算法的合理性,但我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一个人的人生,所有的一切,加起来的总数应该是在一个相对稳定范围内的,个人的努力也许只是让你能够从这个范围的下限往上限挪上几挪,却很难让你从一个较低的区域直接跳到较高区域去。
嗯,欢迎攻击我“唯心”,不好意思地说句大实话:我就是,嘻嘻。个人认为所谓的唯物其实不过是人类科学还没有发达到可以解释所有现象,只好拿着管中窥豹的那一点点皮毛当真理罢了。
为了形象起见啊,我们这样来简化这个道理:人生的体积是固定的,方方面面都在这个固定的体积内此消彼长。有大智慧的人,会把这些方方面面圆融平衡,争取让自己的人生,像一个平衡度极好的球体,在任何方向都长度相当,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任何境遇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平静滑动,以顺畅的速度,滑向下一个阶段。球体,由于它的圆融和均衡,外物很难破坏它,它也很难攻击外物。所以球形的人生,未必多么耀眼,多么突出,但是,它的均衡和适应外界坎坷的能力,是任何其他形状都难以比拟的。
我极爱中国一句古话,那是我认为做人的较高标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我心目中的这个玉,它一定是有着流畅优美的圆润弧度的。
缺乏大智慧的人恰恰相反:某方面会极其突出,而其他方面自然会减弱(体积恒定嘛),就像一个拉到极长极细乃至锋芒毕现的长枪,既锋利无比,又脆弱易折。在枪尖的部分,外物是难撄其锋的,而枪杆最中段却是最脆弱的环节,轻轻地一击,整杆枪就折了。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头疼,枪的光芒就在于“一寸长,一寸强”,所向披靡,却又长则易断,刚则易折。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是一代代人一遍遍磨砺着孩子,让他们优秀,让他们卓越,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根据几十年后的就业预测提前细分出来的“精英教育”。无形中,我们都在鞭策着孩子去练就一身好本领,耀眼如枪尖之锋芒,却忘了他们的人生,并不仅仅只有上阵杀敌,英雄传奇。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需要有能力让自己看山喜山,见水爱水,即便只是在自家的后院里,清风明月对影独斟的时候,TA不会对着一堆金银珠宝奖杯勋章,默默后悔自己的一生,根本就没有好好活过。
快乐和爱,说是一种感受,其实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我们教育什么时候教给过我们?教给过孩子?如果不能让自己快乐,如果不能爱人和感受别人的爱,学富五车有什么用?财高八斗有什么用?未必如一个海边晒太阳的渔夫生活幸福。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不过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不是我们去一点点教会孩子数理化,一点点教会孩子真善美,而是“唤醒”--- 唤醒他们体内本身的种子,正确地发芽、生根、沐天地正气,受人间真情,健健康康地长成他们本来应有的样子:有的大树,有的小草,有的开花,有的结果,但不论怎样,他们都完完整整、快快乐乐地享受了来到人世的这一遭。
不好意思宣传这么多反动言论啊。虽然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我的思想一直都被国内不少正统教育体系认为比较反动,但是没办法,人的思想都来源于自身的经历,我的经历和感受决定了我实在没法苟同国内现有教育中的急功近利—--因为我自己就是这种教育的典型成果:
仅仅从成绩单看,我自己也曾经当过学霸,当过优秀员工,在东方发达国家生活过,也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作过,多多少少还算是有幸混到过小康的;从知识体系上看,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好学生,偏偏爱读各种文史、宗教、心理类书籍,而且除了不少中文书籍,日文和英文的原版书也多少看了一些,所以貌似心灵营养也没啥亏欠;从生活经历上看,从小到大的无数故事和事故貌似也可以和不少上网吐槽的人比比惨,不少至交好友甚至觉得我没神经真是老天眷顾。所以传统教育里各种至理名言,貌似我都或多或少地能合上一些:无论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还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甚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都老老实实、闻鸡起舞地一丝不苟去实践了一大遍,教育是不是应该给我个大大的好孩子奖章啊?让我开开心心继续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啊?
没有。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非常非常努力也非常非常优秀的那些年里,我一直是不快乐的,非常地不快乐。我会看各种各样心理治疗书籍,瞒着所有人偷偷地吃上一大堆抗抑郁的药物,甚至为了寻求快乐,找个周末把好几个月的工资一把花掉,然后再把一大堆标签都没撕过的东西直接送人。听着貌似不正常吧?可是,周一到周五,我是最最标准的好员工,好女儿,好朋友,好妈妈,好妻子,正常到不能再正常,温顺到不能更温顺,以至于所有人都会忍不住对我女儿说:“你要是像你妈妈多好!”。
除了我自己。
我不希望女儿像我,除了善良和求知欲旺盛这两点。其他的,我不要她像我一样,因为作为一个母亲,我最希望的---是她快乐!
一生都快乐。
有没有奖杯都快乐,有没有银子都快乐,有没有知心爱人都快乐。
而这些,中国现有的哪个学校能教孩子?哪个学校能容忍我和现有体制对着来,不看成绩不管结果,就这么一点点地和孩子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慢慢感受,慢慢体会?
没有。我们整个国家都在卯着劲儿赶超欧美实现四个现代化呢,不让全民族累成过劳死已经是我们珍爱生命的较高奖赏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我们全民族的宏伟目标放那里呢,教育又怎么可能不为国家机器服务呢?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很明确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我们就把什么当KPI,一层层下放下去,直到每个小学生的每堂课,详详细细、一丝不苟地都记录在教学大纲、备课笔记里。包括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定义非常狭隘,指的就是会音乐、会体育、会绘画,最终那些音乐、体育、绘画也都会条分缕析地规定出每个等级应该有的考试内容和不同等级可以得到的升学利益。所以,在中国,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我特别认同卢梭的一句话:“很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很好的教育。”这其实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嘛。这也是我最欣赏新西兰小学教育的地方---表面看就是一个老顽童带着一堆小顽童各种玩玩玩,可是不知不觉中,某一日之内就会突然发现:我的孩子怎么变得这么好了?
说实话,刚到这里头半年的时候,我真是天天心底发虚:这孩子怎么长年累月没作业啊?都四年级了怎么还在算20以内的加减法啊?在学校,除了玩玩玩,就是玩玩玩,还一言不合就放倆礼拜假。资本主义要都这么建设,都不用五十年,我有生之年就可以看见社会主义的小红旗插遍全宇宙了。
不仅我心虚,娃也心虚啊!天天拉着我哭:妈妈妈妈,我国内同学都会两位数的乘除法了,我还在算加减法,将来我是不是只能去街上扔垃圾了啊?妈妈妈妈,我英文也不会,中文也快忘了,将来我是不是找不到工作只能当废物了啊?妈妈妈妈,这里上课好没规矩,小朋友想干什么干什么,一下课就满寰球疯跑疯玩不注意形象,我要是老跟着他们混,是不是不久就是坏学生了啊?
但是哭归哭,真跟她商量要不要回去,她肯定坚决说不,用她的话说就是“这里的老师好玩,这里的小孩好交,打死我也不回国。”。行,那咱就继续心虚地玩耍下去吧。
玩着玩着,发现门道了,也慢慢理解为啥新西兰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中小学教育这么多年都能排进寰球前三名了,他们太无为而治了!
首先,没有教学大纲这个我们从五岁听到五十岁的东西。教育部没有,各省市没有,各小学更是没有。每个学校教的东西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反正从小学到初中没有任何考试,老师们不用担心什么“教学大比武”之类的东东,自然放松开心,自己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来了。
其次,都这么有钱的国家了,居然除了教务人员,其他老师没有办公室,我们耳熟能详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呢?没有,连老师都不分科,语文、数学、体育、绘画都是班主任教。老师的办公桌就在教室里,一日之内到晚和孩子们混在一起吃喝玩乐,所以孩子的一举一动一喜一忧,他们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先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提供有用的帮助。
讲课也没啥统一标准,真正的因材施教。每堂课都是按学生水平分成好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学不同的知识,所以我女儿都开始做两位数乘除法了,她的一些同学还在20以内的加减法那一组晃悠呢。不过反正也不比成绩,只要自己比自己进步,老师一律都是给一大堆鼓励多,可爱多的好评。比如写作课,既没有字数要求,也没有写法规范,只要写出来,都是好孩子。我闺女刚去英语不行,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老师就问她你喜欢啥,她说喜欢画画。于是她的写作课就变成画画课了,人家一篇篇写生活体验,她一篇篇画周末玩耍,一边画一边用英语注释写几个小贝壳大脚丫之类的简单名词。慢慢下来,她的写作本上字越来越多,图片越来越少,现在随手拉张A4纸,也能一不小心写满一篇了。因为老师的评价始终都是各种好好好,所以她从一开始就没怕过写作课。阅读课也是,她刚去看不懂英文书,索性带了几本中文小说去,老师也不管她,告诉她只要开心阅读就好,就这样,人家在语文课上学英语语文,她在语文课上学中文语文,反正只要爱读书,都是好孩子。这点想法和我一样,只要爱读书,哪怕是日本漫画呢,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伴随一生,就是幸事。
还有国内让她恐惧到拿头撞墙的数学课,到这里也成了她的较爱。她一度是听不得数学这两个字的,现在巴不得天天都是数学课才好。因为数学课一半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们一个小学的操场,恨不得比我们清华两三个操场加起来都大,真正的绿草如茵,经常让我有种想去打高尔夫球的冲动(虽然不会,但冲动还是可以有的嘛!)。学校对面,是直面大海的一片更大的绿草坪,有附近居民的小狗、有蹦蹦跳跳的松鼠、还有小花小草小蘑菇及免费的电动烧烤炉。风和日丽的时候,老师就拉他们跑出去上数学课。先是让一堆孩子撒欢跑,突然之间,老师就冒出一道数学题,大家站着抢答,答错的就一边呆着不能动了,答对的继续疯跑,把我女儿美得!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啊,她为了多跑一会儿多玩儿一会儿,也得努力把每道题都答对啊!让她不玩不跑的体罚,可比写错题撕本子全班罚站有效多了。所以,她会经常跟我念叨:“现在我数学靠吃老本是班里首要,所以每次都是我一直可以跑到收关,但是我不能总是吃老本。妈妈,等高年级了你得给我报个数学课外班,让我继续保持领先啊。”
听得我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她以前对数学恐惧到做噩梦的地步,现在居然主动要求上课外班了。而孩子一旦被激发了内驱力,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就不知不觉发生了:在国内她为了背会九九乘法表不知道哭了多少场,弄得我都快崩溃了。好在今年终于派上了用场:五年级的数学终于接触乘除法了,我放心地等着她吃老本呢。结果她不甘心一直这么简单,自己闷着头琢磨了几天,跑来得意洋洋地让我考她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居然全对了!
我问她怎么算的,她说她自己琢磨了两种方法试验,可是不知道对错,于是拿了几道算出来的结果让国内同学告诉她正误,然后用这个来验证她琢磨的方法里,哪种是正确的。其实她那个正确的方法和我们从小学到大的对位乘是反过来的,可是答案确实对,细细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