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7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说出这番话后,我被震惊到了。“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学生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我在学习上有更多捷径,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到收关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了。”
一个高中生居然对阶层、高考、教育资源等问题看得如此透彻。但高中生能有这番见解,就是跟他所接受的教育资源、家庭环境、见识息息相关,比一般人更优渥的条件造就了他。
相比之下,农村学生却因见识浅短连什么是“一带一路”都不一定知道时,我明白了这是教育领域里真正的阶级差距。
1
教育资源往有钱阶层集中
根据2016年的数据,全国有54.63%的中学生来自农村。同年,北京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6.3%。另有报道称,清华大学当年的农村学生比例也不足两成。
但是在媒体的渲染下,就变成“农村学生靠勤奋考上北大清华”、“寒门也能出贵子”、“知识改变命运”。媒体刻意回避了,自1999年以来,北大清华的农村学生比例持续下降,也掩盖了见识上的巨大差距让农村学生看到 “一带一路”时一脸蒙圈。
农村父母总教育孩子: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你出人头地只此的机会。但农村父母不知道的是,当自己的孩子挑灯夜战啃书本时,城市里的同龄人正在美国游学;当自己的孩子初中才开始接触英文字母时,城市里的同龄人早就上了国际幼儿园;当50多个孩子接受1个老师的教育时,城市的同龄人正接受小班教学。
说得更特别一点,人家的外交官父母正给孩子分析国内国际局势时,农村父母只能盯着半亩三分田并叮嘱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无可奈何。
从教师资源分配的角度看,博士毕业的老师绝大部分都会去大城市教学,因为从教学条件、福利待遇和薪酬水平来看,农村都比不过城市,这是不争的事实。相对来说,农村教师的师资水平就是不如城市教师(你很气愤,但真的不愿意承认么)。
看到这里你就应该明白,所有的教育资源如游学、小班教学、特级教师……其实都需要金钱堆砌,有钱的阶层就是能比农村人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如有下辈子,我不当农村人
我出身农村,父母靠几亩田养活全家,从来不会给我学习上的指导,因为初中毕业的他们无法看懂题目。一直刻苦学习的我根本就没想过教育也会不公平,大家都说,相比于其他事情,考试是相对公平的,只要你努力,总能得到不错的分数。
我首要次感受到教育不公是小学升初考试。我小镇上共有考生上千人,但能上首要中学的名额只有4个,上千考生削减脑袋就为了渺茫的希望。当时我不知道的是,距小镇只有50公里距离的市中心,一所小学就有30个名额,而那所学校的考生只有200多人。
后来初升高我才考上首要中学,得知当年在市中心就读的同学父母很多是检察官、法官、私企老板、公务员。名额分配、教育水平、家庭教育上的巨大差距,让十来岁的我明白差距是从一出生就存在,而这一切只不过发生在一座四线小城市里。
当我们把对比的范围放大,一个出生在北京并在该地接受教育的学生,与一个在五线城市农村就读的农村学生相比,他们之间存在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并且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倾斜,这条鸿沟也许会变得隐形不再被人们提起,因为习以为常。
在知乎上看到以下这段话,瞬间语塞,一切情绪如鲠在喉。
前些日子,我和一位认识的长辈聊天,他正打算卖掉一套正读某成都知名重点小学的学区房。我问他,他的女儿快要到婚嫁年龄了,就不考虑未来的外孙女的学区问题吗?
他淡淡地一笑:“我家里的孩子要读书,还需要靠学区房吗?”
那一瞬间我就领悟到了教育领域里真正的阶级差距。一等人轻松拿好学区,二等人赚钱买好学区,三等人咬牙攒钱拼好学区,再往下……就听天由命吧。
如果有下辈子,我希望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只有如此我才能在残酷厮杀的社会竞争中多一个筹码。
也许出生在农村的那一刻,我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