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兩千多萬人口的澳大利亞,*聚集著300多個民族,使用200多種語言,不愧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比如這裡的中國文化氛圍就很濃厚,濃厚得有時讓我誤將他鄉作故鄉。
初到悉尼,我和大多數中國老人一樣,孤獨感常常占居心間,難以排譴。後有幸在群裡遇到一位湖南老鄉,他熱情地和我談起澳洲的中國文化、文學社團,跳舞、唱歌、書法、太極拳什麼的,經常開展活動,一般中國老人的興趣愛好都能找到相應的團體。他說悉尼詩詞協會是最活躍较具特色的,而且每週在多個社區有古典詩詞教學活動,方便大家就近參加學習。我有點喜出望外,想不到在這遠離祖國的南半球,中國文化這麼濃烈。老鄉又熱情地告訴我:下週一艾士菲(Ashfield)圖書館就有悉尼詩詞協會舉辦的古典詩詞論壇,我們去聽聽吧!我愉快地答應了,很快他將論壇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傳給了我。我小時候也曾背誦過唐詩宋詞,雖至今仍是門外漢,但並沒影響我對詩詞的愛好。於是查好地址的車次,作好前往學習的準備。
這是三月的首要個週一,初秋的陽光帶來絲絲暖意。論壇上午10點舉行,我提前10分鐘到達現場,會議室裡已座無虛席。主講老師是年高86的喬尚明先生,遼寧鐵嶺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00年移居澳洲,2005年創辦悉尼詩詞協會,著作頗豐,2018年獲澳華文化界傑出貢獻獎。喬老的論壇名為《詩體漫談》,他從詩體的演變說起,對雜體詩的分類、孤雁出群格與孤雁入群格以及借韻和鄰韻、拗體詩等等作了精闢的論述。由淺入深,旁徵博引,娓娓而談。舉例的古典詩詞,信手拈來,讓人受益匪淺……
此後的每月的週一,我都盡可能地參加詩詞協會的活動,先後聽到汪學善先生的“詠蟬詩漫談”、尹鋒先生的“屈原與湖南”、古城先生“澳洲華人報業”、盧元先生的“南北朝詩歌評價”等精彩內容,他們的博學多才,他們對古典詩詞知識的豐富,他們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令人由然而生敬意。
走進悉尼詩詞協會,給人一種和諧、溫馨的感覺,詩會會員還是詩詞愛好者,不論老師還是學生,互相交流切蹉,氣氛融洽。詩會原會長、《南瀛詩刊》主編陳炳均先生說:“我也是學生,以前備課,找資料整理,就是學生,老師都是先為學生,才成老師的。我作編輯,看到好詩句,得到教益,看到不大好的,引以為鑑。”他還說“謙卑,平等,包容詩會才有活力。”這話不假,就連我這樣的初學者,也每次走進詩會,老師們總是有問必答,一點也沒有拘謹的感覺。
每年一次的“端午詩聲”是悉尼詩詞協會的一個品牌節目,6月24日上午,我有幸參加了“己亥端午詩聲”聯歡活動。近百名詩詞協會會員和詩詞愛好者歡聚一堂,共慶一年一度的詩人節。離騷九歌貫千古,傲骨詩風越萬年。今朝吾輩過端午,吟詩抒懷敬先賢。儘管室外冬雨綿綿,寒氣襲人,但室內卻熱氣騰騰,座無虛席。大家說:在海外學習和傳播古典詩詞,是弘揚國粹、慰藉鄉愁的很好途徑,意義非凡。
悉尼詩詞協會會長王曼妮女士致辭說: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二千多年來,每年以一個隆重的節日來紀念一個詩人的逝世。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深入人心。我們詩會每年在端午節這個紀念屈原的日子裡,用“端午詩聲”來紀念詩人節,就是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弘揚詩詞文化,讓我們詩會進一步成為廣大詩詞愛好者的精神家園和學習園地。今天我們共聚一堂,用歡樂的歌樂,經典的誦讀,有趣的活動,來紀念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
活動精彩紛呈,詩友們充滿熱情,紛紛獻藝,有器樂演奏、粵劇清唱、古典詩詞朗誦,以及柏梁體詩句接龍、詩詞名句搶答、現場抽獎等等。特別是王曼妮女士和李振國先生連袂用粵語和普通話合誦的《木蘭辭》,讓人映射深刻。陳世豪先生分別用左手和右手揮毫的書法表演,也讓人大開眼界。劉成鳳先生還將自己新近出版的詩集《秋和亭吟草》贈送協會和與會詩友。
創建於2005年的悉尼詩詞協會,堅持以“承傳中華傳統文化、古典詩詞,促進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發展,豐富旅澳華人生活”為宗旨。成立之初,也就幾個詩詞愛好者集在一起,抬著黑板講課。誰知聞訊趕來聽課的愛好者越來越多,到現在不僅會員發展到150多人,各種活動也越來越規範、精彩,教學設備也配備了投影儀之類的現代工具。多年來一直堅持每週一次講座,每月一次論壇,吸引了大批詩詞愛好者。為滿足廣大詩詞愛好者的需求,講座分別在8個區鎮舉行。詩詞協會的火熱還得到了悉尼市政府的支持,特將位於Erskineville的活動場地免費交由詩詞協會使用,這個場地也就成為悉尼詩詞協會的大本營,每月的詩詞論壇和詩協的重大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悉尼詩詞協會的每一場活動都很有特色,只要參加過一次的人就會想著下次再來。詩會會員程立達先生(老夫子)善絕句,常有作品發表,好評如潮。前不久詩會林觀賢老師專門舉辦了一場程詩賞析課,精選了他近年的幾十首詩作進行賞析,林老師精闢的講解贏得了包括詩作者在內的現場所有人的掌聲。此外林老師還事先手書30多首程詩條幅懸掛在教室,詩詞內容和書寫形式的完美結合,讓人們讚歎不已。
這次活動結束後,黃冠英先生據此陸續寫出了《門外聊詩》共19個章節,黃老雖自謙為“門外”,但對詩詞的理解、分析、用典、技法都有獨到的見解,就連“門內”的老師也大加讚賞,我等名符其實的門外漢自然視為不可多得的教材了。
15年來,悉尼詩詞協會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已出版詩刊60期,個人詩集20多本,詩詞選集3卷,文集6本。不少從學平仄起步的新人,在詩詞協會通過兩三年學習,不僅熟練掌握了古典詩詞的創作規律,而且在海內外詩詞大賽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獲得各類獎項50多个。
悉尼詩詞協會的詩友們在吟詩填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對社會也表現了深切的關注,繼2008年為汶川大地震捐款後,最近又為澳洲火災捐款7500澳元,體現了詩友們樂善好施的家國情懷。
悉尼詩詞協會的成員以老年人居多,也許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古典詩詞的豐富營養,讓詩友個個容光煥發,精神飽滿,常常令我這個新人誤將師兄(姐)當師弟(妹)。尤其是當主持人介紹主講老師的年齡時,大家往往禁不住發出“啊”聲,八九十歲的人毫無龍鍾之態,精氣神也就是六十來歲的樣子。比如古城先生,站著講課兩小時,不僅思路敏捷,聲音洪亮,結束時還高歌一曲,字正腔圓,真氣十足,誰能想到他*是九十一歲的“90後”呢!難怪有人說:中華文化足彌珍,平仄推敲養氣神。騷友協壇常相聚,原來返老藥方真。
悉尼詩詞協會經常組織戶外活動,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和人文景點,詩友不僅增加了友誼,更激發了創作靈感,佳作頻出。
……
悉尼詩詞協會,家的感覺,享受精神生活的精彩,慰藉海外遊子的心靈。有興趣的人們,不妨來感受一下吧。
(附注:朱玉華先生系悉尼詩詞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