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纷争二十年述略(2)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8-09-23

6. 方崔之争

讲述转基因纷争的历史,不能不提到方崔之争。

2013年9月,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发起一场推广转基因玉米的活动。9月7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等专家带领下,20多名网友来到中国农大试验基地采摘转基因玉米,并煮熟品尝。活动发起人方舟子表示,品尝转基因玉米虽无科学研究价值,但有科普价值,应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

崔永元发微博质疑:“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懂的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你可以说我白痴,我也可以说你白吃。”

随后方舟子立刻做出回应:“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吃,但是不要传谣阻碍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我科普的是各国际权威科学机构认可的科学,你根本不懂,有何资格质疑?”

双方论战由此而生,逐渐升级。2013年12月,崔永元离职央视,并透露方舟子向央视“告状”,对此方舟子回应称造谣。2013年12月底,辩论升级成骂战,扯上家人“互骂”。

对于方崔二人的论战,科技界的专业人士发现崔永元不懂生物科学,缺乏常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而方舟子能够对崔永元的提出的观点逐条反击并拿出强有力的事实依据以及权威的文献材料,因此,崔经常被驳的哑口无言,拿出的证据大多是传言,经不起推敲和论证。不过,崔永元的论调在民间颇有市场,不少人宁信崔永元而不信任方舟子。

崔永元到美国拍摄的片子在国内受到部分民众追捧,后来有人沿着崔的拍摄路线和方式,拍到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有科技知识背景的方舟子与有新闻传媒背景的崔永元之间的争辩与对骂持续了几年,给转基因纷争添上了严肃而又诙谐的色彩,收关打起了官司。经过一年多的诉讼,2015年12月,这场“方崔大战”终于落幕,北京一中院终审驳回双方上诉,维持一审判决,即双方互赔对方4万5千元。相当于法庭认定双方各有过错,均打五十板。从此,方崔之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其实,方崔之争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争论过程。可以说,方崔之争大大地传播了转基因的声名。有许多民众原来并不知晓转基因是个什么东西,通过方崔争论,对转基因有了初步的了解。笔者也是从方崔之争才开始了解转基因,从而对转基因及其相关问题发生了寻根究底的兴趣。

 

7. 反击与对峙

2013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林敏与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在北京电视台进行一场长达4个小时的辩论。

辩论一开始,王就抛出了致癌论,搬出了《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称河南、河北、甘肃、青海、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集中区域,是我国肿瘤发病集中区,而黑龙江、辽宁、浙江、山东、湖南、湖北等不以消费转基因大豆油为主的地区,不是肿瘤发病集中区域。

林敏在查阅了更详细的年报之后给予反驳:根据这份年报,辽宁、山东是胃癌高发区,浙江是结直肠癌和肝癌高发区,湖南湖北是宫颈癌高发区,指出对方他根本就没认真读这个报告。

挺转人士在全国29个城市举办了30多场转基因食品试吃会,参与者过千,院士捧场,赚足了眼球。

转基因水稻研发者、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双料院士张启发,在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内举行的转基因品尝会上,还披露了61名院士联名上书高层要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消息。在这封长达17页的信中,院士们不再那么“客气”,指出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不能再迟缓,否则要误国。

近来来,不只是转基因领域,还有来自食品安全、分子生物学、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比如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陈君石院士、刚刚卸任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院士、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卢宝荣,通过各种形态的媒体,反复传达主流科学界的声音:转基因是一项中性技术,需要科学使用严格监管;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可控;转基因商业化的近20年来,没有发生被证实的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

这是科学界难得的一次集体反击。

可是,反转人士并不在乎中国科学界及知名科学家的声音,他们更看重军事战略家、有少将军衔的彭光谦的观点。彭2013年8月26日在《环球时报》发表《八问主粮转基因化》称,“转基因食品与肿瘤、不孕不育等数十种疾病的高度相关,转基因作物可能成为杀人不见血的生物武器,带来的后果将远超鸦片战争。”

一如既往地,这场混战滑向了耸人听闻、真假莫辨的指控,还有对对手的攻击。在挺转派与反转派两方对决中,来自政府部门的自相矛盾的表态与做法更加解不开转基因这团乱麻:

先有转基因的主管部门农业部力挺:所谓转基因食品致癌、影响生育、导致土地报废都是权威机构反复澄清的谣言,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后有甘肃省张掖市市委市政府发文,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

虽然中国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不多,仅棉花和番木瓜两种,但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转基因食物除了番木瓜,还有转基因食用油——中国不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和油菜,却可以进口转基因大豆、油菜用于榨取食用油,80%以上的市售大豆油是转基因大豆压榨而成;一项大型调查中90%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

61名院士上书高层,要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技术产业化;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反转派的重量级选手顾秀林则语出惊人,称转基因是灭绝人类的邪恶技术,学界之所以一面倒支持是利益使然。

美国食品药监局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已经吃了多年的转基因食品;央视知名主持人崔永元却心存疑问,亲自赴美调查转基因在美国到底有多普及。

这些看起来,有点像一场荒诞剧。

2017年8月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中国权威学术组织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在京发布新闻,对反转人士散步的十大谣言予以澄清与批驳。

 

8. 苦口婆心难敌谣言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主流科学界并无分歧。

“科技界绝大部分人观点是一致的,通过各个国家批准上市、拿到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寰球卫生组织,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农业部、FDA还有环保署的共识,”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黄大昉说,“确实有个别科学家说转基因技术不安全,但应当指出那些研究都存在疏漏和问题,结论不可靠收关被科学共同体所否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市场上合法购得的转基因作物,以及由此做出来的食物,是安全而且可食用的。

寰球卫生组织: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均已通过由国家当局开展的风险评估,这些评估是透彻的,它们未表明对人类健康有任何风险。

美国食品药监局(FDA):不推荐使用“非转基因”标识,这会让公众误以为非转基因的食品比转基因更安全。

但是,无论是科学家的苦口婆心,还是寰球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FDA、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联合背书,都无法战胜阴谋论和不可知论。仅仅24小时之内,顾秀林的“邪恶技术论”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超过7000次。

2013年6月以来,媒体对转基因的态度有所松动,几大喉舌——《人民日报》、央视和新华社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转基因的支持态度。新华社发文称转基因食品是“大趋势”,央视发表评论称转基因尚未发现任何有科学根据的安全问题。

真理似乎没有越辩越明,所有的论战只能让公众的疑团越滚越大。在腾讯网发起的一项超过25万人参与的调查中,89%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94%的人不支持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粮食。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转基因种业公司,孟山都也逃不过转基因反对派的攻击。2013年1月7日,转基因的反对派们来到孟山都的办公楼下,喊了半天口号,抗议行将结束之时,大厦的保安告诉他们,孟山都在几个月之前就搬走了。不甘心的反转人士又前往农业部,打标语喊口号,直到嗓子喊哑才返航。

反转人士全情投入,而从事转基因研究的专家及支持者们在感叹对手的执着与热情之余,自己则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应对,也许他们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9. 让科学的问题回归科学

    科学家忧心的是,民众“谈转色变”直接影响了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目前转基因技术发展上美国最为领先,中国紧跟其后。”翟虎渠告诉记者,美国做的很好的转基因品种是大豆和玉米,而我们国家的转基因水稻抗虫品种,美国目前还没研发出来。但中国的转基因水稻却因为民众的“反转”,迟迟没有推向产业化。

“转基因可以看做科学传播失败的典型案例。”徐来认为,目前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处境给所有农业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都上了一课”。“‘反转’苗头刚刚出现的时候,不积极去改变,现在火把房子烧起来了,再去灭火就晚了。”

在徐来看来,这种教训也适用于其他前沿科学技术的科普工作。至于未来转基因的科普应该怎么做,徐来认为应该向老百姓解释发展转基因农作物的必要性,以及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转基因的问题还是要科普,不科普不行。”翟虎渠说,要让老百姓知道转基因问题是个技术问题,不是其他问题,科学的问题要交给科学家来做,要相信科学家。而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上,翟虎渠认为,不必因为转基因所引起的种种争议而放缓研发的步伐,政府应该加快对转基因品种的审查、通过、释放。

“转基因技术要么就领先,要么就落后,我希望我们的技术继续保持在全球首要方阵里。”翟虎渠说。

到底谁在“抹黑”转基因——转基因在中国被“妖魔化”很大程度上是有人在故意造谣。

“科学家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态度是积极地谨慎,一方面积极搞研发,一方面谨慎推广。”杨剑波说。

反转的情况比较复杂。果壳网总编徐来在对比了中美两国的“反转”舆论之后发现,在美国反转基因的声音主要基于反大公司、反垄断,以及对政府、科研机构的不信任,或者特别环保主义。在中国,反转基因还具有强烈的特别民族主义色彩,成为反美、反资本主义思潮的一部分。

徐来认为,转基因在中国被“妖魔化”很大程度上是有“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也就是说有人在故意造谣。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其他几位农业科学家的认可。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出于政治、经济或技术哪种目的,但是一定有人在故意抹黑转基因,因为这样就阻碍了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翟虎渠说,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都是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大国,但这些地区的“反转”远不如中国这么严重。“转基因被‘妖魔化’,这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翟虎渠说。

谣言横行,很多科学素养不高的民众就容易被“忽悠”。翟虎渠最为气愤的是,个别媒体名人和社会名人,不懂科学,却在转基因问题上“瞎掺和”,混淆视听。现在国内的转基因问题,已经不再是科学问题,而更多是舆论导向、消费者的心理在起作用。

支持转基因技术发展的逻辑非常简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被利用在能够提高全寰球人民福祉的领域。人们能够,也必须享用其带来的科技效益,以推动这个承载这60亿人口的地球,说白了,填饱每一个人的肚子,让每个人吃上更健康、更环保的食品。

反对转基因技术的逻辑也很简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被质疑拥有尚不可知的安全风险,更为复杂的层面是,当新技术触动某些旧时代利益集团和精神个体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乃至反噬。

这一对正反面,贯穿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每一项重大科学技术的开展,都会面临一场激烈的大讨论。当年反对蒸汽机车,反对杂交技术的讨论,大抵都是如此。当几十年后,人类回首转基因之争,大概也只会莞尔一笑吧。

转基因技术并非是全适用的,粮食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单单靠转基因,哪个也解决不了;没有转基因,则是万万不能的,转基因能给地球带来的益处,如今才刚刚露出端倪,未来的广阔前景不可想象。

2016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毋庸置疑,中国需要转基因,而转基因技术也需要中国。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进取心,需要中国的科技实力与经济支撑,需要中国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全文完)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