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美国(4) 文:海纳愚夫 1950年代,移居美国的华人,大多以从大陆逃到台湾、港、澳,为追求平稳生活,再从这些地方移居美国,他们大多是一些具有权势与财富的华人。 1952年,美国通过移民及归化法,废除对华人及其他种族移民限制,但是保留对国家及地区的移民配给制,规定每年移民名额不超过27万人。 而全球华人每年105人的移民名额远远不够。 196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大量台湾学生留学美国。1965年,美国通过新的移民及国籍法,以专业能力作为移民资格,中国地区每年增加到2万名额。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的华人,都在这个名额范围内。 自此美国华人移民群体发生根本转变,由过去的底层劳工向高薪技术移民方向转变。随着华人第二、三代的成长,参与美国政治生活,华人逐渐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影响美国政府对华人的政策。 随着中国大陆与美国的建交,1980年代开始,众多大陆留学生登陆美国。而两万华人的移民配额,囊括了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在美台湾人通过游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在1982年为台湾争取了额外的两万移民配额。 而在美台湾华人、留学生,由于吸取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制度,他们担起了推动台湾社会进步的责任,由于蒋氏家族在台湾的独裁统治,致使众多台湾人无法回到台湾。 这些群体,也逐渐成长为美国社会华人的精英。 在1980年代,由于台湾社会处于转型动荡期,大量台湾华人开始移居美国。位于洛杉矶的蒙特利公园市,就是台湾人最早的聚集城市。因此,蒙市也落下了“小台北”之称。 今天的蒙市,已经成为了华人的天下,围绕丁胖子广场周边,已经很难看到几个外国人了。 1983年,陈李婉若成为了首位华裔女市长,而蒙市议会在1980年代,就有四位华裔女议员。 当然,在1959年夏威夷华裔第三代邝友良,便代表共和党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成为了华人参政美国最早最高职位的纪录。 1996年,骆家辉成为第一位华裔州长;1999年,吴振伟成为第一位联邦参议员;2001年,赵小兰成为第一位华裔女性劳工部长。随着华人参政意识的提高,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而随着华裔人口结构的变化,华人在美国的工作,也由传统的餐饮向高薪技术行业发展。华人在美国的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众多华人先后在多个领域获得了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