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法国新增6953例,累计确诊5741756例,新增死亡81例,累计死亡109868例;
更多欧洲疫情数据,请浏览文末疫情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图为今年2月米兰市中心展出的加劳的另一个“无形”雕塑作品“沉思的佛”。(Youtube视频截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意大利画家萨尔瓦托·加劳(加劳官方Ins照片)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今年6月,刚刚在纽约揭幕的加劳的“无形”雕塑作品“哭泣的阿佛洛狄忒”。(Youtube视频截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创作的《喜剧演员》。(新华社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剧演员》在展出时还被一个叫大卫·达图纳(David Datuna)的行为艺术家给当众摘下来吃掉了,并在其社交媒体上放出视频,取名为“饥饿的艺术家”。据报道,尽管工作人员当时有些生气,很快换了一根香蕉,但画廊主管表示,达图纳的行为“倒不算是破坏了这件艺术品,也没有对作品的价值产生影响,因为那件香蕉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创意”。(推特截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加劳的“无形”雕塑作品“思想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加劳在其Ins账户上分享他的“无形”雕塑作品”。
首先,不能不提当代雕塑艺术家卡普尔(Anish Kapoor)在1992年设计的作品《坠入地狱》(Descent into Limbo)。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雕塑艺术家卡普尔作品《坠入地域》
不过,因为过于“不可见”, 2018年,该作品在葡萄牙波尔图赛拉维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时,一名游客误以为黑洞是假的,一脚踩下去直接掉进洞里……
其次,2005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安置了丹麦艺术家Jeppe Hein的作品《看不见的迷宫》,并于2008年专门打造了特别展。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的《看不见的迷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官网图)
而最近极为火爆、创出天价成交价的“NFT加密艺术”同样也在颠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艺术家Beeple的NFT(非同质化代币)《每一日之内:最初的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69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成交价,成为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史上价值第三高的艺术品。该作品是艺术家Beeple从2007年5月1日起,每天在网上发布的绘画照片,在耗时13年凑满5000张后,用NFT加密技术组合的316MB的JPG文件。在NTF艺术品被拍卖后,作者仍拥有作品版权,这些经过特殊签名的艺术品就像“限量签名版”一样珍贵。也就是说,虽然你可以不花一分钱,去网上下载这幅作品,但你拥有的并不是“真迹”。
可以说,这些作品成功展现出当代艺术的本质,那便是更注重作品的隐喻功能与批判意义,并对权威、经典和传统的审美和创作模式进行挑战和消解。从而让人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才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