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对中澳争端降降温了

来自:澳洲财经见闻 0 0 2020-12-14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站队,加入到支持澳洲的阵列中。


某中国外交官员的一条推文引发了一个日渐升级的外交事端。


Biden选聘的新一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Jake Sullivan也在twitter上就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中澳外交争执表态: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澳大利亚人为了保护全球各地的自由和民主做出了巨大牺牲。正如我们过去一个世纪所做的,美国将与我们的同盟澳大利亚肩并肩,把我们的民主国家伙伴们团结起来,保护我们共享的安全、繁荣与价值——Jake Sullivan (2020/12/3)


Jake Sullivan只字未提澳洲士兵虐杀平民的事情,只字未就中澳争执涉及问题的实质做任何讨论,纯粹只是在表达立场,“嘿,澳洲,我支持你。咱们是一边的。”他在做规定动作,说该说的话。这也是新任白宫现在只此能说的话。


Biden这一任美国总统的较大目标就是修复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地位。“我们回来了”。首要目标是修复美国和传统盟友的关系。


在美国的传统盟友里面,最核心的伙伴是谁?自然是“五眼国家”——五眼里的英国、加拿大、澳洲和新西兰。美国修复外交关系,是从最核心的五眼国家开始的。


然后才是德国、法国等西欧/中欧国家。然后更广泛的北约国家、欧盟国家,以及其他区域的盟友,例如日本韩国、东盟国家等。


Biden的白宫努力外交上修复与传统盟友的关系,是美国两党建制派都会支持的,美国民众也不会反对。


可以说,Biden未来四年的外交首先是围绕传统盟友开展的,是建立在巩固与传统盟友的基础上的。


至于中国问题、美中关系,笔者认为,Biden自己并不希望和中国冲突和对抗。但他的对华政策已经很大程度被Trump的民粹反华右翼政治所限定。而在美国当下的环境里,民主党国会政客也跟随共和党的民粹反华右翼民粹政治,不希望在对华问题上表示软弱。因此,Biden只要一对中国表现出软弱、怀柔,就会遭到共和党/反对派的攻击。同时还会面临一些来自本党的压力。如果我是Trump,如果我是共和党政客,我将竭尽全力,利用一些可能的机会证明Biden果然“对华软弱”,果然是在出卖美国利益。我会把Biden的“对华软弱”作为2024年大选的主题。


回到右翼政治的核心,共和党会全力将美国政治的核心矛盾定义为文化和价值问题,定位为美国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存在问题(existential problem),定位为身份政治问题,定位为美国与“他者”(中国)的关系。藉此,共和党可以对外转移美国深重的国内矛盾,同时继续维持我的低税收、低福利、重资本、重市场的原教旨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制度。


我们也看看Jake Sullivan前两天针对疫情问题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表态: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说要对中国提出一个明确的强硬的信号,批评中国在疫情初期的应对。


这个话其实不是说给中国听的,而是说给美国国内听众听的。这样的姿态也是美国现在的“政治正确”——只有先谴责一下中国,说明立场正确,才能创造出一点空间和余地去探讨更进一步的美中关系。


中国需要充分了解美国的情况。美国当下的外交是国内政治(domestic politics)驱动的,美国的国内环境极大限定了Biden的选择。他在对华政策上的可操作余地/回旋余地非常有限。北京如果希望和白宫降温,必须忍受白宫说一些留给国内听众的“正确的话”,然后再在白宫创造出来小的空间里斡旋和合作,各取所需。


Trump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回过头看,2016-2020Trump执政时代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政治。在对华政策方面,不仅仅反华共识和政治正确已经形成,而且Trump现在推动的所有的具体政策,包括这两天推动的对中国党员限制入境,都是留给下任Biden的难题:Biden很难一下就撤销这些政策,一旦撤销,就会被反对派指控为对华软弱。Biden已经被限定在Trump画好的圈圈里。


这远不仅限于外交,例如,包括美国的对内经济政策与对外经济关系。譬如Biden的经济计划,提出的种种口号和主题:乍一看还以为是Trump的计划(https://joebiden.com/made-in-america/#),好像只是把Trump的东西重新贴了个标:


“MADE IN ALL OF AMERICA” BY ALL OF AMERICAS WORKERS

BUY AMERICAN

MAKE IT IN AMERICA

INNOVATE IN AMERICA

INVEST IN ALL OF AMERICA

STAND UP FOR AMERICA

SUPPLY AMERICA”


民主党/美国左翼一度庆幸Biden成功当选上台,似乎美国未来会“向好”。但,民主党人会发现,Trump已经完成了对美国政治的方向和议程设定。Biden突破起来非常困难,一旦尝试突破,就可能付出政治代价。


Biden的四年将被笼罩在Trump右翼政治的阴影之下,且时刻面临新的威胁。Trump快速进入2024年大选的竞选状态,也迫使Biden在上任的首要日之内起就面临竞争者的挑战,需要为了迎合2024年大选而仓促应对。我想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总统恐怕都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境。


收关总结一下:


1Biden白宫的首要目标是修复和美国传统盟友的关系,重新树立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Biden会从五眼核心盟友开始修复、巩固关系,并尝试拓展到更广泛的盟友与国际社会;


3)美中关系非常敏感,Biden手里的运作空间很窄,稍微处理不好就会被共和党/反对派批评,甚至可能因此危及自己的2024年大选,为此冒险不值当;


4Biden将主要通过巩固传统盟友基本盘,联手盟友国家来应对中国。此既能避免与中国发生单边冲突。又能避免被反对派诟病对中国软弱。


这个时候,这些美国的传统盟友国家就显得特别关键了。


笔者以为,在白宫交接过渡、Biden履新时,中国应避免和美国发生争执和冲突。任何的争执和冲突,都将进一步减少Biden对华政策本来就不多的选择与回旋余地。


其中一条,就是要非常谨慎地处理和美国传统盟友的关系。


毛主席有句话,“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地缘政治也一样,要把自己的盟友搞得多多的,把对方的盟友搞得少少的。


中、美和各国关系可以用一个班集体来形容。美国是老班长,一直以来成绩优良,也是班里的老大,要出来维护班里的秩序,有小朋友打架了,他就出来维持秩序。美国老大有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住得最近的、“世交”——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一些关系相对比较近的朋友——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这些同学既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好处,又在安全上接受美国的保护——谁欺负他们,美国老大就出面跟谁干架。美国之所以是老大,不仅仅因为经济,还因为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但拿美国的好处,受美国的保护也是有条件的:关键时刻必须跟随美国老大。老大和哪个同学不爽,不让你参加他的生日趴,你就不能参加他的生日趴。要你不理谁,你就不理谁。如果你不跟随老大,老大制裁你、收拾你绝不会手软。


中国呢,成绩越来越好,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为人处事方法,和同学们的互动也越来越多,比如和很多同学(包括美国老大的小伙伴)有往来,提供经济的好处;开始和班里一些边缘同学(“第三寰球国家”“亚非拉国家”)建立关系,搞自己的活动、派对和小团体。这些美国老大都看在眼里,心里颇为不爽,心想你是不是以后想当、当老大啊。


但中国和美国不同,中国只能提供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一些学习的方法,一些经济好处,不能出头保护其他同学。一到关键时刻,就不愿意干涉别家事务了。这和美国老大不同。而总体看来,美国老大的实力不仅更强。而且还愿意出头。所以许多同学还是跟随美国老大,哪怕美国老大霸道一些。


其中,跟得最紧的就是“五眼”同学。住得近。文化、历史、价值观、利益相近。


中国想当班长,最难拉拢、最难搞定的就是五眼同学。他们是美国的确实铁杆。动他们,就是动美国老大。


中国-澳大利亚的外交事件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中国动了美国的小弟澳大利亚。美国老大出头保护,并呼吁其他人加入。


笔者可以理解外交部的心态。老是被澳洲同学“戳”,实在是烦了,抓住一个机会反制他一下——特别是在白宫交接过渡期。结果这下是把新任老大代表Biden逼出来支持澳洲小弟了:Biden政府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支持澳大利亚,因为加强和盟友的关系是Biden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路线。


中国和澳大利亚闹得越凶,Biden政府就越要力挺澳大利亚。Biden政府还不能含糊表态,含糊表态就等同于在国内政治自杀,将面临共和党/反对派的无数指责。


中澳关系越差,Biden在对华问题上的选择和回旋余地也就越少,中美关系也就越往不利的方向发展。到底Biden的首要目标是修复和盟友的关系,而不是修复和中国的关系。Biden只会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拉拢盟友。


回到问题本身(澳洲士兵在阿富汗的暴行)。中国指控西方国家回避问题本质,搞双标,希望就事论事,把问题拿出来摆在台面上讨论,进行某种真理辩论。但实际上:


一、 这不是一个课堂,不是一群同学们在课堂里举手发言回答问题,搞真理大辩论,谁的理由充分,谁就能获得同学们支持。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中国和美国争当班长。谁实力更强,谁就是老大。美国实力还是比中国更强的——且既能给经济好处,又能给安全保护,还是老大。所以同学们只能支持美国,直接站队,但没人关心你们具体吵什么。


二、 中国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主动出击,其实主动进入了自己并不熟悉、陌生、不舒适、由西方设定的领域与话语,很容易反过来伤害自己。现在只是澳洲同学水平比较低而已。如果精明一点,换成奥巴马级别的话术,就会说:这些澳洲士兵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不代表澳洲政府和澳洲人的价值,他们是澳洲的耻辱!我们国内没有任何言论自由限制;我们已经对其进行调查,并会将他们严格法办!我们没有双标。我们的价值是一贯的。然后,再倒打一耙,拿出西方价值观批判中国:再看看你们中国自己——你们有这样的问题,有那样的问题,你们能按照我们的标准(西方的标准)去处理这些问题么?你们凭什么指责我们呢?然后把整个舆论转向批判中国。


而在美国人看来,美国有这么多的种族矛盾、社会矛盾,但只要美国人能够上街抗议,能够“自由表达”,问题似乎就自动解决了,美国也是必然更加高级的——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拥有表达权 解决问题,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进入这个套路,外交部就很难回答了——西方可以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自圆其说,然后反过来进一步抨击我们。我们却很难在它设定的议程和体系里自圆其说。因为回到根本,我们的价值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与西方不同。


这时,外交部就只能回到老路,诉诸自己更加熟悉的话语:你们是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你们是霸权主义……


中国既然不完全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对西方的价值体系和话术也不熟悉,那么为什么要主动跳到这个陷阱里去玩他们的游戏呢?笔者以为,被动反击可以,主动出击不妥。


现在庆幸的就是澳洲应对极为笨拙,政客水平太低,吃相难看而已。


中国“戳一戳澳洲在国内舆情是受到好评的,但从国际上看,除了把美国的传统盟友们进一步推回给美国、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