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7㎡的屋子,做饭吃饭只能在马桶旁边,满家都是细菌和异味。“根本不是家,只能算是一个老鼠窝。”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香港真实存在的家庭。有些是独居的年轻人,还有些是带孩子的单亲妈妈,最多的甚至是三世同堂。他们仅能拿的是全港较低水平的工资,搬进一间像样的大房子已经不是努力或者拼命就能触及的奢望。这样的人,在香港有30万。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种仅有6-10㎡的屋子,叫做劏(tāng)房,用最简单的话解释,就是房中房。
上世纪90年代,香港人的隐私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租的房子是否有独立卫生间。
为了让自己手中的房子租出去,大多数香港房东不得不进行改造,把原先的卧室分割成6-10㎡还带独卫的多套小房,以每月3000-5000元的租金租给香港的草根居民。尽管香港经济发展的速度飞快,但劏房的形式却一直保留下来。
案例1:在30万的劏房租客中,小灵夫妇和孩子也只是一家“新人”
22岁结婚后,小灵和丈夫8年换过3套劏房,如今带着两个孩子依然住在10㎡不到的劏房里,一家人全靠做保安的丈夫星涛不到一万块钱的工资养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面对高得吓人的香港房价,这一万块钱连四口人的日常开销都远远不够,仅房租就要花去近5000,剩下的钱要全都用在两个小孩身上。
“我甚至希望孩子不要长大,因为我的原因,让他们错失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但没办法,根本无法回头。”大多数时候,都是小灵去食物银行领取食物,比如面条、大米,还有一些超市以及快餐店的优惠券。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回到家中,她只能用放在洗衣机上的电磁炉给孩子煮饭。但劏房只有卫生间才有通风窗,为了减少油烟,小灵几乎不会炒菜,食材大多数都是蒸煮。而且每次刷完锅后,家中都会像发了水灾一样,流的到处都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把床下的箱子浸湿。到了晚上八点左右,星涛回来了,一家四口挤在孩子的写字桌边吃着这顿“豪华”的家常便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其实,在有二胎之前,家中连一张放得下写字桌的地方都没有。为了能让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小灵专门挪走一张床,才腾出这块勉强装得下小桌子的空间。
但这10㎡的空间,不只是吃饭存在问题。每次洗完衣服后,小灵都要拿着一大筐洗好的衣服去外边晾晒,有时衣服虽然晾干了,但总会扑上一层灰尘,甚至隔三差五还会有一两件不翼而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把洗衣服当作一份“艰巨”的任务,每隔几分钟就回去看一趟衣服有没有“消失”。直到后来,小灵再也没有去外边晾晒过衣服,邻居问起来,她才说在卫生间的窗框上装了一个既方便安装又节省空间的晾衣架。
这个窗框很适合在室内使用,加厚材质,5个挂孔能挂5斤的衣服。不到1㎡的卫生间,小灵同时晾了十几件衣服。“家里很多类似的收纳,就算在这么挤的劏房,我也要给孩子一个能自由活动的空间。”
如今的小灵和星涛已经30岁,在劏房的日子也许还有5年,甚至是10年,又或者遥遥无期。
但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星涛仍然干劲满满,他相信换房子的那一日之内迟早会来。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案例2:然而,比起小灵和星涛,阿娥的生活远比他们更糟糕。
从单亲妈妈到大龄爸爸,劏房里住着穷人却藏着希望17年前,阿娥从越南嫁到香港,直到2016年才怀上女儿美妍。但阿娥的丈夫因为经济原因,放弃了对女儿的抚养,如今只剩下母女两人在这间7㎡的劏房里相依为命。
7㎡的房子,小到只能在马桶旁边做饭吃饭,就算肉眼看不到,光是气味就能感受到弥漫在屋子里的细菌。但做饭的问题解决了,吃饭也成了每次都要面临的挑战。屋子里连放下一张小桌子的地方都没有,每次都要收拾很久才能腾出女儿坐下吃饭的位置。
“这里算不上是家,只能算是一个老鼠窝。”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所以,阿娥很少在家里做饭,通常还是去较便宜的食堂打饭吃。30块钱,一荤一素,两份米饭,打包好后带着女儿去旁边的公园,坐在凉亭或长椅上草草解决温饱问题。
“营养不够没有办法,家里太小,不能做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案例3:和阿娥、小灵这样的劏房年轻租客有很多,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奋斗,给孩子更好的,但对于阿高来说,55岁的年龄成了压在他身上的大山。
冬至那天,阿高给9岁的儿子买了白切鸡,挤出4个小时的时间回家陪家人一起过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这个家,是由一套房子分割出的5间劏房之一,仅有不到7㎡。阿高一家人与其他三个家庭共用一个厨房,做饭要排队,有时下午5点才吃完中午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几年前,阿高还在一家船务公司上班,那时的他有车有楼。
然而1997的金融风暴让他失去了这份铁饭碗,投入股市的钱也一夜消失,为了养活家庭和减少压力,他不得不把车和房都卖掉。接下来的20年,阿高发过传单,做过保安,如今55岁的他终于有了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但牺牲掉的是陪伴家人的时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很不舒服,但只能自己知道,要尽量将开心的东西给他们。”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2019年,香港至少有劏房7.1万套,居住的人口却超过30万,也就是说每套劏房都至少有3-4个人居住。这30万人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对生活充满干劲。
劏房拥挤糟糕的环境并没有让他们丧失对未来的信心,反而成为激励他们拼命的闹钟,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能松懈,要给自己、给家庭更好的环境。和劏房比起来,哪怕我们住的仅仅是25㎡的小单间也能够算是“别墅”。面对那些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来源:综合全网、VIU-TV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