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暴、疫连番打击下,本港新露宿者人数急剧增加近千人,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社区组织幹事吴卫东认为数字惊人。他说,近半年来收到不少以往未曾求助过的新露宿者求助,当中四成人曾月入逾12000港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疫情下禁晚市堂食等措施,导致“麦难民”无处安身,是露宿者暴增原因
吴卫东指,疫情下禁晚市堂食等措施又导致500名麦难民无处安身,也是露宿者暴增的原因,希望政府正视露宿者问题,提供帮助 。组织曾於五月做过一次非全港性统计,估计现时露宿者已经由政府估计的1400人暴增至2500人甚至3000人,当中不乏因禁止堂食而流落街头的500名“麦难民”。
而近半年来,组织接获大量新露宿者的求助个案,当中四成人是原本月入12000元以上,於港工作,在内地生活的人士。吴卫东解释,由於香港住屋一直是问题根源,不少露宿者即使平日有返工,但月入仅一万的收入最多住得起50呎㓥房,还要饱受木蝨折磨;也有人选择在港工作,回内地生活,以减少生活成本。
但疫情打击香港各行业,失业人士花光积蓄,收关只好无奈成为新的露宿者,流落街头。
SOCO五月起在尖沙咀一带的宾馆陆续租了100间宾馆供露宿者入住,但随着租金不断上涨,组织亦难以维持,以一般单人房为例,就已经由2600元一个月增加到现时的3600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吴卫东希望,政府可以正视“无家者友善政策”,他指由2013年至今,安置露宿者的宿舍由202个增加到222个,仅增加一成,但同期露宿者数量却由2013年的780人激增至现时的2500人,暴增近三倍。而且宿位只可以住半年,意味着半年后露宿者有很大机会打回原形,希望政府增加宿位之余,将住期延至三年。
记者曾经多次接触露宿者,与深水埗通州街一带的“老油条”不同,新的露宿者不与其他人结档,表现比较收敛、内向,但不会拒绝与人交谈,也许他们露宿生涯不长,衣服打扮都还比较注重,一看就是“新丁”。
记者买了一些麵包和饮料送给他们,得到非常礼貌地道谢,并不像以往接触的大多数露宿者,给人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理所当然的感觉。“哇!多谢哥哥仔!太客气啦,下次有机会我请返你啦!”
看着他们面上的喜悦,记者不禁心酸,他们都是因为社会经济环境急剧变化而流落街头的人,过往同样在自己位置上为这个城市打拚、贡献。即使流落街头,他们也没有露出“死鱼眼”,一个个目光明亮,与露宿者一词拼来格格不入。
希望这次疫情早日结束,他们当中很多人就又能有工可做,有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