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法国星巴克遭调查,黑幕秘密浮出水面

来自: 旅法华人战报 0 0 2020-06-17

巴黎6月2日电(王文菁)一年来,卢克·赫尔曼(Luc Hermann)和吉勒斯·波芬(Gilles Bovon)对法国本土的星巴克内部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员工的艰苦工作条件、生态承诺、逃税、进军新市场的粗暴手段等问题,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据《新观察家》杂志报道,两位调查员从星巴克光环隐藏的背后展开调查,一探总归。曾经首要家进军法国市场的星巴克在斯特拉斯堡开业时,一些年轻人居然排队到凌晨4点,只为喝一杯简单的咖啡。而这一杯的价钱其实是相当昂贵的——人均消费7欧元。由于法国咖啡文化相当发达且历史悠久,咖啡馆比比皆是,星巴克怎会成为如此豪华的产品?

 

这家跨国公司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正面、环保、贴近客户、员工、合作融洽的咖啡生产商……自诩高端品牌,积极投入社会工作、致力于公平贸易等。“我们调查了星巴克背后隐藏的东西。在隐藏摄像头中,我们看到了员工的工作条件有多艰苦。我们从未想象过咖啡师*必须花费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打扫卫生。”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即使离开了星巴克,接受采访的员工也没人想作证。只有一位美国雇员同意在不露脸的情况下接受采访。几个月后,我们决定聘请一名记者在巴黎星巴克的幕后拍摄。这具有启发性,调查得以进展。”

 

“感谢非政府组织Stand.earth的协助,我们发现星巴克的杯子其实是不可回收的,而每年使用量高达40亿。此外,需要惊人数量的咖啡豆供应28,000家店,而星巴克声称其实行公平贸易,特别是通过没有中介谋利、回馈更多利益给咖啡生产者。但事实上,就算高质量标准要求是真的,星巴克也是依赖批发商和贸易商,而后者则迫使墨西哥恰帕斯州小生产商的价格被压榨到非常低。

 

费城的天普大学历史学教授布莱恩·西蒙(Bryant Simon),写过一本书——《除咖啡之外的一切》。该书向我们讲述了企业如何提出创造更多饮料的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习惯下手,这种习惯包括一日之内中某个特定时间不喝咖啡。而星巴克则利用了这种概念,令消费者认为,来星巴克喝一杯就可以获得快乐,而非啃啃薯条喝杯奶昔。但其实星巴克所含热量与糖分胜过汽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此外,人们可以在星巴克对话与交流,谈天说地。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理论化,称之为“第三地点”:家庭与工作之间的聚会空间,约会、聊天、针砭时弊……实际上,我们看到多数人只不过是用星巴克的网络用电脑或玩手机。

 

“与麦当劳一样,星巴克将媒体公关事务交由一家外部通讯社——爱德曼(Edelman)负责对接媒体记者。他们知道我们的新闻出版社、我们的调查纪录片、以及《现金调查》杂志。虽然星巴克拒绝我们采访总裁,最终还是允许采访了店面高管,但不允许我们与员工交谈。”

 

此次调查,回归到了娜欧米·克莱因(Naomi Klein)的书«颠覆品牌全球统治»(No Logo)中揭露的星巴克恶性竞争策略——大举展店,也就是攻城略地。在同一地区,星巴克会开许多家店面,彼此相距不远,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内的部分咖啡馆最终扛不住这种“围剿饱和式”竞争,关门大吉。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纽约东村一家咖啡馆的经理告诉我们,有一日之内他发现一位建筑师在他的店里进行测量。才得知,原来星巴克已暗中联系安排,以接管租约。咖啡馆老板因此失去了生意。

 

“自从我们的记者爱德华.佩汉(Edouard Perrin)在卢森堡税务泄密事件(Lux Leaks)中爆料以来,我们就非常清楚这些大型企业偷税投机的手段方式了。”为了减税,星巴克与荷兰政府达成协议,堪称毫无破绽。星巴克以分公司借贷为由,人为地故意让法国及其他海外分公司呈现亏损,结果即便法国星巴克营业额非常可观,也不必交税。欧盟委员会已进行了处理,并罚款2600万欧元。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