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事件的十条警示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20-04-21

方方,一个小众作家。写了一辈子严肃文学,没什么人知道的一个作家。但谁想疫情期间,随着方方封城日记一篇篇出炉,渐被公众知晓,特别随着她的封城日记在欧美出版,支持和反对的都是旗帜鲜明,舆情更是达到高潮。方方成为现实生活的争论焦点,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真理不辩不明,争论未必是一件坏事。但透过方方日记的舆论炸裂这一事件,最终需要全民形成警示达成共识,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增进全民福祉。

 

01.警惕族群撕裂对立

 

这几天老乡群、同学群、好友群、驴友群等等,几乎都发生了因为方方日记分崩离析的故事。多年的同学不欢而散,多年的知己割袍断义,多年的好友恩断义绝,多年的夫妻反目成仇。
甚至有人根据朋友圈转发有关方方日记的文章立场,直接将意见不和的好友一个个删除。
方方日记事件,让这么亲情、爱情、友情遭遇了危机和考验。
传统中国社会,一般都认为是因为贫富差距导致认知差距,仇官仇富影响社会稳定。十四年前为达成共识,才有了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建设。正因为反思西方对抗式民主,中国提倡并发展协商式民主,践行中国和谐中庸的社会传统。
但方方日记事件出现后,原有的平稳被打破了。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现象,支持还是反对方方,不能隐瞒和含糊。
越是有争议的事件,越不是简单的是还是不是。
对方方的支持和反对,更是深层次的价值观碰撞。
但碰撞的各方都应有共同的底线,对方不是异类而是同类,是共同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人,更不是除之后快的敌人。
如果因为支持还是反对方方,造成族群撕裂,这不是方方出了问题,而是对社会发出了警示:达不成共识形不成和谐的社会,是乱象来临的前奏。

02.警惕法治思维缺失

 

方方日记事件的争论,迄今为止让人遗憾的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争论,都存在法治思维的缺失。
法治是一个社会的底线,也是能够清晰辨别对错的标准。当然判断任何一个事物,可以从政治的、经济的、人性的、社会的等各种角度进行评判。
但如果批评上升到除之后快的敌我地步,这时批评双方都应坚守法治底线。这一点在四十多年前是有着深刻的教训的。
WG结束以后,党内痛定思痛,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次方方日记事件,整个过程中,方方没有违法犯罪,包括她的日记授权海外出版,也是她正当权利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无论网上舆情如何汹涌,但并没有官方打压方方的行为。
这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表现,值得高度点赞。但同时也映证了方方日记的撰写出版,没有触犯国家法律。
这个寰球的罪过,是由法律审定的。越是十恶不赦的罪过越不能由某一个人的口诛笔伐替代。而批评一个人,更不能突破法治底线。

03.警惕圈养思维定势

 

方方封城日记批评多、追责多、悲情多。
而武汉得到中央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持后,武汉抗疫越来越呈现出感动美好进取的一面,但贯穿方方六十篇日记的主线和基调,并没有反映这种变化。
网络上批评方方的人,找到了一条非常充足的理由:你是体制内的人,你端着人家饭碗,结果你吃里扒外。说得更难听一点,是吃谁的饭砸谁的锅。
这种思维是非常不正确的。首先这种思维贬低了组织的初衷。仿佛组织在收买人心,圈养一群为之歌功颂德的人。
第二个说方方吃人家的饭砸人家的锅,不知感恩戴德。这更是与现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的“恩主意识”。方方没有恩主,如果说有也是她的读者。她也是一名劳动者,她是靠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勤奋写作立足人世。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在市场经济中,人人都是纳税人,人人都通过劳动交换生存。就是包括官员也是靠自己在行政岗位上的劳动养活自己。所以本质上,除了父母对待年幼的子女,不存在谁养着谁。
方方吃自己的饭,她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都可以体面的活着,无须仗仰谁的鼻息。这也是她不在乎做不做省作协主席的底气。

 

04.警惕唯出身论标准

 

新中国已经建立七十一年了。建国出生的人都已古稀之年。
但谁也没有想到,建国七十多年后,文革结束四十多年后,在反对方方的一方中,有人用出身论来攻击方方,让人深感遗憾。
回想文革,遇罗克的《出身论》如一道闪电,洞穿了那个荒谬的时代。如果唯出身论,这个社会岂不是陷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的循环?社会又何谈公正和进步?
用出身论来判断一个人,是典型的诛心之论,我批不倒你,用你出身的烙印打击你。可以想想,如果唯出身论,中国现在应该还是夏朝奴隶制时代。用出身论攻击别人的人,自己的祖祖辈辈都是贵族?
出身论的荒谬,更体现在背叛出身的比比皆是,更有不肖之子离经叛道,数典忘祖。出身论这样的历史垃圾,被人一拿出来就散发着恶臭。

05.警惕强势话语垄断

 

方方日记事件,双方都有一点需要反思。这就是都在抢夺话语垄断权,形成有利自己的强势话语垄断。
为了达到自己的强势话语垄断目的,一方给另一方扣上“左”的标签,一方给另一方扣上“背叛组织”“卖国嫌疑”的帽子。并且双方炮制的这些标签、帽子都是唯政治论,没有半点法治的踪影。
十年WG结束后,高层反复重申的一句话,就是不戴帽子、不装袋子,不打棍子。但无论哪一方,在这一点上都让人产生不恰当联想。理性的批评和讨论,都不是挟“真理”以令诸位。
谁都想捍卫心中的真理,但一定要知道,谁也不是真理的化身。
双方只此能做的,就是平等温和的评判讨论。只要想强势垄断就想制造不平等,在双边都不应该。

06.警惕狭隘缺乏包容

 

方方日记事件,暴露出群体思想的狭隘,无论是哪一方,都没有做到真正的温和敦厚的包容。
说得不客气一点,文革已经远离,但就是反对文革的,在思维层次还没有脱离文革的窠臼。
胡锡进有一句话可做参考:方方应该坦然、更有风度地面对越来越多的反对声,思考这种变化的真实原因,而不是掉入斗争思维中,以为自己遭到了“迫害”。那才是一个真正作家应有的胸怀。
日记如人,方方为人心直口快,心有良知,悲悯天下。但这种心直口快的背后,也是促狭让反对者不喜。
而反对方方的人,不是胸有雄兵千万,一些人看到一个词语就发怒,看到一句话就暴跳如雷,容不得别人和自己的丁点不同。
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必然是各领域的多元。这种多元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表达。

 

07.警惕良知常识缺位

 

方方日记的争论,让人遗憾的不仅是法治思维的缺失,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缺位,就是良知的缺位,常识的缺位。
方方日记自始至终都恪守良知,这也让她收获了一批庞大的死忠粉,成为争论时最坚定的拥趸者。而这些拥趸者批评对方,很大的道德优势就是面对方方的批评者,鄙视对方放弃了良知。
而批评方方的一方,更是将组织集中尽力抢救当成更大的良知。一方批评另一方眼里没有具体的人,一方批评另一方眼里只有个人,没有庞大被救治的人群。方方日记要求追责,这本是再正确不过的政治常识。所以她的粉丝更是对批评者不屑一顾。而方方的批评者批评方方没有体制性常识,看不到体制的优越性。
当然更多的争论,已经完全是背离良知和常识的谩骂,让这场争论变得一地狼籍,不忍目睹。

08.警惕自我优越意识

 

方方日记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方方还是批评者,都有一种自我优越感。
这一点特别在方方怼胡锡进时展露无遗。客观上讲,胡锡进的言辞平常是比较犀利的,但面对方方,用词尽量委婉温厚,但方方的阅读体验,感觉到的是对方“居高临下的恩赐式的包容”。
所以她微博回复胡锡进:你以为你是谁?如此低级而阴暗的文字。让忘记的耻辱柱留下此人的名字。胡锡进挟时报公器有足够的淡定,方方自有文学成就的傲气面对批评者不必谦卑。还有更多的批评者,要么带着莫名的道德优越感、政治优越感等,怼天怼地怼空气,将情结宣泄出来,将严肃的批评变成一次情绪嘉年华。

09.警惕任何被带节奏

 

今天的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思潮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左和右、爱国主义内涵也在变迁。
方方日记争论过程中,任何往左的导向,还是往卖国的导向,在整体上都没成功。
但我们还是要警惕被带节奏。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运用,可能让一些人认为,节奏是可以带的,舆论是可以操控的。
其实,如果双方都认为可以带节奏,这对社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是读者必被带进某种节奏。
但问题是,谁又能保证被带进的那个节奏,就是你想要的节奏?你就不怕被带到沟里?

 

10.警惕底线洞穿失守

 

方方日记事件的发展,也有令人越来越担忧的一面。就是争论的底线洞穿失守。

到了今天,看到的争论,已经把对事件的反对,越来越滑向对具体个人的攻击。甚至将个人的隐私等信息在网上披露,这种做法就显得低级无趣了。
反对不能沦落为个人攻击,否则事情就会变质。今天有把方方祖宗十八代都要刨根问底的,有把方方的详细居住地址、汽车牌号曝光的,有对方方房子等各种资产全面质疑的,这就已经不是对日记的争论了,而是法治底线、争论原则的失守。
正如被方方怼得灰头土脸的胡锡进微博里说的: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本“方方日记”而坍塌掉,我支持这个判断。这个社会需要有真实的更高承受力,而不是仅仅嘴上说说。
公众有充分的道义权利表达他们对“方方日记”的强烈不满,这同样是多元的重要维度。方方日记事件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同时又发出强烈的警示,不能忽视。
愿方方日记事件带来的是社会进步,愿全体国人秉承较大理性,达成较大共识,愿透过警示,能坚守底线,保守常识,信守正义,恪守良知,守望我们共同的福祉。

 

给方方扣上各种帽子是不对的。中央调查组说,李文亮不是反体制人士,他就是个恪守职业道德的医生。方方也一样,一个作家而已。这就不但牵涉到事实认定,也牵涉到政治智慧。因为所谓政治智慧,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你们硬要说方方反体制,对你们要维护的体制是有利呢,还是不利?

 

收关,提几点建议:

可以表示反对,但不要歪曲事实。

可以表示愤怒,但不要上纲上线。

可以表示认同,但不要选边站队。

(信息来源:时代天窗  作者:张亚亚)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