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会十五周年的回顾文章,本想应由创会元老、诗坛前辈们大笔挥写的,轮不到资历尚浅的鄙人。然而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日子令我感慨殊深,很想写下来留在人生记忆中。
记得是2019年11月下旬,我刚从新西兰游历回来,就看到张青副会长在网群《南瀛诗荟园地》发了一则《诗会活动消息》,说周五(11月29日)在悉尼诗词协会活动中心举办讲座,题目是《程立达先生绝句赏析》,由林观贤老师主讲。张副会长还特地介绍说,程先生笔名老夫子,他所创作的七绝构思巧妙,意境高远,技法纯熟,为诗友们所赞赏。林观贤老师为了这次讲座做了资料收集,整理。在讲座里对诗友作品作评介与赏析,对于提高我们对七言绝句的欣赏与创作水平将有所裨益。
看到这个消息,不禁有些诚惶诚恐。
本人2015年7月为照看外孙客迁悉尼,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便颇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漂泊感。也尝试参加一些老人活动,同乡聚会,但终未解人生寂寞,难作精神寄托。好在悉尼山野雄奇,海岸瑰丽,手持每天2.5元的老人交通卡便可尽日观山鉴水,聊以寄情。
2017年初秋,偶从《澳洲新报》上读到一则悉尼诗词协会举办诗词讲座的消息,且黉门敞开,欢迎诗词爱好者参加,于是拍将下来,随后按图索路,来到位于60 Prospect St. Erskineville 的诗会活动场所。那次是乔会长讲宋诗,说到唐诗主情、宋诗尚理时,举了李白和苏轼两首庐山诗作比较,颇有大学老师风范。课后觉得此地果有高人,当即申请入会。此后陆续听了陈炳君、丘云庵、丁继开、汪学善、卢元、林观贤、尹锋等老师的学术讲座,收到了乔尚明、彭永滔、岑子遥、丁继开、林观贤、黄冠英等老师的雅集,聆听品读之间,唤醒了久违的的文学情结。但多年前只写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自由诗,其中不乏稻粱生计之念,未曾涉猎格律诗词创作。而今退居海外,远离江湖,闲云野鹤,再无以文换米的考量,年迈体怯,也不愿再遭长文码字之役累,何不趁有老师指教环境熏陶,学些近体诗词,浇些心头块垒?
不怕见笑,习诗之初,本人连平水韵、飞雁格、起承转结、抝救、挤韵、平头、合掌等概念都不懂,后来是在诸老师指点下,从诗词常识开始,多读多看多写,才逐步踏入门槛的。本人素性喜欢奇山异水,游冶观鉴之间,偶有所感,便试图以诗记之。贪图方便,多作七绝。首要次投十首写悉尼海岸风光的七绝被诗词协会所办《南瀛诗荟》第五十期(2017年6月30日出版)釆用,大受鼓舞。此后便陆续有些习作码出,至今已有近体诗词三百余首,除收录于《南瀛诗荟》外,也散见于《竹韵汉诗会员刋》、《竹韵海外》、《莞南雅韵》、《小草青青诗刋》、《南溪诗社》等纸、微刋,以七言绝句为主。在《竹韵汉诗》、《六不和尚》、《塘浦诗苑》、《水晶诗刋》、《莞南雅韵》等微刋出过题材各异的个人专辑,也有些习作在几个微刋中获奖。王曼妮会长还专门安排我在 Ashfield 作过4次诗词讲学,丘云庵、岑子遥、张青、李振国、黄永胜、林焕良、陈世豪、李作恒等多位老师也在不同场合对拙诗作过品评。
即便初履诗门,本人也深知作品浅薄,功力不逮,难登大雅之堂。乍闻诗会专门为我开一次作品赏析讲座,便有些心跳,不知几分是感激几分是惶恐。我与林观贤老师只在诗会活动时有过握手之交,也不知他一直在默默地关注并收集我的习作。及至11月29日那天,上午九时半诗友便纷纷来到活动中心,摆好桌椅。林老师把我30多首诗以优雅的书法写在萱纸上,贴在墙上,并印成讲义发给与会者,费心费时,费墨费纸,足见其提携后学的真诚用心。乔尚明老会长、王曼尼会长以及诗会诸位领导众多诗友拨冗参加讲座,我从心里感谢诗会领导抬爱,感谢林老师一片殷心。
我离开中国大陆时间不长,略知国内行情,如果要开这种个人作品讲座,多是作者本人去策划活动,打点关系,请头面人物或专家出面,进行交易或炒作。而在这里却是在作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举行的。更何况老衲为人内向,不善交游,是不敢想象如此际遇。对比之下,更见悉尼诗词协会清明会风、服务热情与义工精神,令人感慨。
这次活动结束后,诗会黃冠英老师据此陆续写出了《门外聊詩》共19個章节,发于诗会群内。黃老虽自谦为"门外”,但对诗词的理解、分析、用典、技法都有自己的见解,文章写得非常用心,有理论功底,分析精到,精晰地道出了我心中朦胧的想法,也拔高了拙诗的意境。这些文章就连"门內”的老师也颇赏识,对我日后的写作也大有禆益。
在悉尼诗词协会成立十五周年之际,我有一首七绝记录这段经历:
异邦漂泊魂无着,
偶入骚坛闻雅音。
从此不愁知己少,
梨城诗会有高襟。
(附注:程立达先生系悉尼诗词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