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悉尼詩詞協會——我的第二個家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20-03-07


我於2008年7月依兒定居于澳大利亞悉尼。先是參加澳華公會,後聽說有詩词協會這個組織,心甚喜焉。我既是古典詩詞的愛好者,又是古典詩詞的創作者。2011年4月,值詩詞協會成立六周年暨換屆選舉盛會之際,以一闋《金縷曲》做投名狀,當場交納澳幣一百元,成為永久會員。詞如下:

金縷曲‧ 喜遷居悉尼,敬賀悉尼詩詞協會成立六周年暨換屆選舉盛會,敬步喬尚明會長致眾詩友詞原韻

悉尼風光好,數全球宜居城市,

四方知曉。

環衛当先春來早,無異仙山瓊島。

赤縣士紛紛來澳。

幸有喬工搴大纛,眾相從宛似風行草。

集俊彥,真佳妙。   

南洋雅會齊歌嘯,老偕少,

同聲相應,殷勤青鳥。

《霜葉》、《遙岑》推巨擘,

更賞雛音清巧。

每月聚,呈珍獻寶。

彈指六年成就卓,按章程,另選新頭腦。

傳薪火,咸歡笑。

 

此後,我與老伴堅持參加每月一次的論壇及其他重要活動,除生病外無一缺席,我也應邀做了五次關於詩歌史方面的講座。2013年,拙作《四樂軒詩詞選》問世。我奉贈與會詩友各一本,頗受歡迎,並忝受聘為顧問。數年間,我目睹詩會不斷發展壯大,彼此間從新知成為舊雨,歡洽如同一家。而我因年事較高,更備受尊重和照顧,心中感到無比溫暖。期間有三件事,令我終身不忘。

一是2015年夏,我患感冒高燒住院,數天后回家。比我年長五歲的黃慶輝僑領、丁繼開副會長、潘聖釗先生一同攜帶水果、糕點親臨舍間慰問,互聊家常及詩會近況,親如家人。我在感動和愉悅之餘,病體得以迅速康復。聽說是協會領導和其他詩友對生病住院或有重大事故的詩友也均一視同仁,前往探視。這的確是一個優良傳統,說明詩會就是詩友的家。

二是2017年11月,我老伴不幸病逝。此前,80多歲的李光清老弟多次到醫院探望,並多角度拍攝我服侍病妻的鏡頭。出殯之日,王曼妮會長(當時為副會長)親率前副會長柳復起、林觀賢夫婦、岑子遙、李光清、黃冠英諸位先生親臨弔唁,致送奠儀,並由柳復起先生致悼詞,情真意切,我們全家無不感念。《澳華新文苑》第821期還頭版刊登了我的悼亡詩、詞、聯多首以及李光清老弟寫的《追思盧元夫人王敦鳳女士》一文,不勝銘感。直到當年12月的首要個週五,我在論壇做《清詩簡述淺評》講座開始時,我報告此不幸消息後,全場聽眾自動起立默哀一分鐘,場面十分感人。治喪期間,三十多位詩友贈送挽詩挽聯,由王曼妮會長彙編成《盧元夫人王敦鳳女士哀思錄》,於追悼會上親手交給我,甚是感動。

三是我在痛失愛妻後,悲傷逾恒。嘗有詩句,"緬懷恩愛悲酸鼻,長憶音容淚濕襟。淚往肚吞哀益甚,悲無處泄痛彌深。"整日枯坐書齋,以淚洗面,甚至想以死相殉。如是者數月,終於導致身體拖垮,喉啞失聲,雙足不良於行,出入必須用車,詩詞協會一切活動均無法參加。雖深深懷念,但身不由己。感謝王曼妮會長、張青副會長不忘老朽。先是兩次請義工駕車接送,後續由張副會長多次駕車接送,令我得以重返詩會參加春節聯歡。紀念屈原詩人節,聽喬老會長講座諸活動。而我自己亦能如願再做一次南北朝詩歌講座,得以同諸位老友握手言歡,暢敘舊情,並目睹数十位新人甘冒大雨前來聽講,顯示社會一片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我作為家員之一,其歡愉之情,誠非禿筆所能形容于萬一,只是覺得自己受此特殊優待,深覺歉疚不安耳。

今天正值鼠年新正初一。即以此作為新春試筆,可乎?

(附注:盧元先生系悉尼詩詞協會顧問)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