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中的9世纪河南饥疫众生相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20-02-29

【墓志铭中的9世纪河南饥疫众生相4:巾帼】朝议郎、河南府河南县尉李琯是孤儿,由南阳张氏的小舅舅教养长大。舅舅有很多外甥,唯独对李琯“慈煦最厚”。

 

张家有个小侍婢,名叫“留客”,和李琯有青梅竹马之好。舅舅做主将留客放为良民,配给李琯做小妾,雅称“别室”。留客随了舅舅的张姓,大约是想抬高身份,对外说起来好听些。

 

咸通三年(862年),李琯出仕,任伊阙县丞,携留客赴任,留客的父亲全忠、母亲杨净意随行,帮忙料理家务。在墓志铭中,李琯对张留客的父母直呼其名,不作避讳、不加头衔,始终视其为奴婢或低他一等的庶民,毫无视为“岳父母”的迹象。这是古代社会礼法、道德的必然要求,已固化为绝大多数士人的内在自觉,李琯也不会独树一帜。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张留客的感情。

 

李琯虽说做了县丞,家境依然清寒,背负金额不明的债务,家人经常缺衣少食。做满一任伊阙县丞,李琯没有获得新的任命,在洛阳北闲居,这一“闲”就“闲”了很长时间,未免心烦意乱。但张留客从来不曾流露出一丝不悦,为人“仁孝廉慎”,对亲友和客人照应得无微不至,还开导李琯:“有的人坐拥金帛、身患疾病,痛苦支离;我们清贫,可是身体健康、常保团圆,别人哪里比得上我们幸福?况且贫贱富贵也是风水轮流转的!倘若心情急躁,才会适得其反!”

 

李琯如醍醐灌顶,深受鼓舞,感叹留客贤达,与古人相比也不遑多让。以李家的现状,肯定没有门当户对的人家愿意和李琯结亲,不过李琯应该也不在乎,有张留客足矣,何必娶进一位正妻来,让留客做小伏低、受屈忍辱?

 

咸通九年秋(868年),李琯调任长安。因囊中羞涩,他孤身上任,把家人暂时留在洛阳。本以为时来运转,谁知是命运多舛。李琯在新岗位上只做了几个月就遭到贬黜,连回洛阳的路费也筹措不齐,只得困居长安。那些日子,李琯忧心如焚:饥荒和瘟疫逼进洛阳,全家妇孺老弱能逃出生天吗?

 

他没有想到,27岁的张留客撑起了一片天。她勤勉维持家计,用佛经抚慰家人的心灵,保全了一家骨肉。我猜,李琯接获喜讯时一定觉得张留客像个英雄,不,就“是”英雄。

 

咸通十二年(871年)夏,李琯获授“河南县尉”一职。这实在不足为贺,公府已支付不起俸禄,河南府户曹参军贾洮都逃之夭夭了,李琯不是东山再起,只是临危受命。幸而他辅佐县令、率领百姓熬过生死难关。渐渐地,李家的经济状况也有明显改善,张留客添置了衣服和首饰。

 

然而,残酷的命运不可预测。曾经在灾难中顶天立地的张留客在灾难结束时病倒了。治疗数月,“百药不灵,祷祝无效”,张留客自感大限将至,从容不迫地捐出衣裳、饰品,布施给寺院,用于抄写经文、铸造佛像。

 

当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张留客走到了终点,李琯赶回位于洛阳恭安里的家,陪伴她收关一程。在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的时刻,张留客神色怡然,请家人围在自己身边举杯饮酒,用酒为她送行。

 

张留客享年仅30岁。她走得十分安详。李琯明白,留客心中有信仰、“前路不落寞”,稍稍感到宽慰,决心将四个幼小的孩子——阿存、毗奴、隐儿、秘哥抚养成人,以慰留客在天之灵。

 

“正丽秾李,婉淑仁义”,在李琯的记忆中,这是永恒的张留客。

 

【《唐河南府河南县尉李公别室张氏墓志铭并序》节选:朝议郎行河南府河南县尉李琯撰。姓张氏,号留客,出余外氏家也。余外氏南阳张,世居东周,季舅白马殿中芻,以余年幼,遂留以训育,于诸甥中,慈煦最厚,故以斯人配焉。咸通三年,余选授伊阙丞,方挈之任。父全忠,母杨氏,号净意,偕随女任。余虽官,贫且债,故衣饭常歉。洎秩满,僦居洛北。岁久益甚,斯人未尝有不悦之意在颜色间。余尝为之不怿,斯人乃相勉曰:“虽金帛坐致,有病苦支离,何若贫清健聚、常保团圆耶!况贫贱富贵有倚伏哉!苟躁其心,适足丧道。”余谓是言贤且达,古人无以过也。性仁孝廉慎,祇奉亲宾,常若不足。九年秋,余赴调上国,是岁黜于天宫,困不克返。斯人与幼稚等寓居洛北,值岁饥疫死,家无免者。斯人独栖心释氏,用道以安,故骨肉获相保焉。十二年夏,余尉河南……斯人遘疾,且徂暑至于穷冬,百药不灵,祷祝无效,*以十二年十二月廿四日殁于恭安里,享年卅……初,厥疾渐笃,乃自取衣装首饰等,施以写经铸佛,一无留者。洎弥留之际,又命酒召骨肉环酌引满,怡怡然神思无扰,吾知其前路不落寞矣,以是稍慰余心。四男,长曰阿存,次毗奴、隐儿、秘哥,皆幼稚也。吾当抚之,以慰幽抱。】

(参考资料: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陈昊《石之低语》。)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