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悉尼诗词协会一行20多人在副会长尹锋和李振国率领下,访问了灵曦堂,这是悉尼诗词协会成立十五年来首次组团访问灵曦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诗友们受到巴哈伊方面的热情接待。大家首先到咨询中心就座,听取苏女士和安娜女士讲解巴哈伊信仰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教义以及灵曦堂的情况。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据介绍,巴哈伊信仰创建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只有170余年历史。创始人为巴哈欧拉,意为“上帝之荣耀”,由此产生巴哈伊教的教名。“巴哈伊”的意思则是“巴哈欧拉的信徒”,现有信徒超过一千万,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
巴哈伊教义的三个核心原则简单表述为:上帝只此,宗教同源,人类一家。由于巴哈伊教义的简单和普遍性,即使不传教,在寰球各地发展也比较快,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宗教。巴哈伊的三条核心教旨中,受到人们普遍赞同的是“人类一家”这一条。
其实,人类一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以家庭血缘情感纽带为核心的孔孟儒学教义,就有“充之四海”、“寰球大同”的仁爱情怀,这是维系中华文明的根基。孔子的大同理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斯的《乌托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和毛泽东的“环球同此凉热”在思想内涵上有共性。巴哈伊信仰,则是从宗教角度提出了类似的主张。可见,大同寰球的理念为寰球普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可说是“英雄所見略同”,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先贤有不同表述,而共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寰球大同”。
“大同”原则即人道主义,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及近现代文化中,“大同寰球”、“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梦想。“大同”深得人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巴哈伊教充满理想主义的主张令人赞叹不已。综观人类历史,宗教纷争、民族争斗、国家战争绵绵不断。如果巴哈伊教的教义得以普遍认同和贯彻,人类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仇恨、冲突和战争,整个寰球会美好得多。因此说,在当今全球化的年代,巴哈伊教的“人类一家”思想远远超出了其宗教领域的局限,具有普世价值。
领队尹锋作了简短讲话。
他从唯物主义的角度,介绍了自己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认识,也谈到了宗教信仰与诗词创作的关系。他指出,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她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跟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教徒就是大诗人,许多诗词名家都有宗教信仰。相信我们的诗友通过“观瞻灵曦堂,走近巴哈伊”的宗教文化活动,对巴哈伊信仰有进一步的认识,能正确把握宗教文化与诗词创作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不断推出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
随后,诗友们参观了灵曦堂。
灵曦堂是巴哈伊教徒祈祷与沉思的聚会场所,类似于基督教的教堂。现在全寰球共有八座巴哈伊灵曦堂,除悉尼外,另外七座分别在美国芝加哥(北美洲)、乌干达坎帕拉(非洲)、德国法兰克福(欧洲)、巴拿马巴拿马城(南美洲)、萨摩亚阿皮亚(大洋洲)、印度新德里(亚洲)和智利圣地亚哥(南美洲),每个洲至少有一座。
悉尼巴哈伊灵曦堂建成于1961年9月17日,1965年向公众开放。
进入灵曦堂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几排简单的木质椅子,椅子都面向以色列阿卡的巴哈欧拉陵寝(这是巴哈伊经典的规定)。前面有一个单人讲台。镂空的拱顶划分为九页花瓣,下接九扇大窗在第二层,又配以九个柱头,底层是九个落地大门(窗),门(窗)上有六个九角星,左右配以雅致的花纹图案。大门之间的石质角柱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图案。门旁都摆着鲜花盆景。每座大门外是九个扇型展开的花坛。所有的建筑元素都以“九”为单元,寓意人们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象征了人类的多样性及其本质的一体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灵曦堂内,无神像、无图片、无佛雕、无香火、一片安宁。建筑大气和谐,晶莹剔透,灿若星空,在美丽肃穆庄重典雅之余,释放出对外包容和开放的信息。
悉尼巴哈伊灵曦堂已建成开放50多年,那些精巧细腻的图案网格装饰,至今纯洁无暇洁白如新。建筑上面的花纹经过了精雕细琢。如果这种建筑装饰手法用于多尘地区,那早就是灰蒙蒙的啦。惊叹之余深感澳洲的空气确实洁净。
一座富有特色的宗教建筑承载了众多信徒的祈祷和期盼,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不一样的美丽。人们站在厅内,从大厅二层的窗孔花纹间隙可看到湛蓝的天空,觉得自己就是宇宙苍穹下微不足道的芸芸众生,感觉自我的卑微和渺小。
中午12时30分,灵曦堂有一个华语祷告仪式。灵曦堂负责人邀请我们参观和体验仪式过程。
进入大厅后,大家静静端坐着。二楼传出了唱诗班动听的歌声,标志着祷告仪式正式开始。接着,开始诵读经文,分别由三人依次走上讲台诵读三段经文。接着又是唱诗,然后诵读三段经文。又是唱诗,接着诵读其他几段经文。
灵曦堂方面做足了功课,特意从巴哈伊经典《七谷书简》中选辑部分片段,给诗友们量身定制了十段富含哲理又颇具诗意的经文。
譬如:
在我生命中,朋友,
你将从名称及品德之镜映照出的东方精华之光,
品尝那智慧源地青园中的花蕾所结出的果实,
思慕将从你手中夺去忍耐与缄默的绳索,
使你的心灵在炫耀的光芒中震撼着,
先使你从尘世的家园归向那天庭,
把你提升到那境地,
你将翱翔于高空,
宛如你在世上行走,
你于水面移动,如你在陆地上奔跑一般……
…
笔杆在呻吟,
墨水流着泪滴,
心田之河在阵阵血的波浪中震颤。
没什么能降临我们,除了上苍的意志。
安宁伴随那些随从“正道”的人们。
你看,这段经文稍作改动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吗?!请见下段:
在我生命中的朋友啊,
你将从名称及品德之镜映照出的东方精华之光,
把那智慧源地青园中的花果品尝,
思慕将从你手中夺去忍耐与缄默的绳索,
使你的心灵在炫耀的光芒中震撼,
把你提升到那不一般的境地,
使你从尘世的家园归向那天堂,
你将在九天之上翱翔,
宛如在陆地行走,在水面飘荡,
…...
笔杆在呻吟,
墨水和着泪水流淌,
心田之河在阵阵血的波浪中震颤。
没什么能降临我们,除了上苍。
安宁将与随从“正道”的人们相伴!
诵读了10段经文,祷告仪式结束。期间,除了几段歌声和诵读经文的声音,听不到任何杂音,整个过程肃穆安静,静得连一颗针落在地上都能听见。
人们似乎完成了与上帝的对话,得到了神灵的启示和前进的力量,信心满满、微笑着起身走出大厅。
作者曾经目睹过基督教、天主教的祷告仪式,比较起来,巴哈伊教祷告仪式的特点在于:一是没有神父或牧师布道;二是诵读经文时,其他人静坐聆听,不要出声;三是诵读的经文既有巴哈伊教的经文,也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经文,体现了巴哈伊教的包容性;四是没有现场捐款;五是整个祷告仪式比较简洁明快。
看来,巴哈伊教的包容、开放和大度是超越其他宗教的!
体验礼拜仪式后,大家走出大厅合影留念。
午餐,灵曦堂提供了带有波斯风味的炒饭、糕点和蔬菜沙拉,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餐后,大家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灵曦堂周边的风景,观看了珍贵的银桦树及其它奇花异草。银桦树是寰球上最为珍贵的树种之一。全寰球现在只有悉尼的两个地方有,灵曦堂是其中一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你看,银桦树上有三只美丽“小鸟”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
下午两点,诗友们满怀收获离开了灵曦堂。大家认为,此次“观瞻灵曦堂,走近巴哈伊”的文化旅游活动,对于了解和认识巴哈伊信仰及其宗教文化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