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诗词文化论坛----屈原与湖南(五)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10-10

四、屈原文化及其特点

 屈原,是我们这个古老的诗歌国度里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渊博的学者和理想主义的斗士。他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形成具有开创和奠基意义,他的思想、作品和精神构成了屈原文化,成为我们顶礼膜拜的民族之魂。

 屈原的作品和精神对我国文学和寰球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赢得了崇高的声誊。一九五三年,寰球和平理事会推出屈原作为当年纪念对象的四位文化名人之一,其他三位是: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法国的弗朗索瓦·拉伯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屈原的名字,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不朽诗篇,被公认是全人类的宝贵财产。

 初步概括,屈原文化有如下特点:

 1. 担当与忧患共存的忠洁品格。

 屈原有一句至理名言:吾将上下而求索。溯其理论根基,当系儒家 “忧”文化。就是说,屈原文化的理论根基应系儒家思想,其精义是担当。当国家面临强敌、人心浮躁时,屈原正道直行,胃死进谏,即使遭罢官流放,亦初衷不改。这种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正是儒家担当精神的要义,就是体现在先秦儒家忧道、忧世的忧患意识上,并内化为挺身而出,不屈不挠进行奋斗的精神动力。

 2. 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性。

 从屈原的作品中,不难领悟其政治理性中的正能量。一是民本仁爱。这是发自其内心的心理本性。《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皇天无私阿兮,贤民德焉错辅”。《哀郢》中“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qian1)?”等,无不体现出屈原忠君爱民的崇高境界。作为先秦政治家,提出民生、民心、民德、百姓等命题,并用全部生命为之付出,弥足珍贵! 二是追求贤明政治,这是屈原美政理想的政治抱负。美政,是《离骚》中具有原创性的话语,即美好清明之意。这种思想是以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美好清明的政治环境为典范的。屈原以“道”自任,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楚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别人皆醉我独醒”,是走在时代前面的真君子。

 3. 播散楚文明的诗性典范。

 屈原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格调,吸收了民间诗歌形式与特点,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他“哀民生之多艰”,潜心文学修炼,传播中华文化。其代表作《楚辞》,反映了南楚(湖南、湖北、江西)先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是对民间文化的发现和总结。他将诗歌从《诗经》后的沉寂,推向了第二个高峰。屈原的伟大创作,反映了他是古代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的经历让他对社会底层的人民有更深的了解,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原、江汉、湖湘等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特质,以及儒家、道家、原始巫教等不同学派之间的特质,从而造就了屈原的作品独特的风格,有忧国忧民而又忠于君主的悲壮情怀,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有充满奇特的想象和诡异的意象,体现了独立不羁而又追求美好社会的执着和浪漫主义色彩。

 4.影响深远的楚骚风格。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作品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被后人誉为“楚骚”。其作品在汉王朝开始产生重大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计数。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文化成为楚文化的一大支柱。(楚文化有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屈骚文学。)

(未完待续)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