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诗词文化论坛----屈原与湖南(三)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10-08

二、屈原被放逐湖南的路线与行踪

 作为先秦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和诗人,屈原一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宠”—受重用;“疏”—遭谗被疏;“放”—先后被放逐汉北和江南。

关于屈原被放逐的路线和行踪一直为后人所关注。各家争论分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言人人殊,几乎达到不胜清理的地步。

 研究屈原的放逐地域和路线,无疑应以较为了解屈原生平的汉代人记述为依据。就现存的文献资料看,汉代明确记述屈原在江南的放逐地域的,至少有西汉贾谊、司马迁、王逸、桓宽、扬雄、刘向以及东汉班固、应劭、袁康和王逸等,在他们的拟骚作品或著述中,认为屈原放逐地在南楚或江南沅湘一带。

 东方朔生活于汉武帝时期,与屈原时代相距较近。他对屈原在顷襄王之世的放逐去向,在《七谏·哀命》中就有明确记述:“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离”。这可以说是对屈原《哀郢》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句中的“民”,当解为“人”,即屈原自指)。而下句又有“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更指明了此次的“上沅湘”乃与顷襄王的放逐有关,屈原从此踯躅(zhi2zhu2:徘徊不前)于沅湘之间,再也未能返回郢都。

 两千多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楚辞》地理研究在争论中渐趋清晰,屈原于怀王时或被放或退居汉北,顷襄王时迁逐江南,除去各家在放逐年代上的差异不论,单就地域论之,大致不差,并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屈原被放逐的地区包括汉北和湖南。

 关于屈原放逐汉北的情况本文不去细究,这里着重谈谈屈原放逐湖南的情况。

 屈原放逐湖南,在他自己的诗文里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他的《哀郢》、《涉江》、《怀沙》等诗篇中,可以捕捉到一些辗转漂泊的零星描述。

 例如: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沦陷,楚王被迫迁都于陈。屈原不堪亡国破家之痛,此时大约已萌生一死殉国之志:“临沅湘之玄渊兮,逐自忍而沉流。”(《惜往日》) “乘鄂陼而反顾兮,矣欠秋冬之绪风。”(《涉江》)登上鄂陼高地,在秋冬的残风中反顾故都郢城复向南行。“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哀郢》)“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涉江》),早上从枉渚出发,晚上住宿在辰阳。(《涉江》) “入溆浦余儃徊兮,幽独处乎山中”,来到山高蔽日人迹罕至的溆浦,孤独居于山中。

 由于对屈原放逐的不同理解,必然导致对屈原放逐路线、地点理解的差别。鉴于屈原生平记载的较多缺项,我们只好选择“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对屈原的放逐路线作出初步界定。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屈原很可能有两次南行。

 

 1.关于屈原首次南行  

《屈原列传》说:“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按《楚世家》,屈原谏何不杀张仪在怀王十八年,屈原谏会武关在怀王三十年。有人认为这中间相隔十二年,不见屈原言行。其实,在楚怀王24年,屈原被放到汉北呆了五、六年。但是还有几年是个空白。

 从屈原辞赋和相关文献分析,屈原正是在这几年中,有一次湖南之行。屈原在自己作品中的反映是主要证据。《离骚>运用“求女”的艺术形式,反映诗人的实际生活。在其中,扼要地反映了屈原南行的事迹。

《离骚》说:“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诗人透露,他被“朝谇夕替“(疏绌)后回到了故乡秭归,见到了姐姐,被姐姐狠狠地责骂了一顿。接着便从秭归出发,“济沅湘以南征。”《离骚》里的“南征”,就是本文说的“南行”。“济沅湘”,是事实而非想象,沅水湘江并非仙山神水。屈原“济沅湘”,指经过沅水地带,然后进入湘江流域,这么往南行(南征)。其目的,是“就重华而陈词”。“就重华”,也就是往九嶷山。王逸注:“重华,舜名也。葬于九嶷山,在沅湘之南。”徐焕龙说:“重华乃前圣之选,近在九嶷,用(因)济沅湘以南征,就重华而陈我中情莫告之词。”(《屈辞洗髓》)朱冀说:“舜崩苍梧(九嶷在苍梧)之野,有庙在焉。”(见《离骚辩》)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惑”,满腔悲愤,无所告愬,故只得去诉诸他所崇拜的大舜的神灵。《离骚》反映了屈原这次南行的梗概。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九嶷山、舜帝陵

 

 汉人在辞赋中的叙述,虽然东鳞西爪,并不连贯,但是汉人认为屈原有济沅湘,往南疑,就重华陈词的情事,则是颇为明确的。屈原南行,屈赋及汉人辞赋反映了一个大概轮廓,是粗线条。综合起来,可以展示屈原南行的具体路程与走向如下。

 屈原入湘,首先到澧州。在澧州东北二里有屈左以祠,祀楚屈原。(见《湖南通志·祠庙》),其次到武陵常德。武陵县有屈左徒祠,在县东二里。每年五月五日竞渡以祀屈原。(见《湖南通志·祠庙)))。在县南沅水滨,有招屈亭。唐汪遵《招屈诗》:“三闾游处怨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刘禹锡《竞渡曲》:“招屈亭边水东注。”皆指此。(《湖南通志·祠庙》)。屈原在武陵的时间大概比较长。然后到益阳,益阳有凤皇庙,祀楚屈原(见《湖南县志·祠庙》)又有花园洞,相传为屈原读书处。(见《益阳县志》)

 然后进入湘江流域,到达湘潭。湘潭县东五里有岸花亭,中祀楚三闾大夫屈平(见《湘潭县志)》)。又株州旧有三闾祠,中奉灵均像,当地人呼为屈相公祠(见同上)。再到衡山(南岳)。宋玉《笛赋》说:“余尝观于衡山之阳。”屈原居衡山时,宋玉大概来访问过。衡山之阳的衡阳县有“屈左徒庙,在县西,祀楚屈原。”(《湖南通志·祠庙》) 屈原在衡山时间大概也比较长。再过祁阳。祁阳有昭灵庙,祀三闾大夫屈原,在祁阳县元真观前厅。(见《祁阳县志》) 零阳有屈原庙,在零陵县高溪市。(见《零阳县志》) 《离骚》写有蕙草,郑樵修《本草》言蕙即零陵香。沈括《梦溪笔谈》说“零陵香本名蕙。”这是屈原到过零陵地带的小物证。

 收关到达远游的终点九嶷山。钱皋之说:“九嶷,舜所葬也。时原南征在其地。”(见《离骚集传》) 《离骚》写过鷖鸟。洪兴祖说:“《山海经》云,九嶷山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五采之鸟,鷖鸟也。”《离骚》说乘鷖上征,就是根据在九嶷山看见这种五采鷖鸟而设想的。当为屈原曾居住九嶷山在作品里留下的痕迹。

 屈原南行,笔耕未停。其一,是《九歌》的改作。王逸认为《九歌》是屈原被怀王疏绌后的作品。认为《九歌》是沅湘民间祭歌之说,大体上是正确的。其二,是《远游》的续作。《远游》的写作时间,在改作沅湘《九歌》之后。因为改作沅湘《九歌》,屈原尚在武陵,而《远游》中已写到衡山。《远游》续作的地点,很可能是在衡山。王逸注已指出屈原南行曾经“过衡山”。而在衡山之北的湘潭与在衡山之南的衡阳,俱有关于屈原的古迹。梁启超先生说:“他(屈原)在衡山上过活了好些日子。”支伟成先生说,屈原“幽居衡山”,“专从事文学生活”。《远游》由两部分组成。“重曰”以前,为前部分,写西行,乃在故居秭归所作。“重曰”以后,为后部分,写南行,在衡山所作。因为后部分是续作,故说“重曰”。其三,是《思美人》的创作。《思美人》也作于屈原南行中。据汉人所说,《思美人》大概作于九疑山。西汉辞赋家王褒在《九怀·陶壅》说:“道幽路兮九疑,……抚轼叹兮作诗。”王褒告诉我们,屈原在九疑山创作过诗歌。在所有屈赋当中唯有《思美人》符合。

 

      2. 关于屈原的第二次南行

 如果说屈原首要次南行目的是到九嶷山朝拜舜帝的话的话,那么他的第二次南行则以被迫谪居湖南溆浦为目的。从其传世的诗篇中可以推断出,这一次,屈原至少到过岳阳、常德、沅陵、桃江、辰溪、泸溪、溆浦、邵阳、长沙、湘阴和汨罗等地。

他的行踪大概是:过鄂陼(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西行,经枉渚 (湖南常德武陵县)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入溆浦,停留下来。

溆浦是沅水中上游较大的河谷盆地,四周是崇山峻岭,中部是开阔的平地,物产颇为丰富,是楚国黔中郡的重镇。黔中郡位于楚国西南部,出产的黄金、丹砂、铜等物资,是楚国经济的生命线。同时,黔中郡又是阻挡秦国取道巴蜀包抄楚国的军事要冲,拱卫郢都的后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公元前311年,秦国曾提出用武关外的商於之地(今陕西商洛),交换楚国的黔中郡,被楚怀王拒绝。公元前299年,秦国骗楚怀王到武关会盟,将其扣为人质,逼迫他割让黔中郡和巫郡赎身,但楚怀王宁死不从,收关客死秦国。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溆浦山水

 

 溆浦是中共首要个女中央委员和首要个女中央局委员向警予的故乡。至今,溆浦的端午节时间还与全国不一样,他们是农历5月15日。

 为什么屈原选择溆浦住下来?一是可能奉楚王室之命,在此谪居;二是他想看看楚怀王用生命保护的这个地方总归如何。

 屈原在溆浦待了七年左右(又说三年、九年),然后离开了溆浦。他顺沅水,渡资江,过邵阳,下湘江,到长沙,又沿湘江而下,到了距长沙仅几十公里的湘阴、汨罗。他在汨罗居住了一段时间,写了一些作品,收关投江自尽。

     (未完待续)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