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诗词文化论坛----屈原与湖南(二)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10-07

一、 屈原其人

屈原,名平,字原。他出生于约前340年,约前278年逝世。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伟大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屈原像

 

屈原总归生于何年?死于何时?史书上没有一致的说法。关于自己的家世,屈原在《离骚》中有简略的描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高阳为楚国远祖颛顼之号,传说诗上古帝王皇帝之孙。皇考为已故父亲的尊称。孟陬,指夏历正月。】从屈原对自己身世的描述来看,他是高阳的后人,其父亲叫伯庸。他的出生年月,据郭沫若考证,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

【屈原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学界一直有争议。首要次否定屈原存在的观点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叫廖季平的人起首发难,他在其《楚辞讲义》中对屈原是否存在、楚辞作者等提出质疑。三十年代,他的学生何天行系统地提出了屈原否定论。大学者胡适也赞同屈原否定论。但是,否定屈原的论点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驳。梁启超、郭沫若等都纷纷著文批驳。】

屈原的祖先和楚王的祖先一样,开始也姓芈(mi3,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后来改姓熊。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封于楚,遂居丹阳。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今之秭归一带,就以封地为姓,姓屈,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姓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屈原,从小就享尽了富贵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屈原天资聪颖,自幼好学,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能说会写。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急剧变革的战国时代。当时,正是“天下方务子合纵连横”,斗争十分激烈。战国七雄之中,秦、楚的势力最为强大。据当时苏秦所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一》)这说明秦、楚都具有统一中国的条件。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战国七雄图

 

楚国地处长江下游,占有今湖北省全部及湖南、江西、安徽、陕西、河南、江苏等省的一部分,地广人众,兵多粮足,有“万城之国”的称号。

在战国时期,变法的成与败决定着国家命运。国家命运又影响着国民的个人命运。特别是像屈原这种满怀抱负的政治人物,个人命运更是与国家命运关联紧密。

楚悼王(前401年一前381年)在位时,任用盛名兵法家吴起主持变法,逐渐强盛,曾经“南攻扬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但公元前381年悼王去世后,反对变法的奴隶主贵族乘机联合起来,射杀吴起,变法失败。怀王后期与顷襄王时,拒绝屈原的变法主张,国力日弱。

魏国变法较早,因而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秦国变法较晚,但最为彻底。起初的秦国只据有今陕西关中及甘肃的东南部。公元前408年,简公施行“初租禾”,推行封建的征税制度。公元前384年,献公下令“止从死”,废除奴隶社会的人殉制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主持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统一度量衡。公元前338年,孝公逝世,惠王即位,以“谋反”的罪名,将商鞅车裂处死。但是,商鞅死后,“秦法未败”,秦国因而发展为战国后期的强国。

在魏、楚、秦相继变法的过程中,齐、赵、韩、燕各国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屈原的政治生涯就是在这种变法与反变法的浪潮中起伏不平的。

公元前339年,熊商继位,为楚威王。屈原的幼年时代,恰值楚国历史上的“宣威盛世”,楚国成为东周首要大国,登上强大和繁荣的高峰。策士苏秦对当时的盛况有一番盛名的描绘:“楚,天下之疆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疆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屈原是“宣威盛世”的时代骄子,他的学术素养,他的文学才华,他的品德情操,恐怕也只有“宣威盛世”才能孕育和教养出来。屈原以生在这样的国土,引为自豪。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怀王时期。20岁那年,屈原被召进宫廷,担任太子熊槐的老师,两人年龄相仿。五年以后熊槐接替王位,即楚怀王。熊愧 登基以后,屈原自感机遇已至。因为屈原年轻时较大的志向并非当文学家,而是要成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政治改革家,希望把楚国变成最富强的国家,进而统一日之内下。

屈原早期的政治生涯是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他深受怀王宠信,24岁左右任左徒,至27岁。左徒比宰相令尹,只低一级(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齐抗秦。足见屈原曾是楚国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官员。屈原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多次反对楚怀王与秦国交好的举动。

公元前318年一前313年,屈原在左徒任内,主持楚国变法修宪。在此期间,其政敌上官大夫邵滑寻机进谗,加之代表旧贵族利益的公子子兰和奸臣勒尚联手勾结,极力挑拨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亲秦派贵族不断歧视、诋毁屈原,致使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

28岁那年,屈原被降职,改任三闾大夫。这个职务就是掌管楚国王室宗族昭、屈、景三大姓氏的事务。这是一个管教贵族子弟的官职,类似春秋时代晋国的“公族大夫”,是个“闲官”。但地位还是比较高。

公元前305年(楚怀王24年),屈原35岁那年,谏怀王不听,初放于汉北。41岁被召回,第三次出使齐国。

秦昭王在武关扣留楚怀王之后,屈原继续辅佐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当时反对者的代表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屈原因此被驱除出郢都(今湖北江陵县),被流放于偏远的江南地区。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21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城,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投入汨罗江自尽。【司马光认为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奇节,因此《资治通鉴》里并没有记载屈原的事迹。】

其实,屈原身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严格的国界限制。各诸侯国并非具有完全独立性质的国家,而是在宗法等级制一统天下内部,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政治实体。

无数伟大的风流人物,面对着“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格局,竞相争雄于各国的政治风云场,朝秦暮楚成为许多有志之士最理想的选择。孔子曾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以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其他如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吴起、商鞅等人,也都是离开故国,奔走他乡,以求“苟有用我者”(《论语-阳货》),一展自己的才学,进而富贵显达。

纵观先秦历史,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像这种“待贾而沽”、“楚材晋用”的周游列国现象,实乃正常不过的社会潮流。

在屈原被疏远、流放的日子里,如果屈原放低身价,趋吉避祸,随潮流而动,他完全可以离开楚国到其它诸侯国去“谋求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到不同的国家任职,是很正常、甚至是非常“流行”的。屈原也知道,如果他去其它国家,以他的名望和才干,肯定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锦衣玉食。然而,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家邦,深深眷恋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正如《橘颂》所言:“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他要像橘树一样根扎地下,不会随便移动,更不愿随波逐流,宁肯“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垢”,而选择“伏清白以死直”之路。正因为如此,屈原才被尊为“中国历史上首要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未完待续)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