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的魅力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09-29

汉诗,指用汉语和传统的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包括各种文言韵文创作的,如赋、词、曲等:狭义的则仅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汉诗是每个华人的文学启蒙,对汉诗的爱与憧憬是我们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中国汉诗是有魅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千百年来,汉诗所带给我们的语感、美感以及情感都是巨大的,更是深入人心、沁入心脾的,这也是汉诗的魅力所在。

汉诗的魅力,是自常境中入,由奇意中出:于静笃中见峭拔,于澄明里生悬疑。淡语亦浓,朴语亦华,自然呈现,激人共悟,一时尽得禅思之别趣,且现代,且鲜活,且有味————汉语的味,东方的味,我们华人所珍惜无法割舍的味!正是这种可信任而极富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味”,使我们这些爱诗的人们有了共同的心态和癖好。

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登上泰山南天门,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会禁不住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似乎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当我们登上庐山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远离家乡,逢年过节会暗自低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已经成为华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语句;当我们在中秋的月夜思念家乡的亲人时,会禁不住吟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与朋友远隔万里,音讯不通,在异乡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又柳暗花明又一村时,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宽慰自己失落的心情。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诚然,在这一刻,传统的汉诗占据着我们的心灵,甚至替换了我们当下所用的现代语汇系统;在这一刻,这些诗句变成了发自我们内心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语言;在这一刻,也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充分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

毫无疑问,这些优美而略带忧伤的诗句已经成为华人表达情感的经典语句,不管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风景,遇到什么坎坷,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内心涌出这些诗句,并运用这些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些诗篇早已进入了我们的血液当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汉诗,它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从语言上来看,无论是诗还是词,它都有自身的格律,尤其是律诗,讲究平仄、粘对,讲究对称、对仗,也讲究声律和音律,由此,不仅突出了诗词的结构和节奏,还突出了诗词的韵律。这就使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汉诗的魅力就是运用精炼的语言吸引人,用节奏和音韵感染人,用意境去融化人。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有平仄又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再如,杜甫的《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匀整、对仗工整,充满节奏感。

这种严格的要求是诗人们经过近千百年的不断探索总结而来,并逐渐成为一种创作的规律。遵循了这种规律,创作的诗歌就会具有一种音韵之美、格律之美。

汉诗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的就是“托物言志”,利用形象来表达感情。那么,诗词的这种形象一方面在于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在于利用形象化的事物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寥寥数字,形象地写出了游子思归的心情。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对风流儒雅的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年老无为,功业无成的感慨。,

      无论古今,诗词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抒情达意”。如,柳宗元盛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仅仅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冷清的画面,其实抒发了一种极度失落、极度绝望的人生感叹。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运用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使景物一静一动、一明一暗,营造了一种清幽寂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落寞、怅惘的心情与心境。出自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类似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它们用词凝练,意境含蓄悠远,诗画合一,形象生动。显然,汉诗善于写景抒情,以景烘托气氛或营造意境,这种创作意在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完的效果,追求意境的营造,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如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般含蓄的表达相思之情。这也是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较大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抒情的民族,“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们特别注重以写意的方式来抒发人的感情。它不同于西方民族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宏大史诗般的叙事。它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同时又富于美感,熔于情感,便于记忆、背诵。如,每当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总能唤起我们思念亲人的情思。如,表现顽强的精神,就会联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你在游山玩水中看到高悬的瀑布,总会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李白的诗句;它通俗易懂,不需要注释,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喜闻乐见,人们甚至还经常使用它。这就是汉诗不同于小说、戏剧、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的原因,也是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这就是汉诗难以言说的巨大魅力,更是一种艺术的魅力,这种艺术的魅力直至如今都吸引着我们,它如寻常家话一般,深藏于人群之中,与人们心心相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海内外华人。

 (作者:陈玉明 ,全球汉诗总会澳洲分会会长)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