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坡子街是很有名的一条老街。一日之内,我去坡子街办事,意外发现路边井街口矗立一块熊湘阁故址碑石,碑石上刻写着:
熊湘阁原名露仙观,位于今路边井,建于宋代。宋末,潭州军民取楚国始祖之名,改露仙观为熊湘阁,以示抗元决心。公元1275年元军压境,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李芾领军民抵抗,坚守三月,直至矢尽粮绝。除夕,城陷,李芾在此堆薪举火,全家十九口从容自尽。明成化五年即1469年,长沙知府钱澍建李忠烈祠,户部尚书、盛名诗人李东阳为之作记,并作《长沙竹枝词》云:“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州。”
我对李芾抗元的事迹曾有所耳闻,但关于“熊湘阁”的故事是看见了这块碑石才有所知晓。询问度娘,进一步了解了“熊湘阁”的来历:长沙知府钱澍建“李忠烈公祠”于熊湘阁旧址,春秋致祭,以缅怀李芾。继李东阳作记并颂诗外,陶汝鼐也有《赋熊湘阁》颂云:“熊湘高阁不可迹,罗雀掘鼠作除夕。熊湘高阁不可下,焚王燔珠作除夜。作除夜,悲何极。三家举火千烟熄,旦日长沙比寒食”。 崇祯年间,为纪念忠诚不屈为张献忠所杀的湖南巡抚刘熙祚,在李公祠后又建“刘忠毅祠”。清初,两祠均毁于兵火,其址被僧人改建成福祜庵。至康熙间,巡抚赵申乔令厘定两祠旧址,将两祠合并重建,名“李刘二忠祠”。遗址所在的路边井,南起铜铺街,北止坡子街。昔街边有一井,水质清洌,为当时长沙城区九大名井之一。二忠祠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
为什么潭州军民要改“露仙观”为“熊湘阁”呢? “熊”即楚国始祖熊绎。熊绎率领楚人“筚路蓝缕”,曾辟道长沙。到熊渠时,楚国势力已完全控制了整个地区。古长沙亦有了“熊湘”的雅称,取名“熊湘阁”是为表示抗元决心。
我多次去坡子街,但大都开车路过,没注意到熊湘阁故址碑,这次弃车步行,意外之中发现了这块碑石,算是漫步坡子街的一大收获。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我站在碑石前,一遍又一遍念读着碑文,遥望远处,浮想联翩。穿越700多年前,我仿佛看见这里上演的极其悲壮的一幕……。
历史的硝烟虽然早就散尽,但人们不应忘记历史的悲壮和英雄的壮举!遗址周边应该充满肃穆和神圣。遗憾的是碑石身后的路边井街口是一些菜市场和小商铺,周边乱遭遭的,这叫先祖抗元斗暴的英魂何处安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