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帝王称谓的由来及演变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08-20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三皇五帝,帝、王、天子、皇帝等。帝王自称时用的“朕”、“寡人”、“孤”等词,在民间那是提都不能提的。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帝王称呼的发展史。

 史籍《逸周书》中描述了一段周灵王的长子太子晋与春秋时代盛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师旷的一段对话,让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是如何理解帝、王、天子含义的。

 师旷问太子晋:“公开区分名号,包括异姓外邦,王、侯、君、公等等,以哪个最为尊,哪个最为上?”太子晋回答说:“人们一生来就看重男孩子,称之为‘胄子’;胄子成人以后,能理事做官,称之为‘士’;士率领众人按时劳作,就称之为‘伯’;伯能向众人推广善事,与百姓爱憎相同,称之为‘公’;公能树立名声、养育他物,与天道共存,称之为‘侯’;侯能成就群体,称之为‘君’;君有大德,分任诸侯而敦厚守信的,叫‘予一人’;善事广达四海,叫‘天子’;达于四荒的,叫‘天王’;四方荒远都来朝见,没有人怨恨与非议,就升而为帝。”

 可见中国上古时代的帝王、天子、公、侯,是以人的德行来定的。因为有德而人们心悦诚服追随之,随着追随者的增多,而逐步被人称之为士、伯、公、侯、君、天子、天王、帝。这些君王、天子也会自谦为寡人,寡德之人:寡人有何德何能,让大家追随。

 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

 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的权力日益削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统一中国。他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帝王的称号。

 “朕”在古代原为大家通用的首要人称代词,相当于“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朕”便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不准别人再用。万岁也始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百姓们“高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君王,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的代称。

  “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可见,随着历史的演变,帝王、君主称谓的含义,已经从最初时表示百姓对这些君王的尊敬追随,变成了畏惧服从。(信息来源:互联网)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