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江畔看大美长沙(一)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07-29

       我喜欢散步,尤其是喜欢到母亲河湘江边散步。我对母亲河湘江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情和敬重,我出生在湘江之滨,并伴着她成长和生活。

 我一家曾在长沙河西潇湘大道旁的一个院子里居住多年。只要有时间,我就要走上潇湘大道江堤,观望湘江,水天一色,鱼帆点点,碧波荡漾。那岛屿、滩涂与弯弯曲曲地流向江里的溪流,还有那小船舟楫、渔歌唱晚,加上江岸的高楼大厦,路桥人车,构成了一幅天荒地老、人间乐土的祥和图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江两岸的巨大变迁,使我更加感到千里潇湘的宏大气势和文化内涵,体会到山水洲城与时代相融的浪漫。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那年,回国小住。在一个阳光明媚,风清气爽的日子,我和几个朋友从湘府路大桥起步,沿着潇湘大道,一直走到银盆岭大桥北侧的渔人码头,连续几个小时的漫步、聊天、观景,大美长沙在我们心中显现出一幅清晰的轮廓。

 我们首先来到湘府路大桥。该桥2013年建成通车,全长2655米。站在车辆来回穿梭的桥面上,一览湘江,水流平缓,百舸争流,气度不凡。向南眺望,可看到上游的黑石铺大桥;向北远望,可看到下游的猴子石大桥。三桥并列,组成一个大大的“川”字,展现出一幅人车川流交通发达的兴旺图景。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屈指数来,这已是在长沙城区湘江段建造的第八座桥梁。从北往南分别有:月亮岛、三汊矶、福元路、银盆岭、橘子洲、猴子石、湘府路和黑石铺大桥。除桥梁外,还修建了营盘路和南湖路隧道。过江通道的增加给市民过江提供了极大方便,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

 我们从桥下的湘江大堤往北而行。江堤旁,是一片片铺满鲜花绿草的坡地。集防洪、景观于一体的潇湘大道在东侧碧波和西侧车流的映衬下,显现出几分动感。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往前行走,左边不远是2014年竣工的洋湖湿地公园。这是长沙城区较大的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这个蕴藏着湿地绝妙景致的地方,曾经是河西的水患之地。数年过去,人们吃惊地发现,这个曾偏安一隅的广袤区域,如今已成为大河西较具想象力的城市空间。洋湖湿地公园与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和北京朝阳公园具有类似的气质:不在城市传统的核心区域,但是距离城市中心又非常近,市民在这里可以受离尘不离城的生活。洋湖湿地公园建成以后,我们游览过多次,园中的湖泊长廊、亭台水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边看边走,不知不觉就到了猴子石大桥下面。猴子石大桥是长沙市二环线上横跨湘江的一座大桥。因东头河岸上曾有一奇石形似猴子而得名。该桥全长1389.62m,主桥宽27m,大桥的桥台呈现的形状为“V”字形,是我国首次采用三角形稳定性施工的大型桥梁,也是桥梁施工中的一项重大突破。

 猴子石大桥的建设,曾经三起三落,历时40余年。该桥初建于1958年,1960年因经济困难停工;1996年二度重建,又不幸停工;1998年底三度开建,2000年9月建成通车。今日猴子石大桥飞架湘江两岸,成为长沙南大门的交通要道。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远远望去,桥中央两座H型塔架高高耸立,数十根从塔架伸向桥面的巨大斜拉索,组成了伞似的形状。那高耸的桥塔,强劲的拉索,与舒展的桥面相连着,如同两个巨人伸出无数只手臂把桥从水中拉起。整个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湘江上面,又像一条巨大而绚丽的彩带,把两岸牵连一起。

 走上大桥,极目远眺,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壮美的图画。东岸的南郊公园临江而卧,园内山峦起伏,群峰环抱,绿树葱茏。西岸的岳麓山脉绵延清秀,大学城朝气蓬勃。湘江河道占据着大半张画面,橘洲两岸赤壁如霞,渚清沙白,垂柳如丝,樯帆如云,如诗如画。橘子洲宛如一颗镶嵌在湘江中流的绿色明珠,更像是屹立在大海中的航空母舰,青年毛泽东挺立船头,指引这只巨舰的前进方向。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下桥后一路前行,过了天马小区地段,就到了南湖路隧道口。该隧道2013年12月25日建成通车,是长沙市第二条湘江隧道,也是首条采用盾构法施工的湘江隧道。隧道采用双洞单层形式,分为南北两线双向四车道穿越湘江,全线长约6公里。该隧道的建成对缓解长沙过江通道的交通压力、完善城市路网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过隧道口,前面不远,潇湘大道的西侧就是天马山、凤凰山和湖大师大校区。凤凰台建在半山腰,站在那里可以俯视静卧山下的桃子湖。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桃子湖东临湘江、西偎凤凰山、南抵天马山,背靠岳麓,一江一湖三山,风光旖旎,自古以来名声不蜚。可是,近一、两百年来,桃子湖却湮没在历史车轮卷起的烟尘之中,声名沉寂。上世纪80年代,桃子湖畔的“堕落街”闻名全国。这条街的商铺繁荣、灯红酒香和车水马龙无形中加剧了桃子湖的污染。湖区塘坝分割,淤积严重,一到夏天,臭气熏天。后来,巿政府动员拆除桃子湖周围的商业性建筑与民居,对桃子湖淸淤扩建,使原不足80亩的水面扩大至120亩,还桃子湖以青山绿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走进桃子湖,只见碧波荡漾,亭台楼阁曲径通幽,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湖边芦苇丛生,垂柳轻舞,花卉绽放,水鸟盘桓。环湖游道蜿蜒盘缠、高低起伏,掩映在绿树之下。湖中水阁,纤巧空灵,独具风格。

 我游历了不少国内外的名山大川,再行走于这家门口的湖光山色之间,体味到桃子湖小家碧玉的风情,感悟到它浪漫诗意的景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想起上世纪在湖大求学时,常常骑着自行车,和几个同学经牌楼路穿越湖畔,到校园听课。那时的桃子湖污泥淤塞,被分割为几个渔场。潇湘大道尚未修建,一条砂石路面,破烂不堪,汽车驶过,尘土飞扬。而今,百里江堤拔地而起,潇湘大道贯穿南北,桃子湖旧貌换新颜名扬星城。短短十几年,此山此水演绎了自古以来最为动人的变化!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出桃子湖,越新民路,行走数百米,我们来到了橘子洲大桥旁边。这座1972年10月1日建成通车的长沙市首座横跨湘江的大桥,是长沙人心中永远的纪念。该桥东起五一大道,跨越橘子洲,西接溁湾镇枫林路。大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公路桥,全长1250米,主桥21跨,其中正桥17跨双曲拱桥、较大宽径76米,桥面净宽20米。

      大桥于1971年9月6日开工。当时经济基础差,机械化程度低,采取了人海战术和义务劳动的办法,整整一年,前后有80万人次参加了建桥工程。当年长沙的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参加过大桥修建的义务劳动,很多人只要一有空就自觉到工地干一阵子。建桥职工还要自带雨具、被盖、日常生活用具,大家参与建桥的积极性都很高。修桥的那段时间,橘子洲上人山人海,工地上热火朝天!如果一个桥墩建好了,广播就响个不停,要把好消息传播到所有干活人的耳朵里。人人都愿意为修桥出力。有些群众还特意在家门口摆上茶壶和杯子,谁要喝自己倒就行了,都不用跟谁打招呼。由于贯彻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整个工程预算是2000万元,实际只花了1800万元。

  橘子洲大桥建成后,湘江天堑变通途。直到现在,这座双曲拱桥在全国仍是规模较大的。它实现了用钢筋和硬板解决双曲拱桥容易开裂缺陷的技术突破。它也成为中国保留时间最长、姿态最美、仍在使用的双曲拱桥,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更流淌着老长沙的城市情感。由于这座大桥处于城区中心位置,连接两岸最繁华的地段,因此,橘子洲大桥是长沙最繁忙的一条过江通道。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我再次走向大桥时,心中的感情湖水,不免泛起惆怅的涟漪。我走过国内外许多矫健雄伟的大桥,也欣赏过一些古朴苍老的历史名桥,然而,我却总是惦记着故乡的橘子洲大桥,它静卧在湘江清澈的水面上,记载了我青少年时代的梦幻和许多温馨甜蜜的回忆,也见证了古城长沙的巨大历史变迁。大桥在我的记忆中,是那样清晰,那样亲切,时时走进我的梦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橘子洲大桥建成以前,来往湘江两岸的人们要坐船过河。记得我十几岁时,有一年,妈妈带我到河西一个朋友家做客。我们就是从河东坐轮渡跨越湘江登陆河西的。码头上人声鼎沸、鼓乐跳动、店铺热闹。当船只“嘟嘟嘟嘟”地靠岸时,船里船外都骚动起来,下船的旅客破门而出,通过栈桥匆匆走尽,上船的人则蜂拥而入。那是我首要次到河西。那时的武汉、南京等城市都有了长江大桥,衡阳也有了湘江大桥。长沙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居然没有过江桥梁。少年时代的我得出的长沙印象就是“长沙过江靠轮渡”。大桥建成后,不仅成为交通要道,还成为一处观览湘江美景的优良场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八十年代,我曾经的工作单位就在离湘江不远的五一大道上。休息时间,我和几个同事常常走到橘子洲大桥,任江风拂面,看人车川流。倚栏远望,江水缓缓北流,流到那江天相接,充满诗意的远方。我曾经无数次地徘徊桥上,久久不愿离去。这座大桥及其大桥周边的风光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多少年来一直定格在我心中!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未完待续)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