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开端,让人们充满遐想。新世纪对互联网行业来说并不美好,互联网浪潮推动的投资热潮和新经济终于见顶。互联网泡沫破灭,直接将美国经济拖入了衰退,而美国经济的转弱引发全球经济进入衰退。
2001年的“9·11”事件不仅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互联网,互联网终于走过纯粹的技术驱动和商业驱动的纯真年代,不得不开始面对政治的强力入侵。
2003年2月14日,美国公布《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将互联网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9·11”事件的废墟上,博客成为灾难亲历者发布亲身体验的重要渠道,从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会的视野。其较大的革命性在于,广大网民开始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这一年,维基百科启动,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起步。创立5年后的2006年,维基百科英语词条数突破100万,到2015年的14年时间里,维基百科英语词条数突破500万条,积累了约30亿个单词、1800万个参考条目和30TB的数据,但是,这依然覆盖不到人类知识的5%。
新世纪另一个变化,就是网络治理进入全球政治视野。2001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欢迎国际电联的倡议,决定举办信息社会寰球峰会。这次会议不但定义了网络治理的基本概念和框架,还设立了“互联网治理论坛(IGF)”作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基本对话平台。2005年,全球网民达到首要个10亿。2004年,克里斯·夏普利(Chris Sharpley)首先命名“社交媒体”术语,同一年,开源软件理念的锻造者、O'Reilly媒体公司CEO提姆·奥莱理提出了“Web2.0”,最终给这场由博客、播客、SNS、Wiki等互联网的新浪潮命了名,并迅速在全球成为公认的主流概念。
2004年,面向大学生开放的The Facebook(即后来的Facebook)推出。2005年YouTube推出,大众可以免费分享网络在线视频。2006年,推特(Twitter)诞生,最初的名字是twittr(受Flickr的启发),推特的成功,推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开始走向“零时延”,推特的中国版“微博”在几年后爆发。
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到2.53亿,普及率接近20%,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寰球首要。2010年中国网民达到4.57亿,超过美国和日本网民的总和。
2009年,互联网成立 40 周年,互联网的能量终于开始撼动政治体系,甚至颠覆政权。2009年4月,摩尔多瓦发生“颜色革命”,推特成为反对者组织交流的理想工具。
2010年开始的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10年。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全球网民从2010年的20亿增长到2019年的45亿,增量高达25亿,也就是说,现有网民中超过一半是这10年来上网的。2018年,全球网民普及率突破50%,寰球变成了上网的一半人和不上网的一半人。其中不上网的一半人中,有9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显然,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个10年,一方面是美国FAANG和中国BAT等超级平台的强力崛起,另一方面是以美国政府为首的政府力量开始强烈介入互联网领域,引发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极大变化,极大影响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格局。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在这个10年里开始进入三种力量相互博弈和相互制衡的新态势。
2010年,Facebook活跃用户达到4亿,超过美国人口。
2012年6月6日,国际互联网协会举行了寰球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缩写)启动纪念日。IPv6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地址数量号称可以为全寰球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地址,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国际网络治理话语权一直在欧美手中。
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中国主办的首届寰球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在后面几年也同样受到美国政府的强烈抵制。
《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2016 Internet Trends Report)指出,印度互联网用户达到2.77亿人,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互联网第二大国。而且,印度是互联网使用率增长最快的国家,增幅达40%。同时,印度互联网普及率才只有22%,继中国之后,又一个互联网大国浮出水面,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2016年10月1日,一件抗争多年,深刻影响全球网络治理的大事终于尘埃落定——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国家电信和信息局将互联网域名管理权正式移交给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从而结束美国政府对互联网核心资源近20年的单边垄断,推动了互联网资源治理的民主化进程。这是斯诺登事件之后的一大突破。
欧洲在全球互联网产业版图中几乎消失殆尽,却并不意味着在网络时代的出局。在网络制度建设方面,欧洲反而一马当先,超越中美,令人叹服。除初创网络“被遗忘权”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诸多创新,欧洲还利用反垄断法对谷歌、Facebook等网络巨头接连开出巨额罚单,成为互联网领域反垄断实践的全球首要高地。更显示欧洲制度建设能力的,是2018年5月25日欧盟出台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首要次确立了网民的网络主权,堪称全球网民的《独立宣言》。
2019年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严峻性和挑战性甚至开始压倒了过去一贯的良好势头。
5G和AI联手的智能物联浪潮,即将开启21世纪20年代,是最值得遐想的10年。既是互联网从未如此深入改变人类社会的10年,也是技术创新从来没有如此深入生活的10年。2020将是5G大规模商用的一年,下一个10年将是属于5G的时代。各国政府在6G方面业已投入重金开发。一切都围绕一个全新的超联结社会的到来。面对一个全新的未来,无论是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的失控和滥用、AI武器化以及网络恐怖主义等,都在进入一个历史完全无法提供经验和参考的“无人区”。
一部人类史,也是一部传播与互联演进的历史。互联网的诞生,首要的驱动力,就是人类传播和互联的内在驱动力。进入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尤其在二战之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催生历史重大创新和变革的除了人们渴望互联、需要通信和加强沟通与传播的内在需求之外,非常规的需要也可能是重大的推动力。对于互联网来说,冷战的军事需求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政府因为冷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ARP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军事与高校之间的联动的开放机制,也是互联网能够在上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的关键。虽然互联网是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但是其诞生过程依然充满了历史的偶然和惊险。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50年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互联网演进历程50年,却日新月异,天翻地覆。通过梳理过去各个时代的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和核心趋势:
1.互联网带给人类较大的价值与意义在于网络社会新的内在价值观和文明观,就是崇尚自由、平等、开放、创新、共享等内核的互联网精神。更具体地说,就是自下而上赋予每一个普通人以更多的力量:获取信息的力量,参政议政的力量,发表和传播的力量,交流和沟通的力量,社会交往的力量,创造与创业的力量等。全球史视野下的互联网史论,同样也是一部互联网精神发展史,全球互联网发展历史不仅仅是面向过去,更需要面向更精彩也更富有挑战的未来。
2互联网演变的基本逻辑始终是让寰球互联。互联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万物的本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始终遵循和强化这个规律。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人与物之间的互联,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就是一部互联网不断走向深入的历史。甚至可以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互联史。而最近50年的互联网故事,无疑是其中最伟大的篇章。50年来,互联网从美国诞生,扩散到北美、欧洲、南美和亚洲,进一步蔓延到非洲。我们相信,未来这部不断续写的历史还将更加精彩纷呈。而制造人类分裂、封闭、脱钩等相反的力量,尽管有可能在一定阶段形成影响,但是,终究无法抵抗趋势,更难以阻挡历史的进程。
3.互联网发展历程是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三层联动的产物。技术-商业-社会三者联动,相互塑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也是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者扮演的作用各有不同,呈现不同特点。二十世纪60年代-80年代,技术创新引领了整个互联网发展历程;而随后的90年代和21世纪的首要个十年,是商业创新大展身手的年代,既缔造了高科技有史以来较大的泡沫,也造成了泡沫破灭的寒冬;最近10年,制度创新显然不甘落后,成为互联网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焦点。这是随着互联网发展由浅入深、由里而外,对社会发展影响不断深入的自然演变。
4.互联网既是技术变革的产物,更是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产物。早期互联网锻造者们主要来自美国、欧洲、亚洲等高度协作和互动的全球学术共同体,他们坚守的科学精神无疑是根本的基石,是历史惊涛骇浪中的中流砥柱。虽然今天看来,互联网的热闹往往是企业家和政治家,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基本理论的突破,基础技术的创造和变革,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维护,国际网络治理基本原则和制度的缔造和运行,依然是学术界为核心的全球学术共同体。而驱动他们的,不是为了地缘政治和个人发财致富,而是真正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让寰球更美好的愿望。
互联网50年成就辉煌,但是,前方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首先是严峻的数字鸿沟,亚洲有20亿没有上网的人口,非洲有将近10亿没有上网的人口,构成了全球未上网群体的绝大部分。
其次,是地缘政治的强力介入,尤其是美国激起的中美高科技博弈,引起人们巨大的担忧。
第三,是超级平台的发展和治理问题。扎克伯格的目标是到2030年Facebook月活跃用户达到50亿,相当于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可以想象,过去一直主导全球秩序的主权国家将让位于超级网络平台,全球治理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本系列文稿摘自:方兴东等,《全球互联网50年(1969-2019):发展阶段与演进逻辑》,标题为本人所改写,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