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商业化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全球网络还没有统一到互联网(Internet)。在80年代初期,TCP/IP也还没有必胜的信心。这个时期,美国、欧洲以及随后的亚洲等各国高校,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开放如雨后春笋。无论是协议、规范和网络,均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
一系列关键的举措,奠定了TCP/IP的最终胜出。1982年,TCP/IP 协议成为刚刚起步的互联网的重要协议,首要次明确了互联网(Internet)的定义,即将internet定义为通过TCP/IP协议连接起来的一组网络。1983年1月1日,阿帕网完全转换到TCP/IP,且分成阿帕网和MILNET两部分,后者并入1982年建立的美国国防数据网,现存113个节点中的68个进入MILNET。1984年,美国国防部也将TCP/IP作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在漫长的协议大战中,TCP/IP终因其开放性和简单性脱颖而出,一统天下。
198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资助建立计算机科学网络(CSNET),为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提供网络服务。NSFNET本质上是一个连接学术用户和阿帕网的网络,并成为推动80年代全美和全球大学之间联网的主导性力量。同年,法国Telecom公司在法国全境部署Minitel(Teletel)网。BITNET是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建立的合作网络,连接的首要个节点是耶鲁大学,最初的作用是为Internet用户提供邮件列表服务器,用户可以在BITNET和Internet之间发送电子邮件。全球很多大学计算机中心最早联网的都是先从BITNET开始,而它最初只是一个社会组织,在极峰时期的1991年,BITNET联接了500多家机构和3000多个节点。但是由于TCP/IP的快速爆发,IBM大型机平台逐渐退出学术机构,BITNET的阵地也被迅速侵蚀。全寰球开始融合成为一个网络。
1982年,EUUG建立欧洲Unix网(EUnet),提供email和USENET服务,最初连接的国家有荷兰、丹麦、瑞典和英国。
1983年,欧洲科学研究网(EARN)建立,同BITNET非常相似,使用IBM公司赞助的网关硬件。同一年,汤姆·詹宁斯(Tom Jennings)建立惠多网(Fidonet),FidoNet 是一个很简易的BBS,称得上现代论坛的鼻祖,可通过Internet电子邮件访问,影响了包括中国马化腾、张朝阳、求伯君等在内的很多早期互联网爱好者。1984年,使用UUCP协议的日本Unix网JUNET建成。英国使用Coloured Book协议建成联合学术网(JANET),即以前的SERCnet。
1983年,域名系统(DNS)出现,产生了如 .edu/.gov/.com/.mil/.org/.net 和.int等一系列域名,这比网站使用IP地址(如123.456.789.10)更容易记住,网络空间终于有了人性化的地址名称。1984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其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一书中创造了“网络空间”(cyberspace)这个词,给互联网创造的这个寰球命了名。1985年,马萨诸塞州 Symbolics 电脑集团的网站面世,成为首要个注册域名(http://Symbolics.com)。
1985年,全球电子链接(Whole Earth Electronic Link,WELL)开始提供服务,汇聚了大批网络文化先驱和黑客人物,成为早期网络文化的大本营。
1986年,NSFNET的主干网建成,网速达到56K bps。NSF在美国建立了五个超级计算中心,为所有用户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NSF资助的SDSCNET、JVNCNET、SURANET、NYSERNET也开始运营。美国高校开始掀起联网的高潮,一些 NSF 支持的区域研究和教育网络可以连接到 NSFNET骨干网,有效扩展了美国各地的互联网使用情况。这一年,协议大战全面爆发,欧洲推行开放式系统互联(OSI),而美国当然是TCP/IP。
1987年,在Usenix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UUNET,提供商业的UUCP服务和USENET服务。互联网商业化的萌芽开始出现。同年,在德国和中国间采用CSNET协议建立了email连接,9月20日从中国发出了首要封信。1987年,连接互联网上的主机数量超过了2万台,思科出产了首要台路由器。
1988年,互联网中继聊天(IRC)首次被部署,为今天的实时聊天和即时消息程序开了先河。
1988年,NSFNET主干网速率升级到T1(1.544M bps)。加拿大的地区网络首要次连入NSFNET,到年底,连入NSFNET的国家包括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冰岛、挪威和瑞典。1989年,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波多黎哥和英国等接入NSFNET。全球联网格局基本形成。1989年,联网的主机数超过10万台。1989年8月,UCLA资助Act One研讨会,以庆祝阿帕网建成20周年和自己的功成身退。
1989年,美国在线(AOL)诞生,其之后20年的跌宕起伏,成为互联网商业化进程很好的见证者。
在互联网发展史上,80年代无疑是最容易被忽视和低估的年代。这是网络技术真正大爆炸的年代,各种协议和网络竞相登场,琳琅满目,争奇斗艳。毫无疑问,互联网是全球集体力量和智慧的成果,是各种技术和应用的集大成。只有较大程度的开放机制,才能吸引和汇聚源源不断的各方力量。80年代是互联网奠定全球化基础的关键时刻。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拿出巨额资金,资助新的骨干网络建设,并积极资助和推动全球高校和科研体系与其联网,成为TCP/IP在百余种竞争的网络协议中脱颖而出,以及NSFNET最终超越其他各类网络的关键。
互联网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1990年,阿帕网完成历史使命,停止使用。首要个商业性质的互联网拨号服务供应商——The World诞生。
互联网是纯粹美国的产物,但如同早期需要欧洲的技术铺路一样,互联网要走向大众化,依旧需要欧洲人的重大创新突破来奠基。1989年3月,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递交了一份有点不务正业的项目建议书(万维网前身之构想)。仲夏之夜,蒂姆成功开发出寰球上首要个Web服务器和首要个Web客户机。12月,蒂姆将其发明正式定名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公众熟悉的WWW。1990年万维网完成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开发,1991年8月6日推出。1996年底,美国《研究和发展杂志》授予蒂姆年度科学家(Scientist of the Year)称号,蒂姆却认为WWW开启信息时代新纪元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
1991年除了诞生了首要个Web网页之外,更多新鲜事物纷纷诞生。Gopher,首要个查找文件内容而不仅仅是查找文件名称的搜索协议,是很多学术界人士使用的首要个搜索引擎工具。
1991年12月1日,由戈尔起草的《高性能计算与通讯法案》(即史上闻名的《戈尔法案》)在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拨款6亿美元,推动美国互联网的发展。1992年11月3日,比尔·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戈尔成为副总统,戈尔对于互联网的梦想显然打动了年轻的克林顿。1993年9月,克林顿和戈尔发布报告,号召加快国家信息高速路的建设。1994年1月,戈尔为当年的《互联网指导大纲》撰写序言,成为美国历史上首要位通过国家互联网举办互动式新闻发布会的美国副总统。在政策拉动下,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都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1994年被称为“国际网络年”。
1993年,浏览器问世被许多人认为是开启互联网辉煌年代的里程碑。1993年网站数量达到 600 个,与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量从1985年的2000台增长到1993年的200多万台。
1994年,互联网商业化浪潮较具标志性的Netscape 诞生了。同年,微软为Windows 95创建了一个Web浏览器。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电气工程系的研究生杨致远(Jerry Yang)和David Filo创建了雅虎(Yahoo!),并于1995年3月组建了公司,很快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全球首要门户由此起步。1995年,Compuserve、America Online 和 Prodigy 开始提供互联网访问。Amazon.com,Craigslist 和 eBay上线。首要个在线约会网站 Match.com 发布。随着互联网向商业企业转型,原始的 NSFNET 骨干网已经退役。
1996年2月1日,美国国会颁布1996年电信法案,该法案的主要目的是刺激电信服务的竞争。
1996年,互联网商业化的首要场大战——浏览器战争爆发,PC行业较具垄断力量的微软投入重金抢占浏览器市场。1996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Hotmail正式开始商业运作,寰球上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对其进行读取,收发电子邮件。
1997年,里德·哈斯汀(Reed Hastings)和马克·兰道夫(Marc Randolph)成立了Netflix,最初只是通过邮寄的方式卖给用户DVD。那时候,互联网界没有人关注它,更不会有人预测到它会在20年后成为全球在线视频的首要巨头。
1997年,得益于司法部的宣判,可以删除或者隐藏新近版本Windows 95上面的IE浏览器,Netscape宣布自家浏览器免费。1998年,谷歌(Google)诞生,其只此的服务就是搜索引擎。
1999年是互联网史上最疯狂的一年。1998年到2001年期间,埋设在地下的光缆数量增加了5倍;全美70%以上的风险投资涌入互联网,1999年美国投向网络的资金达1000多亿美元,超过以往15年的总和;IPO筹集的资金超过了69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融资额第二大的年份;457家完成公开上市的企业多数与互联网相关,其中117家在上市首日股价翻番;有史以来IPO开盘日涨幅前10大的交易中有9桩是发生在这一年;美国371家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发展到整体市值达1.3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美国股市的8%。然而,根据调查,至少有51家互联网公司将在未来12个月内花光所有现金。
到2000年3月纳斯达克较高点时候,互联网公司平均市盈率是107,如今是25左右。调查显示,1998年和1999年间把公司名字改成与网络相关的63家公司,仅在改名前后十天时间,股价就平均增长了125%。
90年代无疑是互联网发展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代,是互联网从学术网络走向商业网络的蜕变过程。互联网真正走向社会,成为变革时代的创新力量。互联网热潮席卷全球。1993年才200多万网民,到1999年底已经是2亿多网民,短短6年,实现百倍级的增长。即便互联网泡沫最终走向破灭,但是互联网热潮再也不会停止。互联网无疑是整个人类90年代最重要的“兴奋剂”,也一跃成为变革时代的较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