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每逢端午,网络和微信圈里就是一片“端午节安康”的说法,少见“端午节快乐”的祝词。
建议用“端午节安康”这个说法的理由是,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传说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总之,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后人祭祀先人的日子,所以只能互送“安康”。
对以上说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发出了质疑。他认为,端午虽然有纪念屈原的含义,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民间有歌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不就反映了节日的快乐氛围吗?
此外,他还引用晏殊的《端午诗》、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来印证“许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北京民俗学家高巍也表示,史书上从未记载有“端午安康”的说法。古代民间也没有这样的说法。
网络和微信圈里盛传“端午只祝安康,不祝快乐”,反映出部分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是天气由冷转热的节令,在这段时间人们由于天气原因容易生病,所以端午节最初诞生是源于人们用很多活动来祛除邪祟,来避免生病。而纪念屈原等传说是后来与这个传统结合起来的。
端午习俗的划龙舟和吃粽子,出现时间都早于屈原。甚至屈原本人的楚辞中就已经出现了龙舟。在《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辞中所提到的“舲船”就是体型狭长的龙舟。
在中国古代,任何仪式,包括祭祀,都是为了寻求精神支撑,得到精神慰藉,团结力量,获取信心。祭祀只是手段,目的是战胜困难,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节日。从唐代始,许多节日就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一种娱乐礼仪的社会活动。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节日真正成为“佳节良辰”。古人过节就是过节,并没有“不互祝祝快乐”的说法。查阅古人一些信件,“祥、瑞、嘉、乐”这些字眼频频出现在端午节。
其实,节日说什么样的祝福语,主要取决于对这个节日的需求,没有必要一刀切,一定要去说安康而不说快乐。端午节在一些地方文化(例如广府文化)中自古就是喜庆的,多少年来,端午节上用的很多东西,包括用的纸,都是红色的。在广东,端午节敬神的对象是水中的龙,大家过端午节都是开开心心的,赛龙舟、吃龙船饭。
无论是古代节日还是现代节日,都有调节人们身心、服务社会生活的作用。对现代人来说,只要能放假就是快乐的,就不要赋予传统节日过多凝重的形式感。过个节,还要纠结能不能说“快乐”,这不造成一种心理负担?开开心心地过节,才会让传统节日更有味道。
所以,在端午节这天大家互祝节日快乐是无可厚非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