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郎木寺,有一条难忘的河流叫白龙江。那天,我走到了白龙江的源头。
2010年的一场大灾难,使白龙江名扬天下。那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流堵塞了白龙江,形成堰塞湖,使舟曲县城被淹,导致一千多人罹难,五百多人失踪。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白龙江系嘉陵江支流,全长535公里,发源于郎木寺附近的山洞中。在导游带领下,我们沿溪流进入峡谷,经过仙女洞。洞口高仅70厘米,钻进去以后里面好像一个大厅,有几十平方米的样子。厅的中间模模糊糊有一尊观音像,其实那就是传说中的仙女,是一个天然的钟乳石,被藏民们用哈达包裹了起来。出洞后继续溯溪而行,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找到了“白龙江源头”。这是溪边山石下的一个洞,清水自洞中源源不断地流出。捧起一掬源头水,清凉可口。这真是至清至纯的绝无污染的圣水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难道下游涛涛不绝的白龙江就发端于眼前的这个狭小的山洞吗?我真有点怀疑。但导游坚定地告诉我们,白龙江源头就从眼前的这个洞穴中流出,从甘肃进入四川后经若尔盖县热当坝向东再流入甘肃迭部县,经舟曲、宕昌、武都、文县再入四川,在广元市境内汇入嘉陵江。我回到驻地查了地图,白龙江的源头确实标注在郎木寺附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郎木寺,当地藏族白龙江源头河段叫做“吉柯”(藏语:译义泉水河),因为白龙江的源头就是由若干泉水汇集在一起形成的。
古人把所有拥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于是有了《尔雅》中的江、河、淮、济四渎。人们历经千辛万苦把找到的“源头”标注在地图上。一条河因此有了诸多无法准确表达的源头,如长江、黄河有五个源头,澜沧江有上十个源头。其实,大河本无源。河道是线形的,但河流的水源是发散的。无数的山泉水、雨水、地下水、冰雪融化水汇集成涓涓细流,涓涓细流再汇集成更大的河流或水洼、池塘,然后流向地势较低的地方,形成条状低凹的水系,一条河就形成了。
白龙江古名“桓水”、“羌水”和 “白水”。《尚书·禹贡》中 “西顷因桓是,浮于(嘉陵江),逾于沔(汉水)”的“桓水”,即指今白龙江。《汉书·地理志》记载:“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
作为嘉陵江上游的较大河流,白龙江是中国西部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与秦岭、淮河同为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白龙江流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藏、回、蒙、羌、汉等民族,盛行佛教、道教,有郎木寺等数百座佛教寺庙,使得白龙江成为中国西部的佛教文化圣河。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站在白龙江源头,我望着神韵造像的山谷奇峰,仿佛远离尘嚣,静在冥谷。满目的五彩经幡,宛若指示善男信女脱却凡俗皮囊,升去天国的路标。静谧之处与心灵独处,平静看清自己,观照心海,居然有“啊嘛呢叭咪哞”梵语梵音入耳,帮我洗净旅途的尘埃,剔去心灵的嚣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