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是迄今为止,在海上漂流最久的人。
· 华人瞰寰球精选推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寰球华人周刊
ID:wcweekly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提起绝处求生,人们总会联想起一些西方的形象。
例如大名鼎鼎的贝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贝尔还有鲁滨逊,更是人类敢于挑战自然,永不放弃精神的代表。
好像挑战自然极限与中国人无关。
但现实版的鲁滨逊,却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他的名字叫潘濂(Poon Lim)。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潘濂
他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寰球求生头名”。
今天,寰球华人周刊为您讲述一个“青年与海”的故事。
战争!逃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潘濂,海南人。
1918年出身于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
为了谋生,16岁时奔赴香港,在海轮上当学徒。
1939年二战爆发,英国大量招募中国海员,潘濂签约英国“贝洛蒙”号商船,在大西洋上运输战时物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贝洛蒙”号
1942年11月23日,“贝洛蒙”号行驶在大西洋上,被德国潜艇发现。
潜艇先后发射两颗鱼雷。
听到首要声巨大的爆炸,潘濂迅速地穿上救生衣,跳入海中。
当他刚入水里,第二颗鱼雷又击中商船,船身迅速下沉,产生了极强的吸力,把他拉向海底。
慌乱中,他抓住一块木板,浮出海面。
潘濂看着茫茫的海面,彻底懵了:以后怎么办?陆地在哪里?
他绝望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漫无目的地在海上漂流2个小时,突然,奇迹发生了。
货船上的一个救生筏,没有被炸坏,漂了过来。
他立刻游了过去,并爬上去。
救生筏是正方形木筏,四个角有桅杆,他惊奇地发现在木筏两旁的隔离间有金属箱。
打开金属箱一看,天哪,这里装着各种罐头和食物:干牛肉,饼干、40升淡水、巧克力、炼乳、糖等食物,还有几发照明弹和手电筒。
潘濂一阵狂喜,性命暂时无忧了!
虽然当时很多货轮都配有这样的救生筏,但是长期生存的仅有潘濂一人。
因为在海面上漂流并不容易,这是智慧和毅力的考验。
生存!智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海上漂流面对首要个考验就是:脱水!
热带海面,太阳暴晒,需要大量的水分补充。
他把木筏上的帆布绑在桅杆上,搭了一个顶棚。
这样既能遮阳,还可以收集雨水,装进金属罐中,以备饮用。
但淡水有限,潘濂要安排好食物和水每天的用量。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潘濂事后为美国海军重现漂流情景
第二个考验就是食物。
食物并不太多,为了坚持获救的那一日之内,他每天只吃一点。
他结绳记日,显示出强烈的求生欲望。
可是食物在第55天耗尽,怎么办?那就钓鱼。
聪明的潘濂用手电筒里的弹簧做成鱼钩,又把木筏上的缆绳拆开,重新搓成细鱼线。
他把附着木筏上贝类的软体当鱼饵,这样*能钓上一些小鱼。
当然,这些小鱼只能生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美国人林露德写的《只此的生存者》,详细记叙他的传奇故事
这也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决定钓大鱼。
他用几天的时间,硬是用手从木筏拔出一个钉子。
这成了他手中只此的工具,他用钉子将铁罐划开,长时间的修磨,打造出一把简陋的刀。
他又把钉子弄弯,绑上鱼线,用小鱼当诱饵,终于钓上了大鱼。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条大鱼肉量等于几十条小鱼,他把大鱼削成鱼片,挂在桅杆上晒成鱼干。
潘濂再也不用吃日本“生鱼料理”了,而是吃上了中国传统的熟鱼片。
鱼片越来越多,可以储备起来,以绝后患。
他孤独地在海上存活了下去,尽展中国人的心灵手巧和生存智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潘濂出事和开始漂流的地点
这时的他为了避免肌肉萎缩,手上捆上绳子,在木筏旁游上几圈,锻炼自己的体力。
生存问题,总算解决了,但是更大的危险却来了。
绝境!意志!
较大的威胁就是暴风雨。
木筏在狂风巨浪中上下颠簸,海水无情地卷走他的鱼干,也将他收集的淡水毁之一旦。
每次暴风雨过后,潘濂又要面对缺水无食的困境。
此时的他,只能抓住停站在木筏上休息的海鸟,直接用牙咬破鸟喉,生饮鸟血,生吃鸟肉。
一次,他用海鸟做鱼饵,居然钓上了一条小鲨鱼。
这条鲨鱼虽只有几英尺长,但气也非常大,幸亏潘濂编织的鱼线非常结实,任凭鲨鱼怎么挣扎,始终没有能逃脱。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潘濂与鲨鱼搏斗,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现实版
潘濂与鲨鱼进行了长时间的较量,终于把鲨鱼拖上木筏。
鲨鱼被拖上木筏,还不心甘就范,张开大口想撕咬潘濂。他拿起旁边的铁罐,砸死了鲨鱼。
之后,他就喝鱼肺里的血,度过了两天,并把鲨鱼做成了鱼片。
再重新积攒鱼片和淡水,就这样,他与风暴进行着艰苦、不懈的反复斗争。
潘濂面对第二大困境就是身体的病痛。
长时间的海水腐蚀,没有淡水洗澡,又缺乏蔬菜中的维生素,他四肢的皮肤长出了脓疮、溃烂,关节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