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學善:詠蟬詩漫談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04-05

作者简介

汪學善,1940年生,廣東中山人。悉尼詩詞協會副會長、南瀛詩薈編輯、講座導師、中華函授學校雪梨漢文面授班負責人、成功大學香港校友會永遠監事。

汪學善畢業于台灣成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生從事中文教育工作,曾任九龍天虹中學文史科教師,香港新界元朗小商新村公立學校校長,澳洲雪梨漢文中心學校校長,成功大學香港校友會會長等職務。移民澳洲二十多年,退休后義務教授唐詩宋詞元曲及中華文化。

著有《象形字例》、《元曲數碼譜》、《近體詩入門講義》、《宋詞數碼譜》等。

 

2019年4月1日,悉尼詩詞協會舉辦文化論壇,汪學善先生發表《詠蟬詩漫談》。現將汪老師講稿全文發表。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詠蟬詩漫談【綱要】

唐詩詠蟬三絕評析;

串譯示例;

詠物詩的寫作要訣;

駢體文的讀法;

歷代詠蟬詩選錄。

 

    一、唐詩詠蟬三絶評析 

    文學作品是借助形象以抒發情感,表現主題,寄寓作者之情懷。詩歌中之詠物詩即借描寫事物以表現作者之思想情懷,所謂「興寄」是也。

    唐代詩人歌咏日常生活事物,均從大處落筆,對所歌詠之事物,不作表面描寫與刻畫,而着重難掘其內在本質,揭示其藴涵之生活哲理,因此成為寓意深刻立意高超之名篇。

唐詩有詠蟬三絶,即其表表者,同是詠蟬,因作者之心境、際遇不同,其內容、風貌遂迥然有異。茲將被稱「唐詩詠蟬三絕」之初唐虞世南、駱賓王、晚唐李商隱三家所作詠蟬詩評析於後,以資比觀。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評析】,古時繫冠之纓。此指蟬喙。流響,指蟬聲連續不斷。居高二句,自寫懷抱,喩己官大位高,聲名遠播,全靠自己本事,並非借助外力。

蓋虞世南歷官陳、隋二代,唐初亦為名臣,累官至秘書監,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兼具。書法與歐陽詢齊名,並稱歐虞。故《唐詩別裁》評曰: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詩法易簡錄》亦曰:詠物詩固須確切此物,尤貴遺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託之處,方得詩人風旨。此詩三、四品地甚高,隱然自寫懷抱。

 

            在獄詠蟬並序   駱賓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于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資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僕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非謂墨,取代幽憂云爾。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評析】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南冠,指囚徒。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杜預注:南冠,楚冠也。玄鬢,黑色鬢髮。指蟬之黑頭。此借以自喻正當盛年。淮南子·道應訓:「深目而玄鬢,淚注而鳶肩。」漢王粲七釋:「鬒髮玄鬢,修項秀頸。」唐皇甫冉送從弟豫貶遠州詩:「憂來沽楚酒,玄鬢莫凝霜。」白頭吟,樂府曲名。漢劉歆西京雜記:「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絶,乃止。」案郭茂倩樂府詩集載南朝鮑照、張正見諸人白頭吟之作,皆自傷清直而遭誣謗,駱氏當取喻於此。露重二句,謂世路艱險,阻力甚多,恐難獲伸,而此生亦將終老獄中。高潔,指蟬之德。案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蓋亦借以自喻。

此是一首借蟬詠懷之詩。陳熙晉續補唐書·駱侍御傳載:儀鳳三年,駱賓王遷任侍御史,日覩武則天當權,潛萌異志,因頻貢章疏,痛陳其弊,率為當輔所惡,被誣以臧罪下獄。賓王內心憤憤不平,在獄中作詠蟬詩以自明。除詩前之序文,已表明其心跡外,《駱臨海集》另有一首《幽縶書情通簡知己》詩,其中「絕縑非易辨,疑璧果難裁。」句,亦為陳訴寃屈之作。合併閲讀,當更能了解其失去自由時之無奈感。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評析】本以二句,言蟬既欲棲身高處,自難以飽腹,怨悔之鳴只是徒勞而已。五更句,承上聲字,言通夜哀鳴,疏落之聲,幾近斷絕。一樹句,承上恨字,言蟬高居樹巔,抱枝哀鳴,而樹卻自呈蒼潤,漠然無動於中。隱喻受人冷落,無人肯加以援引。薄宦句,言官職卑小,漂泊不定。戰國策·趙策:土梗與木梗鬥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風淋雨,壞沮,乃復歸土。今汝非木之根,則木之枝耳。汝逢疾風淋雨,漂入漳、河,束流至海,氾濫無所止。」土梗、以泥土雕製之土偶。木梗、以桃木雕製之木偶。故園句言田園荒蕪,野草沒脛。詩意本盧思道聽鳴蟬篇:故鄉已超忽,空庭正蕪沒。,指蟬。,謂生活清苦。

 

案法國小說家法朗士(A. France)嘗謂「一切文學作品多為作者之自傳。」實乃深造有得之言,綜觀以上三詩,可為明證。虞詩顧盼自雄,躊躇滿志,自憙之情,洋溢紙上。駱詩則抒含冤莫白之悲,而李詩則寓孤獨落寞之感。同一詠蟬,而興寄各別,此殆緣於處境不同之故也。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上述三詩,作者均將自己感情注入其中,與蟬融為一體,故能搖蕩性靈,傳說千古。

 

    二、串譯示例

    譯,翻譯也;是將一種文字或體裁,改成另一種文字或體裁。將古典詩文翻譯成語體文,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在原文後整篇語譯出來,也有逐句對譯,或逐字旁譯者,尚有一種較少採用者是串譯,此是將原文保留在譯文之內,使看語譯時,即可兼顧及原文,不必斷作兩橛讀。惟語體與詩詞古文之語序,時有不同,不易吻合。故串譯很難得心應手,須作一番努力。茲不忖疏漏,試將唐詩詠蟬三絶,串譯於下,聊作倡導云爾。

 

          虞世南《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的頭部長着長長的觸鬚,就像地位顯赫的官員所戴帽子垂下來的緌帶一樣,身份是何等的尊貴,可是卻飲着清涼的露水,過着清高的生活。蟬聲長鳴不已,就像流水的響聲一樣,綿綿不絕,發出在高大扶疏的桐樹間,由於蟬身居於高高的梧桐樹上,鳴聲自然會傳送到很遠的地方,並非是藉助於秋風的吹送。       

 

         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太陽偏行西陸,秋風䔥瑟的季節,在監獄中聽到了綿綿不絶的蟬聲高唱着,我就像戴着南冠被羈押的楚客一樣,不由自主地激起了思念故鄉的深情。那些在高樹間鳴叫不休,為我遭受不白之寃而鳴不平的蟬兒啊!真是不堪忍受以你玄黑的鬢影,來對映着我這滿頭的白髮,怎能不叫我低頌着白頭吟的曲子,而自傷衰老呢?回想往昔青春年少,壯志凌雲,何嘗沒有像你一樣恣意地高聲鳴叫呢?只是如今被關在獄中,一腔豪情都已灰飛煙滅了。秋天的露水很重,打濕了蟬的翅膀,用沈重的翅膀來高飛也難以前進了,這正像我仕途坎坷,不僅不能升遷,反而落到獄中,秋風多蕭蕭,蟬鳴的聲響也被干擾和掩蓋,很易變成沈寂了。這恰像我人微言輕,堂堂正正的建議,不但沒被採納,反而遭到誣陷,無人相信我的高潔,有誰肯為我洗刷罪名,表白予的忠心呢?只有蟬能為我高聲呼叫,而我也只有借助蟬聲來表達心跡了。

 

           李商隱《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本來就以身居高樹,餐風飲露,過着清苦難得溫飽的日子,就像我的行為高潔,所以窮困潦倒,不平則鳴;儘管蟬兒不斷地鳴叫,但無人理睬,徒勞無功,要申訴怨恨也是白費聲氣。就像我在仕途上的奔走呼號,毫無結果;到了天快要亮的五更時分,蟬兒聲嘶力竭,叫聲疏落,就像快欲斷絶似的,可是立身的高樹,卻無動於衷,仍然一樹碧綠,十分無情。蟬的幼蟲生長在樹下土洞裏,長成時還可爬上高枝,而我是個薄宦小官,卻像桃梗刻成的木偶一樣,猶是隨波逐流,到處浮泛不定,故鄉家園荒蕪,早已變成一片平野了,而我仍在外漂泊,想家歸不得。蟬兒啊,麻煩君一定要鳴聲不斷,這是最能夠互相警惕,提醒大家要保持清高的品格,我亦和你一樣,舉家清寒,獨守貧困。

 

    三、詠物詩之寫作要訣

詠物詩之寫法,是借物抒懷,寄託情思。有明、暗二體寫法。所謂明體者,起句即點破題目,以下句句明寫也。詠物以切實為佳,最忌浮泛,以安雅為貴,最忌俚俗。(少陵詠黑鷹詩,推為佳構,然卻字字聽之有聲,捫之有稜,非僅語有寄託也。所謂暗體者,蓋不道破題字,而但渾寫物情也。然卻須有曲筆以達之,有深意襯之。務使不見此題,而人人知是此題。(鄭谷以鄭鷓鴣稱,正為鷓鴣詩暗體傳也。學者亟宜三復。)

上述三首詩皆詠蟬而不離開一己身世,寫蟬不求形似,只求精神相通,所追求者乃神似,而非膚淺之形似,詩意用能有精神、有神韻而成絶唱。

 

    四、駢體文的讀法

駢體文亦省稱曰駢文,駢體。蓋別於散文而言,以其通體多作偶句,如二馬之並馳也。說文解字:「駢,駕二馬也,从馬,并聲。」駢訓為併,併之義為並,即與奇相反者也。故段王裁注云:「併馬謂之儷駕,亦謂之駢。」駢文中除每段之發句、收句、及段中之轉接句,可用散句一至數句外,通篇皆以字句相對,平仄調和為則,如兩馬並鴐而馳然,此駢文命名之義也。駢文雖不必定要押韻,惟句中之平仄、黏對必須講求,為便於尋求其軌跡,閱讀駢體文,宜採用新式排列法:以昭明其字句之對偶,及其聲調之低昂(郎平仄聲之交錯運用)。茲將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序》示例於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于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首要段)

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資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第二段)

僕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第三段)

 

 

    五、歷代詠蟬詩選錄

       

 詠蟬  南朝陳//隋·江總

白露涼風吹,朱明落照移。

鳴條噪林柳,流響遍台池。

忖聲如易得,尋忽卻難知。

       

賦新題得寒樹晚蟬疏     南朝梁·張正見

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

葉迥飛難住,枝殘影共空。

聲疏飲露後,唱絕斷弦中。

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

 

         賦得含風蟬  唐·盧照鄰

高情臨爽月,急響送秋風。

獨有危冠意,還將衰鬢同

 

         畫蟬      唐·戴叔倫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

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

 

         病蟬     唐·賈島

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

露華凝在腹,塵點誤侵睛。

黃雀並鳶鳥,俱懷害爾情。

 

        答夢得聞蟬見寄     唐·白居易

開緘思浩然,獨詠晚風前。

人貌非前日,蟬聲似去年。

槐花新雨後,柳影欲秋天。

聽罷無他計,相思又一篇。

 

         新蟬        唐·盧仝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

長風翦不斷,還在樹枝間。

 

          新蟬    唐五代周末宋初·劉兼

齊女屏幃失舊容,侍中冠冕有芳蹤。

翅翻晚鬢尋香露,聲引秋絲逐遠風。

旅館聽時髭欲白,戍樓聞處葉多紅。

 

          聽蟬八絕句其五   宋·楊萬里

說露談風有典章,詠秋吟夏入宮商。

蟬聲無一些煩惱,自是愁人枉斷腸。

 

         館中新蟬    宋·劉筠

庭中嘉樹發華滋,可要螳螂出此行。

翼薄乍舒宮女鬢,蟬輕全解羽人屍。

風來玉宇烏先轉,露下金莖鶴未知。

日永聲長兼夜思,肯容潘岳到秋悲。

 

         館中新蟬     宋·楊億

碧城青閣好追涼,高柳新聲逐吹長。

貴伴金貂尊漢相,清含珠露怨齊王。

蘭臺密侍初成賦,河朔歡游正舉觴。

雲鬢翠緌徒自許,先秋楚客已回腸。

 

         館中新蟬     宋·錢惟演

冉冉光風泛紫蘭,新聲含怨日將殘。

自憐伴雀成團扇,誰許迎秋集武冠。

委蛻亭皋隨木葉,飛緌雲表拂仙盤。

青蔥玉樹連金爵,不覺醯雞競羽翰。

 

        館中新蟬      宋·劉騭

搖落何須宋玉悲,齊亭遺恨莫霑衣。

池中菡萏香全減,井上梧桐葉乍飛。

風促箏聲隨斷續,日移磚影自光輝。

宜秋門外饒芳樹,結駟那堪送客歸。

 

         詠蟬      金·党懷英

槁壤隂潛罷轉丸,飄飄便作飲風仙。

幽藂何處拳枯蜕,别樹還來續㫁絃。

小院日長淸夢覺,空庭人静緑隂圓。

無情物化誰能料,觸撥羈懷一慨然。

 

          聞蟬      元·馬臻

短翼含風薄似秋,一聲聲帶夕陽愁。

年年古柳官塘路,催得行人白盡頭。

 

          晚蟬     元·陳櫟

秋早梧桐颭晚風,鳴蟬無數樹陰中。

斜陽似假渠聲勢,只是斜陽不久紅。

 

          詠蟬     明·謝榛

弱翅凌晨動,繁聲向夕流。

不知風霧裡,還得幾何秋。

 

          聞蟬      明·空室禪師

侵曉堆桅坐,蟬聲出樹林。

分明宣祖意,何處有凡心。

歷歷消清夢,悠悠助獨吟。

時人皆共聽,誰謂少知音。

 

           蟬聲      清·席佩蘭

涼颸送孤響,不定是何枝。

斷續成三弄,纏綿引一絲。

小樓清夢覺,老樹夕陽遲。

莫更看明鏡,先防鬢影衰。

 

             近現代·黃錫朋

山迥身逾潔,林幽思轉深。

風塵容一蛻,天地入孤吟。

郁郁故鄉樹,悠悠空谷音。

炎曦見清節,何處覓同心。

 

【附録】

                  汪學善

蟬聲摧熱浪,日暮喚歸鴉。

月出千川印,風高萬壑谺【xia1,山谷空大】。

何當枝上蛻,會作碗中茶。

羽化甘為藥,群瘖復笑啞。【瘖,yin1:失音】

【注】宋·郭印《次韻蒲大受琴中趣》二首 其二:安得佛之力,與世開群瘖。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