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韻和鄰韻
(一)首句借韻——"孤雁出群"
《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的首要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
唐·杜牧的《清明》:
清明前後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首句的紛,文韻,為借韻。二、四句的魂、村,魂韻,為本韻。文為鄰韻。
唐·金昌緒《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首句的兒,是支韻,為借韻;二、四句的 啼、西,是齊韻。
唐·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首句的中,是東韻,為借韻;二、四、六、八句的濃、鐘、峰、松,是冬韻。
唐·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詩酒性情中,揚眉殺意濃。
菊枯難入畫,齋斷怎敲鐘。
亂斧開荊路,長吟震陡峰。
一飛過峭壁,砍盡萬株松。
首句的中,東韻,為借韻;二、四、六、八句的濃、鐘、峰、松,冬韻,為本韻。東、冬鄰韻。
宋·蘇軾《訪張山人》:
萬木鎖雲龍,天留與戴公。
路迷山向背,人在壤西東。
薺麥餘春雪,櫻桃落晚風。
入城都不記,歸路醉眠中。
首句龍,冬韻,為借韻;二、四、六、八句的公、風、中,東韻,為本韻。冬、東為鄰韻。
唐·方幹《感時》:
世途擾擾複憧憧,真恐華夷事亦同。
歲月自消寒暑內,榮枝盡在是非中。
今朝優作青襟子,明日還成白首翁。
堪笑愚夫足紛競,不知流水去無窮。
首句的憧,是冬韻,借韻;二、四、六、八句的同、中、翁、窮,是東韻。
(二)末句借鄰韻——孤雁入群
唐·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本詩押東韻,宮、紅為東韻;末句宗,鐘韻,為借韻。
宋·范成大《呼陀河》
聞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陽九見中興。
如今爛被胡羶涴,不似滄浪可濯纓。
本詩押蒸韻,冰、興為蒸韻,末句借韻,纓為庚韻。
(三)首句借別韻(既非通韻,也非鄰韻),而是以別韻(韻目相隔較遠的韻部)
唐·王維的《失題》:
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
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寄書。
首句的思,支韻,為借韻;二、四句的餘、書,魚韻,為本韻。“支”“魚”不是鄰韻,而是別韻。
唐·李商隠的《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寰球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首句的崦,鹽韻,為借韻;二、四、六、八句的僧、層、藤、憎,蒸韻,為本韻。“鹽”“蒸”不是鄰韻,而是別韻。
宋·陳傅良的《用前韻招蕃叟弟》(其二):
落花風雨奈愁何,愁亦不應緣落花。
尚可流觴追曲水,底須占鵩似長沙。
無人晤語鳥烏落,為我食貧樓筍佳。
休說關河無限恨,腹非空怒道旁蛙。
首句的何,歌韻,為借韻;二、四、八句的花、沙、蛙,麻韻。“歌”“麻”不是鄰韻而是別韻。第六句的佳,佳韻,這是鄰韻通押的例。
這種以別韻為借韻的情況,有人仿照“孤雁出群”的說法,稱之為“孤雁入群”(別韻部之“孤雁”進入本韻之群)。
(四)邻韵通押的葫芦、辘轳、进退三格
若以古代的官方规定,是再没有其他方式了。封建时代作"应制诗"、"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无论韵窄如江韵,也不能与邻韵通押。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但古人平时作诗,除首句借韵外,其他句中也有邻韵通押的。据考是从中晚唐开始,这种情况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诗也经常有邻韵通押的现象。不过,这种邻韵通押终究不登大雅之堂,在严肃场合不能出现,只能算是平时作诗的约定俗成。
有些什么约定俗成?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说:"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南宋黄朝英的《湘素杂记》说得较完整:“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元代李冶的《敬斋古今黈》卷八也说:“邻韵而协者,诗家闲用之,谓之辘轤格,又谓之出入格。或以为宋人始,非也。此自有诗以来有之,盖古人文体宽简,不专以声病为工拙也。”据考,这邻韵通押的葫芦、辘轳、进退三格,是中晚唐开始有的(当然并非是李冶说的“自有诗以来有之”)。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这就是所谓的"葫芦韵"、"辘轳韵"、"进退韵"。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用"葫芦韵"写排律,可以前二用甲韵(如“东”韵),后四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韵)。"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如"东"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韵)。"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韵),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韵)。
如宋代陈造的五律《次韵杨宰葫芦格》:
生常信流坎,老不叹漂零。
雪后菊未死,雨馀山更青。
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
政绩随诗价,多君日日增。
当然,按照黄朝英的说法,这是双出双入的辘轳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