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传说(一)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03-10

在澳洲,很少看到水井,更别说有什么古井了。用Google搜索,也找不到澳洲水井方面的资料,这可能跟澳洲的人居历史与地理环境有关。

水井,作为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在人类的远古时代即有。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中国是寰球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传说是伯益发明了井。伯益(大约生活于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上古传说人物。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带领下,中国早期汉族先民学会建筑房屋,凿挖水井。

    《易经》记“改邑不改井”。孔颖达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在西元前721年,伊朗有坎儿井。文震亨的《长物志·凿井》介绍了当时凿井、用水以及供井神的情况:“泉井水味浊,不可供烹煮;然浇花洗竹,涤砚拭几,俱不可缺。凿井须于竹树下,深见泉脉,上置轱辘引汲,不则盖一小亭覆之。石栏古号‘银床’,取旧制较大而有古朴者置其上。井有神,井旁可置顽石,凿一小龛,遇岁时奠以清泉一杯,亦自有致”。

       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馀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为距今约5700年。这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井深1.35米,边长为2米。由此推断,原始形态的井的出现,还要早得多。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1--浙江河姆渡古遗址水井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含水层岩性结构,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井型。中国民间长期习用的是圆形筒井。直径多为1~2米,深度一般为数米到20~30米,施工时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这种井只宜于开采浅层地下水。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需要,为了开采深部地下水,发展了口径较小(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而深度相当大(几十米至几百米)的管井。打管井需要专门的打井机械和采用比较复杂的工艺。早在公元前250年,在中国现今的四川省,就在坚硬岩石中大量开凿深达数十米乃至百米以上的井,开采地下卤水煮盐。打井揭露存有卤水的承压含水层后,地下水往往从井中自行流出,这种井便是自流井。中国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贡市)的地名即由此而得。

       井曾经伴随我多年,我对井有很深的感情。

       幼年时,我随父母居住在衡阳某工业区,周边不远就有盛名的七里井,它位于石鼓区松梅村七里井组内,我和幼时同伴们还到那去玩过。后因附近众多化工厂入驻,水质下降。虽然它多次被改造,可井口依然敞开着,人们照样可以取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2--幼时玩过的七里井

 

       少年时期,父母亲工作的企业为解决职工家属用水问题,采用机械作业,打了一口很大的井,然后把井水抽上高塔,再输向各个楼栋各家各户。全厂1000多职工家属就靠着这口机井。可惜的是,后来那口井被工业废水污染了,就停用了。

       读中学时,我的母校湘乡一中离东山学校就一河之隔。少年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读书时,经常在学校的一口老井旁边读书洗澡。毛泽东在井边还写过一首很霸气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那时,我和同学们经常到东山学校游玩,每次,我都要到那口老井旁凝视良久。我对井的情怀逐步升华。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3--东山学校水井

 

       高中毕业我下乡当知青的那个地方,当时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靠井水满足生活需要。我们知青组几个人住一栋房子,没有自己的井,需要到邻近农户的井中取水用,时间长了,觉得不太方便。后来,生产队派人协助我们在房子侧面打了一口井,几个人轮番作业,辛苦了半个多月,终于打成了一口十多米深的井。记得当时我们知青小组请了生产队长和几个帮助打井的贫下中农,弄了几个菜,喝了几杯米酒,欢欢喜喜地庆祝了一番。靠着这口水井,我们做饭、喝水、洗衣、喂养家禽,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由此可知,在没有自来水又离江河很远的地方,井对于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到省会长沙学习和工作,闻讯长沙有许多“井”,许多街名都有“井”字。如水风井、白沙井、路边井、桂花井、青石井、双井巷、高井街、古井巷等等。

       据资料统计,1948年的长沙市区有3446口井,每条街巷平均有两口。关于长沙的地名对联“东西红木四牌楼,楼中走马;彭左陈洪伍家井,井内泉嘶”的下联就全与长沙的古井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井是长沙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了解长沙,必须先了解长沙的古井。

自战国时建城始,长沙即是一个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的地区中心。去湘江取水太远,打井取水才方便,井自然就多。解放前的长沙居民住宅区,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必然有井。1987年,在五一路地下通道修建工地,就清理出战国至明代各历史时期的水井19口,井内留有大量坛坛罐罐等历史遗存,证明这些井是当时使用率极高的居民汲水井。

(未完待续)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