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班的场所是一个四合院式的五层楼建筑,一楼的庭院中栽满了绿树花草。站在一楼院子里,仰望天空,觉得天只有一块手绢那么大。可是,天空洒下的阳光、飘过的云彩、落下的雨雪、飞过的小鸟却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记得先哲庄子在《庄子·秋水》中,讲到一只青蛙坐在井中,终日沉醉于头顶上一方蓝天的美景。唐朝大文豪韩愈在他的《原道》中指出:“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据说,由这两篇文章便产生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我问自己,此时此刻站在这个院子里观望天空,是不是变成了2000多年前庄子描述的那只青蛙呢?国人常以“井底之蛙”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以“坐井观天”形容某人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不过,我却想,在特定的环境下,坐井观天也未尝不可。试想,青蛙既然能静心于井底观天,天长日久,必定会对眼前那方蓝天中星转斗移、日月变化熟谙无比。这无疑为它日后有机会跳出井外,去观赏浩瀚星河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人们在思考和求解某些问题时,很需要一种坐井观天的耐性和韧性。一些人做事功亏一篑,半途而废,就是由于抱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不能持之以恒而导致。如果这种人能像青蛙一样,静心静气,安坐“井底”,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想深、想透,把眼前这一方小天地看懂、看熟,无疑就为履行职责和日后的腾挪打下了基础。当然,坐井观天是为了日后跳出井外,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摔打和发展。当你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后,又能勇于创新求异,这就为你的思想插上了翅膀。所以坐井观天是基础,跳出井外是飞跃,二者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从更大的视角看,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都习惯以自己的姿态观望天空,相对于浩瀚宇宙,这都是一种“坐井观天”。我们徐徐相望,面面相觑,特坐独视,怡然自得,但每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的问题和看到的景象都不会一样,甚至一些经过分析、联想和推理得出的结论大相庭径。因此,人们不必拘泥于自己是否为“井底之蛙”,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那一片天空守望清楚,整个社会就会多些和谐、多些个性、多些精彩!
(本文作于2014月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