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写的两首贾谊诗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01-25

        有一日之内,我到长沙太平街的贾谊故居拜访,看到毛泽东专门为贾谊写的诗词。作为伟大政治家和诗人的毛泽东一生中发表过百余首诗词,其中提到过一些历史人物,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魏武曹操、霸王项羽、孔子、华佗、舜尧、陶令陶渊明等等,但没有专门为他们写诗。毛泽东专门为他赋诗的只有一人,而且单独写过两首诗,这个人就是贾谊。一首为《七绝·贾谊》,另一首是《七律·咏贾谊》。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该诗大约创作于1941年。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诗中的贾生指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初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想任其为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靖王吴著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33岁抑郁而亡。才调:指才气、才能。吊屈文: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作《吊屈原赋》,“因以自喻”。梁王,汉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刘胜。作者认为贾谊因梁怀王坠马死去而自伤,最终英年早逝,实在是不值得,甚为惋惜。

           《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该诗系毛泽东建国后读史之作。毛泽东咏赞古代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首联是说贾谊少年才气,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只可惜才能还没得以施展即被排挤出政治舞台。廊庙,指才能和才气,可任朝廷要职的人。据《汉书·贾已传》载,贾谊十八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二十多岁任博士,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

       首句“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首联首句,称贾谊文采飞扬,有政治远见。 颈联上承首联次句,具体叙述贾谊“壮志未酬”的悲哀。尾联“千古同惜”指长时期以来,人们对贾谊命运的一致评价,表达了毛泽东对谗言佞臣的痛恨之情。

     “胸罗文章兵百万”:胸罗文章,指贾谊胸有锦绣文章。贾谊的确是西汉时代少有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所著的政治文如《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策略和改革制度的主张,他高瞻远瞩地规划了汉帝国的发展方向,犹如统军韬略,能指挥百万军队。他所提出的分封推恩、削弱诸侯国力,外御强敌匈奴、重农抑商、实行仁政等等政治主张,基本上被后来的汉景帝和汉武帝所采纳。”兵百万”,比喻贾谊的治国策略好像统军韬略,能指挥百万军队。

     “胆照华国数千台”: 胆照,肝胆相照。华国,即华夏,这里指汉王朝。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汉制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则势将设立“千台”。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他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雄英无计倾圣主”:“雄英”指出类拔萃的人。“圣主”借用古代称颂帝王的惯用语,这里指汉文帝。

      “千古同惜长沙傅”: “千古同惜”指长时期以来,人们对贾谊命运的一致评价,表达了毛泽东对谗言佞臣的痛恨之情。“长沙傅”指被贬嫡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

     “空白汨罗步尘埃”:“空白”,徒然说。汨罗,即汨罗江,在湖南省东北部。这里化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步尘埃”,即步后尘。贾谊虽然没有投汨罗江而死,但因梁怀王堕马而死忧伤死去,同于屈原的投江,还是步了后尘。尤其是屈贾的政治命运相同,都是因谗遭贬,壮志未酬。毛泽东表达了他对贾谊之死的慨叹和惋惜,哀其超凡的才华徒然空耗殆尽。

       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盛名政治家、政论家、文学家。从小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并师从荀况弟子、秦朝博士张苍;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尤其喜爱屈原的著作。18岁即有才名,闻名地方;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秦朝丞相李斯同乡,又是李斯学生)收罗门下并向朝廷推荐,20余岁时被刚即位的汉文帝召为博士(最年轻),掌文献典籍;不到1年就因才学卓越而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

       贾谊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 58 篇,赋 7 篇。其中《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中的名篇。另一篇盛名政论文《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载于《汉书·贾谊传》。据班固称,是他从《新书》 58 篇中选择“切于世事者”(《汉书·贾谊传赞》),经过合并删削而成,题目是后人加的。遗憾的是贾谊的辞赋大多已亡佚。

       贾谊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提出改定历法、修正律令、整饬制度等,引起一部分老派朝臣(如邓通)的忌恨和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汉文帝对贾谊的信任;就在他23岁时,让他远远离开京城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当时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城有数千里之遥,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学问,心中有远大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却受谗被贬,受到这等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在长沙任职的几年中,贾谊的心情一直抑郁不欢。当他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子大夫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悲愤之情。

       文帝七年(前173年),贾谊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他是汉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刘胜)的太傅。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他,向他请教鬼神之事。文帝听得很新鲜,甚至入迷了,挪动座位(当时是席地而坐),凑到贾谊跟前,一直谈到半夜方止。事后还感叹不已地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他啊!”(唐朝诗人李商隐后来对此写诗以讽刺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时汉文帝虽仍赞赏贾谊的博学,但对于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不采纳。后梁怀王骑马摔死,贾谊认为自己并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故经常悲泣自责,到33岁上即忧伤而死。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欣赏贾谊,对他的评价这么高呢?

        1915年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毛泽东来到长沙,与罗章龙初次见面就谈到对屈原、贾谊的评价。罗章龙曾作诗《定王台会晤二十八画生》记叙这次会面,其中“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之句表达了他们对屈原《离骚》和贾谊策论文章的共同喜爱之情,而这种钟爱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

       早在1918年所写的《七古·送纵宇一郎(即罗章龙)东行》里,毛泽东曾也提到过贾谊:“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此两句意思是:少年雄心怀屈原贾谊才华,山河灵气曾钟情湘楚大地。

        贾谊是毛泽东欣赏的三大政论家(贾谊、马周、刘)之一且之首。毛泽东最喜欢他的《治安策》,该文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居安思危,痛陈盛世下潜伏的危机,直指西汉同姓王分封制之弊:诸王幼弱,可暂免为祟,但将来长成,国家必现“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的尾大不掉局面。建议朝廷“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及早削弱其挑战中央的能量。贾谊还提出匈奴侵扰、抗外不力、世风侈靡、仁义不施等种种弊端。所提措施,都有的放矢;分析时势,有理有据。毛泽东曾称赞《治安策》“是西汉一代很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见于毛泽东1958年4月27日给田家英的信,收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另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39页。)

        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谈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亦常常提到贾谊。如,1958年5月8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作“破除迷信”的讲话,一口气提到古今中外几十个年轻有为的例子(包括甘罗、贾谊、刘[邦]项[羽]、韩信、释迦、颜子、红娘、荀灌娘、白袍小将、岳飞、王勃、李贺、李世民、罗士信、杜伏威、马克思、列宁、周瑜、孔明、孙策、王弼、安眠药发明者、青霉素发明者、达尔文、杨振宁、李政道、郝建秀、聂耳、哪吒、兰陵王),并说:“这么多例子,目的就是说明青年人是要战胜老年人,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为大学问家所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

       这些人当中就有贾谊。毛泽东说:“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日之内升了3次官。后来贬到长沙,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他是秦汉史专家。他写了10篇作品,留下来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两篇赋),两篇政治作品——《治安策》与《过秦论》。他死在长沙的时候才只有33岁。”(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1959年8月16日,毛泽东又在《关于枚乘<七发〉》一文中写道:“后来‘七体’繁兴,没有一篇好的。《昭明文选》所收曹植《七启》、张协《七命》,作招隐之词,跟屈(原)、宋(玉)、贾(谊)、枚(乘)唱反调,索然无味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58页。)

       毛泽东如此推崇和钟爱贾谊,原因可能很多,简单地说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对贾谊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治国主张非常赞同。第二,贾谊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值得毛泽东钦佩。第三,贾谊少年得志但又怀才不遇,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曾有相同境遇的毛泽东对此非常同情和理解。第四,贾谊在长沙为官数年,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毛泽东作为湖湘子弟,在长沙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多年,深受贾谊的思想言行熏陶,无怪乎早在1915年就表达了对贾谊思想和文章的喜爱之情。

      (本文作于2015年4月)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