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小湖南”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01-20

     “小湖南”(Little Hunan)是悉尼一家有名的湘菜馆,座落在情人港附近的Goulburn大街。

       11月15日,住在南澳的好朋友陶大姐和她先生来到了悉尼。他们乘邮轮旅游三个岛国,历时十几天,终点站是悉尼。我坐过国外邮轮旅游,知道轮船上供应的都是西方人爱吃的面包糕点、沙拉果蔬和饮料甜品等,那些玩艺吃两、三天还行,连续吃十几天,那肯定会吃得想吐。陶大姐两口子都是湖南人,我想他们肯定想吃中餐,而且最想吃的是湖南菜了。这时,我想起了“小湖南”。这家餐馆湘菜做得比较地道,又离他们下榻的酒店不远,来去方便。于是,我们选定“小湖南”作为当天晚上见面地点,吃饭聊天,共叙友情。

这是我和老伴第二次进“小湖南”了。首要次到该餐馆是在2016年10月的一个晚上,参加湖南同乡会组织的音乐会。那中式窗格、竹篾编织、原木桌椅等鲜明的湖南地域装修风格和油重色浓、辣味十足的家乡口味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住在悉尼西北区域,离市中心有十几公里。下午4点多钟,我们从Lindfield车站登上火车,约40分钟到Town hall站。走出车站,沿乔治大街南行七、八百米,再右拐入Goulburn St,顺道直行数百米,在街道左侧,看到了“小湖南”一块醒目的招牌。这一带,靠近情人港和唐人街,有很多中国餐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走进“小湖南”,只见上下两层,人来人往。一楼热气腾腾,没几个空位。二楼还有不少空位。

大厅的食材展示,采用了民居的存储方式而非一般餐厅的柜台陈列方式,在色系与材质上,与老木门、木雕桌融相搭配。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具,再现了湖南老街集市的的生活场景感,还原出老湖南县城的朴素民风。我以为,设计者是以餐馆建筑及装修作载体,尽可能多地展现出一些湖湘文化元素。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店员告诉我,餐馆的主旨就是“发现湖南好味道,留住民间好手艺”。因此,我看得出来,他们以传统湘菜为依托,将湖湘故事融入艺术装置的陈列中,企图用理性的元素搭扣去启发人们对湖南地域文化的认知,感应时代车轮的痕迹,并与繁华的街景和店门橱窗形成呼应。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中外人士,均能找到一种合适的入境角度。湖南人在这里品尝家乡风味的菜肴,观赏四周的空间陈设,或许能萌生出一种故乡情感。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傍晚6时许,陶大姐和先生来到了餐馆,我们热情握手寒暄。一美女服务员领我们4位上二楼入座。我们刚到时,还有一些空位子,不一会儿,客人陆续到位,楼上楼下都坐满了。服务员微笑着递上菜单。我们选点了“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香辣鸡块”、“干锅花菜”、“豆腐”和“手撕包菜”等几个知名湘菜,不等菜全部上齐,大家就慢慢开吃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吃湘菜、话友谊、聊乡情,非常开心。陶大姐年过七旬,精神矍铄,满面微笑,很健谈。她过去在长沙某医院工作,退休后到南澳儿子家旅居,发挥余热带孙子。她先生赵老师,七十有三,满面红光,身体状况良好,老年人常有的“四高”(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他居然没有“一高”。我则占有两高,相比之下,真无地自容。赵老师退休前是长沙某重点中学有名的数学老师,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学生,有不少成为教授、博导,还有的参选两院院士。赵老师和陶大姐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好夫妻。

       我们相识于南澳首府阿德莱德,说起来很有机缘。那是2016年7月,我和老伴去南澳旅游,到阿市的首要日之内,我们在维多利亚广场一座漂亮的喷水雕像旁摄影,恰逢一个中年妇女(陶大姐不显老)路过,听我俩说长沙话,她立即上来和我们搭讪,问我们“是不是长沙来的?”我说“是的”。她很快就跟我们聊了起来。她介绍自己家在长沙,退休后到南澳旅居,陪伴儿子儿媳和孙子。俗话说,“他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偏远的南澳大地见到长沙老乡,既感意外,又很高兴。退休后的共同走向和老乡关系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双方都想久聊会儿。但是,她那天要去参加一个活动,时间很紧,我们聊了一阵她只好匆匆告别。我们相互留了电话和微信。从那以后,我们成了微信朋友,经常在微信上互通信息。这次,在悉尼见面算是第二次握手。

       没多久,点的几道菜都上齐了,我们边吃边聊。湖南人似乎不管身处海外何地,只有辣起来才能最解乡愁!从外观和口感来说,“小湖南”的菜肴基本具备了传统湘菜的特色,色浓油多、味辣偏咸,吃起来还像那么回事。我们继续聊家庭、聊旅游、聊澳洲。席间,我们还聊起了湘菜。

       寰球上只有吃得厌的山珍海味,没有吃得厌的家常菜。任何菜系,无论是鲁、苏、川、粤,还是浙、湘、闽、徽,其源头都是家常菜。家常菜是千万百姓日积月累的创造,是食品文化长河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是天涯游子永远的思念。 伴随着湘人的脚步,湘菜逐步迈出到寰球各地。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吃上了湘菜,喜欢上了湘菜,逐渐视湘菜为家常菜。

    “小湖南”去年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它在澳洲的湘菜馆中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从装修理念到菜品的品质都颇具特色。加之,餐馆位于悉尼的闹市区,地理位置优越,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悉尼的现代街景形成鲜明对比,开业不久就吸引大批食客。店里的湖南特色菜,譬如炒腊肉、秘制酸萝卜炖活鱼、辣椒炒肉、手撕包菜、毛式红烧肉、私房香辣蟹等畅销菜一度填饱了食客挑剔的胃,以创意结合传统,颠覆了湘菜在海外市场的刻板印象。

       其实,从“小湖南”,到大湖南,就一扇门的距离。人们在小湖南体验到地域特色食品带来的温度,那些承载着故乡生活痕迹的物什,将匠心、情怀、点滴渗透在这异国的街巷里,食肆的欢笑中,撩动着人们对故乡的怀念与亲近。

       据某专业机构调查发现,随着澳洲移民人口的上升和华人数量的增加,中餐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比较受欢迎的国际饮食类别,有超过70%的澳洲人(14岁以上)喜欢中餐。我们看到,来小湖南吃饭的客人不仅有华人,也有不少西方人或其他种族的人。这些人喜欢中餐,可能更喜欢带辣味的中餐。

       四海漂泊常思乡。我常常在闲暇之际,念想着家乡那一小碟辣椒萝卜干,那一盘黢黑味美的臭豆腐,还有母亲一直做了几十年的豆豉辣椒蒜子炒蕹菜梗。有时候,梦里还闻到年少住筒子楼时,隔壁厨房里飘出的呛人辣味,痛痛快快地打几个喷嚏,嘈杂的寰球便远离而去,思乡情潮泛起,不再艳羡繁华。

       初到悉尼,我们曾经到处寻觅正宗的湘菜,到处打听哪里有常德钵子菜、岳阳鱼席、湘西酸辣、湘南山珍、湘中牛杂,浏阳蒸菜、邵阳猪血丸子、东安仔鸡和攸县血鸭等等?哪里有常德米粉?长沙臭豆腐?遗憾,至今未有答案。湘菜里有的,还是乡味,不仅滋润舌头,更滋润心田。也正因如此,对湘菜的期盼,既有湘情,更有乡愁。

       近年来,有不少亲人、同学和朋友到悉尼旅游或办事。我们接待家乡来的客人或澳洲朋友,理想选择的就是到湘菜馆。

       我们四个人,吃着湘菜,聊天聊地,一顿便餐,吃了2个来钟头。楼上楼下满满的餐席已渐渐空出。一看时候不早,考虑到陶大姐和赵老师次日还有新的旅程,我们的相聚就告结束。在“小湖南”门前,我们握手道别!

很高兴,与陶大姐和赵老师夫妇在“小湖南”友情相聚,品尝了湘菜,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我们祝愿陶大姐夫妇旅途快乐平安!也祝愿“小湖南”越办越好,使湘菜名扬南半球!

(本文作于2017年11月)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