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沙应该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溁湾镇人气最旺的地方就是河西“轮渡码头”。码头上常常是人声鼎沸、鼓乐跳动、店铺热闹。当船只“嘟嘟嘟嘟”地靠岸时,船里船外都骚动起来,下船的旅客破门而出通过栈桥匆匆走尽,上船的人蜂拥而入。1972年,橘子洲大桥建成后,桥上过河取代了轮渡过河,码头的功能渐渐丧失,走向了没落,接踵而至的是码头文化的衰亡。
老长沙人说,回味长沙旧码头的繁华,很好的去处就是渔人码头。老长沙觉得,渔人码头在河西沿岸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长沙的码头文化,还原了老长沙们对旧城的乡愁。有人说,只需在长沙的江边、在渔人码头一坐,一杯茶或酒,三五好友,天南海北闲聊,就会有消磨此生的感觉。
前不久的一日之内夜晚,由湘衡同学做东,我们几个老同学相约来到了长沙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位于湘江西岸银盆岭大桥北侧,潇湘大道东侧,沿湘江南北绵延约500米,形成了一条滨水景观线。8万平米的建筑,由23栋独立单体商业楼宇构成,展现了多种欧式建筑风格。那经典的欧式骑楼、走廊,精致的欧式街灯、阳伞,雅致的街边小景、雕塑,潮流的橱窗、海报,还有钟楼、鼓楼等,构造出浓郁的欧洲风情,让人犹如置身于童话般的小镇,既能领略水岸风情,又能体验摩登时尚与休闲惬意。
夜幕下的渔人码头,人潮涌动,灯火璀璨。风格各异的建筑与五颜六色的灯光交相辉映,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式酒吧餐馆生意兴隆,沿江围栏边的餐桌都坐满了食客,穿着红马甲的服务员在餐桌边穿梭不停,提供服务。
我们几位同学一边品茗闲谈,一边眺望湘江夜景。灯火映照下的江面,水流无声,汩汩北去,显得格外文静。白天喧闹的商业之声流淌于夜幕与山水合围的余波里,光波荡漾,让人感受到夜长沙的静谧与优雅。一座城市,有水则灵,依水方兴!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也是生养湖南历代仁人志士和革命前辈的地脉源泉,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浪遏飞舟、中流击水的红色圣地!
橘子洲大桥挂着的彩色灯带,犹如彩虹卧波,在夜色中辉煌壮美。沿江护栏原本呈现一定曲度,在灯光照映下,这种曲线美展示的淋漓尽致。水面倒映出桥柱和周边美景。暮色苍茫下的桥面仍然是车水马龙,灯光流在无声地陪伴着夜空,给人们送去美丽亮光。
银盆岭大桥与橘子洲大桥遥相呼应。双塔单索面斜拉桥,在夜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流光倒影在江面,与对岸的高层楼宇形成了夜空的独特景观。
与湘水相依相伴数十万年的橘子洲岛,如一座巨龙,静卧江心。岛上树影婆娑,灯火明暗不一,与跨越其上的橘子洲大桥和江两岸的夜景共同构成了一幅灯火璀璨、宁静和谐的画卷。
展望湘江对岸,万家灯火和流动的灯光线,勾勒出长沙城市的魅力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尚与活力的轮廓。—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变化各异的灯光和高楼灯影交织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景,像一幅幅天地交融的写意长卷,颇为壮观。“一江两岸,山水洲城”,是大自然厚爱长沙的见证,是长沙天生的特质。在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上,人们静静地享受着各自惬意的生活。
秋天的长沙,夜色温暖而迷人。那斑斓朦胧的色彩,传递着无限的遐想。
我们几个坐在江畔的围栏边,欣赏夜景,边吃边聊。一看天色不早,只能起身相互告辞。走出渔人码头,站在高处,回眸这一片山水,环顾这一方洲城,如同“天上的街市”移步人间,千年古城之韵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存,美丽的长沙已经成为一座屹立在芙蓉国里、湘江之滨的“不夜城”。
(注:相片系手机随手所拍,效果不好,没有真实反映出夜长沙的美丽。抱歉!)
(本文作于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