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吃一种烤饼,暂且把它命名为“缸炉烤饼”。这种烤饼用的炉子是一种陶瓷缸炉。它是把一个陶瓷缸下部凿去底,翻过来形成“二斗瓮”,使之上口小炉肚大,约1米多高。烤饼用的炭,一般用烟煤燃烧后无烟的乏炭,俗称“兰炭”,也可用无烟木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做饼的基料是白面,用“头箩”或“二箩”面,以适量食油把面拌成馓子状,在面案上做成面团儿,擀成椭圆或长方形,光面向上,抹上蜂蜜或清水,撒上脱皮的芝麻,翻转微拍使芝麻粘牢在面上,即可贴到“缸炉”壁上烤熟食用。烤熟时,用一把很长的火钳夹出来。烤得好的光饼成咖啡色,口感酥香上口。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用陶瓷缸制作烤饼是一种很独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烧出的烧饼不糊、面光,吃起来香、酥、脆。这种烤饼的制法在火候上极讲究,因缸里呈凹形,凉或热烧饼都要滑下来。古人有诗赞云:“城府千层四方方,芝麻万点心计长。奈何八挂炉中烧,纵到唇边更放香。”据说,缸炉烤饼多产于河北、河南一带。随着社会发展,缸炉烤饼一般都已作为普通食品使用,而且逐步将缸炉变为烤箱烧制,味道可能有所变化,但是更环保一些。九十年代以后,长沙地区有各式各样的烤饼、烧饼和烙饼,但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这种“缸炉烤饼”。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烤饼所以好吃,归功于烤。顾名思义,烤饼的有滋有味完全是烤出来的,不同于大饼是烙出来的。烤饼的香美,由来已久,可一直追溯到汉代。据史书考证,烧(烤)饼是汉代班超从西域传来的。《续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烧(烤)饼在古代指经烘烤制成的面饼,有馅儿。现在指经烘烤的不加馅的发面饼,表面多有芝麻。
唐代时,烧(烤)饼普遍流行。《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果腹,宰相杨国忠去市场买来了胡饼呈献。当时长安做胡麻饼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辅兴坊的店铺。为此,诗人白居易赋诗一首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说在咸阳买到的饼像不像长安辅兴坊的胡麻饼。胡麻饼的做法是取精面粉、芝麻、五香盐、清油、碱面、糖等为辅料,和面发酵,加酥入味,揪剂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炉烤制,因而白居易说“面脆油香”了。此做法与现代烧(烤)饼差不多。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公元880年8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烤)饼了。
在我的印象中,烤饼在长沙早就有卖。记得九十年代住在河东火星一带,就有河南、安徽人在做烤饼生意。我常去买这种烤饼吃。后来搬到河西,很难见到卖这种烤饼的。没想到烤饼这东西会人间蒸发,不见了踪影。大概是去年深秋的一日之内,我傍晚散步,走到师大附中门口,意外看到有人在卖烤饼。我心头一阵欣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马上买了几个,一边吃一边跟那个摊主聊了起来。
摊主姓刘,来自安徽与河南搭界的一个县城。他说他们那里做烤饼的很多,在当地赚不到什么钱。他们一家几口加上亲戚十几个人,每年秋冬来长沙做烤饼卖,第二年5月后回家乡务农。他们这种候鸟式的迁徙在谋生的同时,给我们这些烤饼爱好者也带来了口福。所以,我在心底里对他们有一种感激和崇敬。因此,我每次买烤饼都要多买几个。一是给他们增加一点微薄收入,二来也饱了我的口福。
我在想,做烤饼的技术其实并不复杂,为什么长沙当地就没人制作呢?这个问题考究起来恐怕不那么简单。一种食品或以制作销售某种食品为生的职业,在一个地方能否存在或流行,肯定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谋生理念、饮食文化有关,甚至与气候也有些许关系。例如,这种缸炉烤饼在长沙为什么夏天就买不到?我问烤饼师傅,他告诉我,做烤饼的和面,温度不能太高,天气不能太热,长沙地区只有每年10月至来年4月间的这段时间的气候特征比较适合和面做烤饼,其他时间天气太热,温度较高,和好了的面容易发酸变质。这也是他们秋来夏走的根本原因。
烤饼情结引发了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哦。
(本文作于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