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感觉不错。在阅读行为日趋碎片化功利化的时代,大家看十几分钟的视屏都嫌冗长,而长达百余分钟的雾霾调查,能够在网间疯狂传播,这是一个奇迹。作品带给社会的震撼,是一些权威媒体的所谓精心制作无法企及的。柴静辞去公职自费百万的的个人作品能得到大众认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当担,深度触碰了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雾霾的形成、危害与治理。且不论推出此视频的政治背景、动机及目的,视频本身的轰动效应证实了柴静的成功。
由此,我想起央视的另外一位主持人崔永元,也是辞职央视,自费拍了一些专题片,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两位名主持,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一理想,破釜沉舟,决然辞去成就自己声名与事业的央视公职,抓住与国人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在成功实现了个人事业转型的同时,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柴静和崔永元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推出的个人作品,告诉有别于他们的另外一些公知,对于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不要做无谓的哀鸣与叹息,更不要以骂为生,而要以执着与理性深入探究关注的问题,摆出确凿的事实,讲出大众易于明白的道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舆论氛围逐步宽松,许多名人公知粉墨登场,就一些社会问题或者某一方面的专业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公共知识分子就是要以公共利益为己任,以知性传播为使命,将自己的知识、见解、分析、建议向公众传递,可以遭受攻击,但不能没有担当;可以存在错误,但不能没有良知;可以批判寰球,但不能没有责任。尽管柴静和崔永元的作品都存在一些缺陷,尽管人们对他们的行为背景和动机心存疑虑,但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回应了众说纷纭的质疑、猜测和人心的叵测,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
说实话,我并不完全赞成柴静和崔永元作品中的观点。关于雾霾致癌和转基因对人体危害的问题非常复杂,众说纷纭,科学界也还有些争议。何况他们也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我欣赏他们的勇气和执着。对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应当允许争论,允许批评,少些埋怨,多些担当。如果人人都像柴静崔永元积极正面地去探求关注的问题,个个都学柴静崔永元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或者虚妄为是,我们的社会将更为理性和进步,我们的穹顶之下,将有更多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环境。
(本文作于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