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 年,回顾过去40 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整体实现了平稳高速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越来越开放,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中国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
怎么看待过去40年的历程?今后的路子该怎么走?这是国人大都关心的问题。
据凤凰网财经报道,日前,朱云来在一场闭门演讲中,系统回顾了过去40年的经济脉络,对中国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前瞻性的判断。他一个小时的演讲,深入浅出,精彩纷呈。
朱云来通过分析40年宏观经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盛典,从金融市场、城市发展、财富管理、未来人口、国际拓展、寰球市场、文明进程等多个维度对中国经济进行反思,同时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潜力。
谈到过去四十年经济的总体情况,朱云来指出,从GDP增速来看,这40年名义GDP每年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实际GDP平均增速为9.5%,接近10%,这在全寰球也是较高的增速。对比西方最发达国家,较高的GDP增速大概在60年代维持在6%至7%左右,此后一直下行,目前常态增速为2%至3%左右。
不过,朱云来也提到“高速GDP增长的背后忽视了资产和债务情况”。他指出,资产和债务增速几乎是产出增速的两倍,意味着债务以两倍于GDP的增速扩张。“中国2017年80多万亿的GDP总额,年底债务存量差不多有600多万亿,和国际上其它国家相比,比例非常高。”
谈到经济结构的变化,朱云来表示,“过去四十年发展早期阶段,产值中消费占比较高,较高达到了55%左右,2004年开始,投资上升,消费下降,投资变成了主要的经济驱动成分。近些年来,投资比重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消费。出口先增后降,回归原点。”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中国的资金资产情况,朱云来做了一个中国资产负债表,把中国看作为“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将全国所有经济活动单位合并报表。朱云来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利润率、回报率水平较低,收益率、周转率持续下降,杠杆率持续上升。未来,应强化效益约束,提高经济效率,量化外部效益,衡量总体收入。
朱云来分析道,“‘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有900万亿的资产(扣除折旧),其中有600多万亿的负债,还有约300万亿的财富积累。中国经济要迈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思考如何经营好这264万亿资产,让它的效益较大化。”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了新的论述,并提出中国经济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真正的崛起。朱云来认为,如果根据“绩效排序,末端核减”的原则,将经济实体中表现最差的实体通过核实予以裁减,债务冲销,损益清算,则中国经济可以轻装上阵,整体效率“自动”提升,实现“L型”到“V型”的转换,重回高增长的态势,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
在演讲中,朱云来就当前热议的高房价问题表达了看法。朱云来认为,房价高问题不是靠限制楼市就能解决的,高房价背后是高速发放的货币自然流入现象。“哪儿投资收益高,钱就会流向哪里,这是自然现象。如果我们想要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贷款规模。”
谈及大众关心的“城市焦虑”问题,朱云来分析道,城镇人民活动的范围大概在12.2万平方公里,占我们总国土面积1.3%。他认为,城市也有生命,“我们需要合理地规划,在规划的同时控制成本。”
展望未来,朱云来认为,未来的机会在科技创新,“具有自主研发、自己制造能力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寰球级竞争力。只有高级科学技术才能大幅提高人均产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朱云来认为,中国有着无以比拟的人力资源、经济规模、产业布局和科技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转型升级的中国可以为寰球经济发展、国际事务平衡和寰球和平维护做出重要贡献。
以下是发言速记:
朱云来:非常荣幸受凤凰之邀参加今天的讨论。今天的主题是《致敬改革开放40年》,我想把四十年发展历程做一个宏观展示,同时结合财富管理、城市焦虑、科技创新和寰球市场等大众关注的话题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拉动中国经济的“四驾马车”
图:中国经济-结构/贡献
这张图反映了这40年经济发展的概貌,纵向左轴表示经济GDP的总值,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同时,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投资、消费、政府开支和净出口的“四驾马车”数据。过去,我们一直谈“三驾马车”,把消费和政府支出统一称作消费,但从市场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支出是由立法决定的,与市场不直接相关,不随经济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分成四部分来看经济结构变化更有意义。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过去四十年发展早期阶段,产值中消费占比较高,较高达到了55%左右,2004年开始,投资上升,消费下降,投资变成了主要的经济驱动成分。近些年来,投资比重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消费。出口先增后降,回归原点。
从GDP增速来看,这40年名义GDP每年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而实际GDP平均增速为9.5%,接近10%,这在全寰球也是较高的增速。对比西方最发达国家,较高的GDP增速大概在60年代维持在6%至7%左右,此后就一直下行,目前常态增速为2%至3%左右。
经济高速增长背后伴随着债务的快速扩张
我们在看GDP增速的时候,可能忽略掉了总资产增长速度,我们的资产以近20%的速度持续增长。1978年至2018年,资产(原值)平均增速为16.6%。1992年开始,资产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资产几乎是产出增速的两倍。此外,我们的债务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以两倍于GDP的增速扩张。
这意味着什么?房子越来越多,厂房越来越多,设施越来越多,可能导致过剩了,所以要“三去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
刚才几位嘉宾都谈到了房地产市场和杠杆率为何会快速增长。为了追求高速度,我们大量投资,甚至不惜通过负债或者加杠杆的方式来刺激投资,投资一部分落到了房地产市场,建设了大量房子。我们到底发了多少钱,可以从M2窥见一斑。M2是指广义货币,表示货币供应总量,即可以用于支付货币的总量。刚盛司长提到,目前广义货币已经达到了180多万亿,今年又增加了十多万亿。
盛松成:今年增加了19万亿。不过,今年M2增速已经达到了20年来的较低增速。M2较高的时候是2009年11月达到29.7%, 因为当时出台了四万亿刺激计划。2017年,M2同比增速降到了8.1%,今年6月份增速为8%,现在在8.3%至8.5%之间。
朱云来:对。通过债务增速曲线也可以看出,增速确实在下降,但问题是这个量是积累量,基数已经非常高了。
我们2017年80多万亿的GDP总额,年底债务存量差不多有600多万亿,和国际上其它国家相比,比例非常高。过去40年经济10%的平均增速的背后,资产以及债务以更高的速度快速增长。
经济产值的一半用于投资
下面这张图可以更清楚看到产出和资产的关系。大量资产、库存的堆积,导致经营越来越困难,因为可能产能已经过剩了,保持收益就更不易了。
图:中国经济-投资/惯性
这张图反映了以上问题。图中有三条明显的线,绿线代表建成比,即总的建设规模与总产值的比值。1995年至2002年建成比在很高至110%之间,2003年至2016年间不断上升,2017年甚至达到了240%左右。在建工程通俗一点讲就是指盖的小区,建的高铁等。
而建成比靠什么支撑?建贷比,即建设规模靠信贷支撑。这些年建贷比基本在很高以下。再看成产比,即资产与产值之比。2003年之后维持在50%左右,也就说经济产值的一半用于投资。这和首要张图反映的投资占GDP比值50%的数据相呼应。
减少投资收缩贷款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我做了一张中国的资产负债表。把中国所有活动单位看成“中国集团公司”,把它合并报表,收关它的报表应该是什么样?近年来,中国经济利润率、回报率水平较低,收益率、周转率持续下降,杠杆率持续上升,股本回报率不断下降。这让我们想起了经济“L”型,2012年末,我们提出经济增速换档,2015年开始进入L型状态,这从图表中也有所反映。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进一步改革。如果我们把消费占比看成是一个总消耗、看成是我们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以及基本的公共服务,他们占了GDP的比重是多少?占了差不多GDP的一半。
反过来说,是不是意味着有了这一半,就能保证大家生活状况不比以前更差或者持平?剩下的50%都是投资,有未来前景的可以投资,没有那么好的前景,也不必着急去投资。这样我们也有一个足够的空间来做调整。否则,如果为了追求更高的GDP增速,我们只能加大投资,投资可能又加剧了前面讲的资产快速扩张,债务快速扩张。债务扩张也意味着经济的风险程度大大提升。
图:经济调整-空间/逻辑
从数据来看,1978年至2017年,投资占比产值总体趋高,消费占比产值总体下降,消产比由1981年的53%降至2010年的36%,再缓升至2017年的39%。2017年投资占比值46%,在保障基础生活需求的前提下,还有足够的空间降低投资,实现经济调整。
传统增长模式通常以项目驱动:“项目-贷款-投资-增长”,这种方式常常导致“过剩-低效-疲软-刺激”,要在上述改革调整可以承受的空间之内做“减法”,减少投资,收缩贷款,降低风险,使得市场效率提升,促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可考虑核减一些效益不好的投资
怎么才能调整?如果说我们把所有在建的项目按照收益程度排个序,根据“绩效排序,末端核减”的原则,排到收关的那些可能是亏损或者回报低的项目。如果我把它酌情地去掉,核减一些,这样核减以后我们既可以降低总的贷款规模,因为贷款是创造货币的过程,每贷一笔新款就新增加一笔货币,反过来每收回一笔贷款货币就减了一笔货币。
虽然在核减项目时这个厂还在生产,但是实际它是亏损的,虽然它也带来GDP,但这个数据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如果长期带来潜在亏损,还会把社会的平均值拉下来,可能导致GDP有一定的下行。
核减了以后,剩下的企业平均收益、平均效率都比原来没有核减之前的效率要高,因此它的收益是会提升的,债务冲销、损益清算,则中国经济将可以轻装上阵,整体效率“自动”提升,实现“L型”到“V型”的转换,重回高效增长态势。
这就是我一个浅显的考虑,当然我也做了一些实测。比如股市,因为股票有公开的报告制度,这里不作讨论了。
如果有一个改革的空间以及改革的具体方法,改革的效果可以有一定预期的。它的好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调整,有条件时多切掉一点,没有条件先暂时放一放,但是这个总体思路不变,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效率,最终走出一个更市场化为依据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