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这一群人
大的已经三十而立
既要开始养老
又要背负起人口增长的重任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一条新闻刷屏:建议工资按比例缴生育基金,生二胎后可取。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建议”出自江苏省《新华日报》刊登的专家文章,大意为:鉴于当前人口红利消失,鼓励群众生娃,应设立生育基金制度。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文章“建议”具体如下:
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
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
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事实上,引发热议的上述“二胎基金”文章,最早是8月13日发表在微信公众号“长江产经智库”上,作者是张晔和刘志彪。目前的情况是各大媒体转载,还没有一锤定音。
文章的两位作者是什么来头呢?相关人士在查询了中国知网后,发现该文作者之一张晔在此前没有发表过一篇与人口理论相关的论文,而刘志彪的研究领域一直是产业经济学,在人口理论方面也没有任何研究成果。
话说回来,国家鼓励二胎也不是首要次,效果怎么样呢?
早在2015年,国家就明确放开二胎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在二胎政策放开的刺激下,2016年,中国新生儿数量曾创下一个本世纪高点:1786万。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中国新生儿数量未见明显提升
但到了2017年,数据迅速回落了63万。
2016年,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称,一半以上家庭不想生育二孩,其中,北京和东部省份不想生育二孩比例较高。
这么一看,国家希望大家多生孩子、鼓励生二胎是有理可循的,但是以《新华日报》文章里建议的这种“鼓励”方式,这次的社会舆论似乎并不认同。
有多少中产家庭最终会败在二胎上?
我作为一名90后,也到了适婚年龄。
身边的确陆续有朋友生了二胎,有人因为生二胎,换了个200平米的房子;还有人的孩子为了上了个挺一般的幼儿园,每学期学费要10万。
二胎似乎成了“有钱”的代名词。
那到底养一个二胎,对中产家庭意味着什么?
生了二胎的中产家庭,都有一本头疼的经济账。
对于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年轻父母们来说,拒绝生二孩,很多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国家卫计委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中国家庭平均收入的近50%。
此外,近年来大中城市房价攀升,许多收入中上、房贷压力大、教育期望值又高的中产家庭不得不考虑推迟生育。
要在城市里养好一个孩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可以看到:钢琴课450元一节、英语2000元一期......培训班账单被家长称为“碎钞机”,许多家长半年工资,都养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这仅仅只是一个暑期班。要是你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很高,两个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远期成本足以让你“破产”。
花费高昂还不是最苦的,中国儿童的生存环境也让人担忧,此前的毒疫苗、幼儿园虐童事件历历在目,家长还能省心吗?
生了老二,谁来带?
在一二线城市,对于靠个人奋斗买房结婚的中产家庭而言,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是家庭财务稳健的最有力保障。
然而,生了二胎后,因为孩子嗷嗷待哺、无法负担保姆开销等因素,许多职业女性不得不回归家庭。那几年恰好又是事业上升期,这基本等于让女性牺牲了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一线城市的全职育儿嫂月平均收入已在8000上下,加上“年终奖”,雇佣一个阿姨的年度支出已逾10万元。
如果选择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爸爸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需要考虑如何靠一己之力养活四口人。
本来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父亲已经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位,这种情况下形势会更严峻。
现在常见的模式是:退休的老人带孩子,年轻人赚钱养家。但这种模式也遇到很多现实问题。
一线城市的结婚育儿时间本来就相对晚,等到二孩降生,双方老人的年纪大了,可能没有面对婴儿的精力和体力。
在二胎这件事上,引用公众号“大家”的话就是:
“鼓励生育、鼓励二胎不是国家哪一两个部门可以单独承担的,这是一个大到教育、税收、社会保障、财政补贴、产假、住房、医疗、妇女就业和男女平权,小到奶粉和疫苗,一个极其浩大,卷入无数实权部委的社会工程。”
哪些国家鼓励生育的政策值得借鉴?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鼓励生育的。
同为北美国家,美国和加拿大都具有健全的福利体系,这也让他们成为热门移民国家。
加拿大有一项牛奶金制度,全称Canada Child Tax Benefit(CCTB),是政府对于18岁以下孩子的免税福利。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免税补助意味着,即便孩子超过18岁、不再需要牛奶金了,政府也不会再向家庭征收任何费用。
加拿大政府在其制作的宣传视频中以年收入3万加币为例(约合15.7万人民币)(以下的示例都是独生子女):
如果孩子小于6岁,每年可拿6400加币的补助(¥33,500)。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果孩子在6-17岁之间,每年可拿5400加币的补助(¥28,300)。
如果是双职工家庭,年净收入达到6万5加币(约合人民币34万),6岁以下孩子的补助是3,950加币(¥21,000)。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牛奶金主要针对中低收入家庭,2001-2002年加拿大政府向320万家庭(包含580万儿童)提供了52亿加币的基本牛奶金,占整个加拿大有孩子家庭的82%。
一个家庭中的职工越少,补助越多。
孩子的年纪越小,补助越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因为这项政策的加持,加拿大在2013至2017年的四年里,让超过30万儿童免于贫穷。
如果说加拿大在经济上给予了持久的支持,那么德国则在协调家庭与工作上付出努力,并且成功提升了德国女性的生育意愿。
二战后的德国,一方面需要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社会日益开放,许多女性纷纷进入职场,完成由家庭主妇到职业女性的转变。
然而这样的情况给生育率以及生育年龄带来了问题——维持人口规模需要每位母亲平均生育2个孩子,而德国的平均数量仅在1.5个孩子。
直到2017年,德国终于迎来出生率回升。
德国寰球报在今年7月报道,目前80%的德国女性有生育意愿,其中大学毕业女性的生育意愿从4年前的72%上涨到了今年的75%。
数据得以回升,是因为德国在政策上很好地协调了家庭与工作。
德国社会根据职业的不同提供了多种工作模式:
工作时间不固定、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时间上达标即可;
可以选择周末办公,或是在家办公;
公司允许只工作半天,让双职工家庭得以两头兼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德国政府同时加大了生育方面的资金投入。
截至2017年3月,德国有超过5万家日托幼儿园等设施,有超过76万的孩子正在使用这些设施。
德国政府还预计,到2020年将向德国父母们提供22万个幼儿园托管位置。
除了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德国更有完善的育儿费(Kindergeld)为父母排忧解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孩子出生的14个月内,父母双方每月将会获得300-1800欧的家长费。
从第15个月开始到孩子3岁,如果孩子没有被送到公立设施托管,父母每月将会获得100-150欧的费用用于照顾宝宝。
政府不仅给家长费,生育补贴也没落下。
如果是首要个/二孩子,家长每月会收到184欧元的育儿补贴。
如果是第三个孩子,家长每月会收到190欧元。
到了第四个孩子,补贴则会上涨到215欧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即便孩子超过18岁,并且还在接受教育,父母每年可以申请924欧元的教育补贴。
如果上的是私立学校,那么补助30%的学费总额。根据学费的不同进行具体计算,每个孩子每年的申请上限高达5,000欧元。
熬到这里就算出头了,因为德国大学是不收费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说到底,鼓励生育、鼓励二胎并不是家里多双筷子那么简单。从医疗、税收、财政补贴,再到教育、家庭分工、产假、住房,每个细节都需要极为审慎的考量。
公众号【海外掘金】(ID:gold1849)。
◎作者 | 外滩君
◎来源 | 外滩TheBund(the-Bund) 已获授权,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