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菲利普岛的第二个项目是观看鹈鹕争食。在菲利普岛的一处海滩,每天中午都会有一群鹈鹕飞来,等着人们喂食。这里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鹈鹕争食成了一个固定的景观。所以游人来到菲利普岛,一般都要来看看鹈鹕争食。
鹈鹕(Pelecanus),俗称“塘鹅”,是澳洲较大的水鸟。成年鹈鹕体长约1.7米左右,体重可达13千克,翅展可达3米,它的翅膀强壮有力,能够把自己庞大的身躯轻易送上天空。它嘴形宽大直长,长30多厘米,上嘴尖端朝下弯曲,呈钩状;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间有一巨大而能扩缩的皮肤喉囊;皮囊是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巨大的嘴巴和喉囊使鹈鹕显得头重脚轻。当鹈鹕在地上走路的时候总是摇摇摆摆步履蹒跚。这是因为鹈鹕的大嘴十分碍事。尤其是当它捕到猎物的时候,大嘴和喉囊里装满了海水,使它浮出水面的时候很困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菲利普岛大桥附近的海湾旁,有一个专门的喂食鹈鹕场所,每天上午11点左右,工作人员在这里表演喂食鹈鹕,成百只鹈鹕和海鸥飞到这里争食人类给它们提供的美味海鲜。这个表演集教育与娱乐于一体,让游客观摩喂食鹈鹕的生动场面,了解鹈鹕的面貌和生活习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那天,我们赶到那里时,喂食表演还未开场。等了几分钟,一位女饲养员抱着一个蓝色塑料大桶走了过来。一大群鹈鹕马上围了上去,鹈鹕们知道那桶里装的全是它们较爱吃的鱼。每当鱼肉从饲养员手中抛出,鹈鹕像参加奥林匹克运动赛的运动员一样专注,全都蜂拥而上,将自己的囊袋撑开到较大,脖子伸到最长,奋力一争。
有时候,饲养员会做抛鱼的假动作,让它们张开嘴巴,看谁还没吃到的就专门喂它一口。围观的游客,无不拍手称好。到澳洲以来,喜爱动物的情愫总是缠绕着我,每当有动物观看的机会,我都不会放弃。我觉得,动物是人类的邻居和朋友,人类和野生动物应该和睦共处亲密无间。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鹈鹕的生活范围很广,遍布南北地球。中国自古就有鹈鹕的生存轨迹。古人很早就发现鹈鹕不但很能飞翔,而且是捕鱼能手。《庄子·外物》:“鱼不畏网,而畏鹈鹕。”《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夏五月,有鹈鹕鸟集灵芝池。”《本草纲目·禽一·鹈鹕》(明李时珍):“鹈鹕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鹗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馀,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羣飞,沉水食鱼,亦能竭小水取鱼。”
中国古代诗词不乏对鹈鹕的一些描述。如:《诗经》中有:“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元稹的《独游》:“鹈鹕满春野,无限好同声。”净端的《渔家傲》:“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辛弃疾的《哨遍》:“有纲罟如云,鹈鹕成阵,过而留泣计应非。”杨彝的《过睦州青溪渡》:“川谷留云气,鹈鹕傍钓矶。”张先的《千秋岁》:“数声鹈鹕,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等等,不一一列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鹈鹕在全寰球有8个品种,它们分别是白鹈鹕、褐鹈鹕、卷羽鹈鹕、斑嘴鹈鹕、澳洲鹈鹕、秘鲁鹈鹕、美洲鹈鹕和粉红背鹈鹕。由于鹈鹕在寰球上的数量越来越少,况且这种鸟类长相奇异,很有灵性,深受寰球各国人民的喜爱。
很多国家邮政部门曾经发行过以鹈鹕为题材的邮票。有的运动队以鹈鹕命名,如美国的新奥尔良篮球队原为黄蜂队,后更名为“鹈鹕”,这是一支属于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为基地的职业男子篮球队,是美西部联盟一支劲旅,为NBA现有30支球队之一。
美国作家约翰·格里森姆推出的一部力作叫《鹈鹕案卷》(The Pelican Brief),曾经成为美国1992年十大畅销书之一。小说暴露了美国法律界的内幕,涉及到上层政治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2006年,我在美国时曾翻阅过此书。
法国在2011年曾发行过一部电影《男孩与鹈鹕》。影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在一个小岛上,男孩亚尼斯失去了母亲,又与父亲关系疏远。一日之内,他救下了一只受伤的鹈鹕,并为它取名“尼可斯特拉托斯”。他和这只体型巨大的白色鸟儿在一起,成了小镇上的明星。影片围绕亚尼斯和鹈鹕的感情,讲述了它保护鹈鹕的经过。
中国盛名影星刘晓庆也有一段鹈鹕情缘。2015年8月,大型电视片“澳洲深呼吸”在澳洲拍摄时,盛名影星刘晓庆身穿棉袄喂鹈鹕,她大胆将手放到鹈鹕的喙中喂食,称它们的嘴很大。当她抱起鹈鹕作亲吻状,该鸟不理情,拼力挣脱,刘晓庆被吓得花容失色。看来,明星名气再大,鹈鹕也不领情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经过观看鹈鹕喂食,我对鹈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古以来,鹈鹕就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鹈鹕是人类的朋友,也是我在澳洲经常见到的比较亲近人类的一种大型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