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城市最糟的时代:悉尼双城记

来自:梦游天姥 0 0 2018-03-06

悉尼,2018。

人口:近560万人住在12368平方公里的658个区中。

尽管在国际“宜居性”排名上总是排在前列,但是在美丽如明信片的景观之下,只有住在悉尼的人才知道这既是很好的城市,又是最坏的城市。

在道路交通和公交系统方面是最坏的城市。在可负担性以及可比的生活费用方面是最坏的城市。

让我们来看看这城市里的两个家庭。一家住西区,一家住东区。两家都有双亲,一人在医疗行业工作,另一人在教育行业工作。两对伴侣都已婚,40多岁的他们在20多岁时相识;一对相识于慕尼黑啤酒节,另一对相识于新南威尔士大学。

Haywood一家住在Erskine Park一座有5个卧室的房子里,他们有四个孩子,两辆丰田车以及一条叫做Tygah的狗。他们住在此路不通的静街上,那里有一辆房车,一只水泥考拉,是孩子们而非交通规则主宰着那条街。

夏天他们的运动项目是打板球,随后一头扎进后院泳池。冬天他们打橄榄球,这一片所有的孩子都参加。街道到头有一个公园,喜鹊在桉树林中吟唱。有足够的空间,但是土地干热。Haywood一家很久以前就铲掉了草坪,种上了多肉植物。这个夏天,他们附近的Penrtih气温高达47.3度,是当时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在这里空调是必备品,一辆能开车去火车站,从而可以坐车去城里的车也是必需品。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足够的空间,这是一个宽敞的家。但是前年圣诞节Haywood一家几乎举家迁往南澳,这样他们就能在财务上帮到孩子们。但是收关一分钟他们改了主意。他们认为无法离开悉尼的亲友们。这家的父亲Cameron也把原来需要长途跋涉去城里的工作(火车加开车来回需要3个小时)换到了离家较近的在Penrith的 Nepean医院的新工作。

在抚养四个孩子并给他们的橄榄球队和板球队担任教练的同时,这位前监狱警卫晚上攻读两个学位以及一个公共管理的硕士学位。

现在的生活好些了。他们能花更多时间在一起, Cameron多挣的钱可以让他们去海外度假。他的在一个天主教小学工作的妻子Kristy喜欢留在悉尼但是她丈夫不太确定。

“从很多方面来说,我仍然希望我们已经离开了。”他曾经计划保留悉尼的房子但是出租出去。

“对于我们来说周末就是运动。”Kristy说,然后意识到自己并不运动就笑了起来。她很高兴家人能留在悉尼,被一个朋友圈围绕着。在这里住了16年以后,和朋友成了家人一样。你无法给一个社区定价,她说,而孩子们喜爱他们居住的地方。

“心中的快乐就是爱。”就如同她厨房里的那个标牌说的那样。

60公里之外在Randwick住着Ruy一家。Randwick的夏天气温较高记录是1926年创下的42度,比西区记录低5度。Ruy一家住在租来的两房老式公寓里,三个孩子得挤在一间卧室里。

他们还得和另外两个租客以及一只名叫Henry的猫分享他们绿树成荫的后院。院子里有树屋、蹦床、自制卡丁车、蚯蚓培育箱和堆肥箱。他们在悉尼这个人口最稠密之一的区租房已经8年了。

父母Dave和Claire从他们各自生长的悉尼西北区搬到了东区。这是一个离他们大学时代的朋友以及教会社区近的有意识的选择。然后他们都在这个地区找到了工作:Dave在附近一个女校教书,他可以每天走路上班:而Claire是一个理疗师,也是每天走路去附近的医院上班。12岁的女儿Adelle是全家只此使用公交的人,她每天坐车去南区的一所精英学校上学。

室内空间很挤,但是这也带来了一种亲密的家庭感。对于他们来说三个孩子睡在床下是书桌的高低床上至少目前来说也还可以。



"如果我们有一个五卧室的房子,我会想孩子们在哪儿呢?他们在干啥?”Claire说。

公寓生活对他们来说也还行,因为他们可以利用附近的公园和户外空间。后门附近堆着冲浪板、夹脚拖鞋和滑板车,便于他们经常去海边。紧挨着冰箱的是一辆购物小车,而一块白板则写着全家平时的活动。

海风让天气凉爽,在这里空调不是必需品。额外的海边降雨也让东区比西区更绿。

夫妇俩分享一辆马自达车,但是很少用车,因为他们走路上班,坐公车上学。他们没有车库,经常需要把车停在一个街区之外。往往走还比开车方便些。

“我们每个月给车加满油一次。”Dave说。他几年前放弃了需要在M7上单程开一个多小时车的在Menai的一份教职,换了在附近区的钱少点的工作。他感到节省的不仅是汽油钱。

“当时当我穿过Anzac Parade回家时候,明显感到气温降了许多。”他说。“但是我下班回家太晚了,往往不能去海边游泳了。”

夫妇两人都有好几个大学学位,并拥有博士学位。这是两个挣高薪的职业,但是还是买不起房,甚至买不起当地的一套普通公寓。“就是买不起。”Claire说。

Ruy一家没有买私保,但是家附近有悉尼一些很好的公立教学医院。Haywoods一家则每两周付160澳元购买私保,他们感到无法承担不买私保带来的风险。

而对于不管东区还是西区的悉尼中产阶级来说都得面对同样的事实:他们可能住在不同的区,但是还是同一个城市,同样的压力,同样的问题。不仅是下一代,而是很多挣着不错薪水的这一代已经买不起房了。很好的城市?最糟的时代。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