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能与马太效应
事物高低的落差可产生势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间可以相互转换,水电站即是一例:因山地高低的落差,赋予了流动的河流于势能,势能推动了发电机螺旋桨的旋转也就转化成了动能,动能再转换成电能,电输送到工厂、农场、商场和千家万户并转换成光能、热能、风能、动能……
任何事物间只要有高低差距就有势能,势能的传递能带来积极的影响:认知高的人与认知低的人沟通交流就是势能的传递,其结果会让低认知人群的认知升级、思维跨越;技术、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地区向生产力落后的地区投资、输出技术/管理/资本等,也是势能的传递,其结果会促进贫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所谓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也是一种势能的传递——发达先进的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域外溢资本、技术、人口,并带来区域的均衡发展。
马太效应出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章节: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来。它指强者愈强、好的会更好,与此同时,弱者愈弱、差的会变得更差,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为什么呢?
因为事物的下一步发展会受到上一步的影响:富人因为有钱就可做更多的投资,所以能赚更多的钱;成功的人积累了经验和自信,下一步决策就更明智也大概率会更成功;某一领域的专家因为有该领域的广博知识,就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
是的,这是一个正向反馈、螺旋爬升的良好的状态。反之也成立,就是差的更差。
于是,我们看到了:富人越来越富、穷人会越来越穷,并代际遗传给子孙;体育/娱乐/影视明星会越来越出名,并近乎霸占媒体资源的全部;还有当下快速城市化的中国,一二线中心城市与广大的农村/边远地区、四五六线的小城/县镇的差距越拉越大……
咦,好像哪里有问题?
马太效应是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也就是高的更高、矮的更矮,可势能传递却说高的会向矮的传递、流动,并会让差的提升变好,这不是太矛盾了么?!
我只能说世间万物实在太复杂,既冲突对立又和谐统一:我们都知道规模效应——随着规模的扩大,收益会指数级提升,但也别忘了另一个现实,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每新增一单位的投入,会带来更少的产出,随着投入的加大,产出会越来越少、以致负产出。
为什么呢?
因为事物的规模有一个理想临界点,之前是规模收益效应、正反馈下的马太效应,而之后就会因边际收益递减不划算,并出现了势能的传递。规模的临界点主要取决于科技发展的水平,而当下却是一个科技大停滞的平庸时代——基础理论的创新毫无成就,有的只是科技应用上的突破。
是的,现在科技已达到了一个阶段的极限,而对某些城市来说,其发展也到达了一个阶段的尽头。
技术的顶与城市的尽头
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范式革命,它出自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中,常指科学家共同接受的一整套假说、理论、方法、信念和技术的总和。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一场范式转换,如电力革命取代了蒸汽机时代、信息互联网革命又进化了电力时代。人类登上月球已近60年,为什么还没走出太阳系?因为化学燃料的火箭发动机已不可能把人类送的更远,或者成本已十分高昂,所以要想突破太阳系、银河系,除非来场范式革命(量子物理或许是下一次范式革命的突破)。
科技越来越高深、尖端,领域研究的分工也就越来越细,社会的合作/关系同样越来越复杂,知识分工已接近当下人类生理的极限(所以下一次突破应该是基因重组、人工智能,也就是让人变成神,抬高生理的极限),科技的范式突破越来越难,所以也就只能做些应用层面的革新。
简单的说,就是当下科技已经发展到了阶段的顶,产业升级已遭遇天花板,机器的自动化再也不能迭代提升或很难很难了。
受限于科技进步的城市也一样,其发展终究是有上限的,目前地球上最发达的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首尔、香港、新加坡等,其完美程度已达到了现有科技条件下的极限值,已不能再好了,若再向前突破一步,将引发人口、环境、交通、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灾难,它们现有的规模就是理想规模的临界点,再突破将边际效用递减。
你去寰球任何一个超当先城市穿梭,几乎发现不了任何区别:快捷便利的地铁轻轨、遍布城市的绿化公园、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闪目耀眼的玻璃幕墙、Shopping Mall及挑高大堂和中央空调……
为什么北京、上海强一线城市已经追赶甚至超越了寰球当先的城市?并非因为我们起步多快,而是强者停滞不前了,它们已无法再升级、已无法突破现有科技实现更高的业态了。
这就是城市的尽头,迭代彻底完成、发展顶格满级。于是,城市固化、阶层固化、利益固化、人群固化,一个人一出生就能知道其一生的轨迹,年轻人毫无希望和机会,屌丝逆袭几无可能。香港就是城市发展到尽头的典型代表,京沪的趋势也已十分明显——普通人买房置业、安居落户已经被堵死。
这会是中国年轻人面对的全部吗?NO!具有14亿人口基数的国家具有天赐的大国红利,一线城市升级满格了,还有不少强二线城市等待迭代升级,它们的规模还未达临界值,还存在规模正收益和马太效应,这里蕴藏着大量机会。
大国红利下的强省会城运
中国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也就有了等级城市发展势能传递的可能,这是大国特有的红利,而现有的发达国家具备的极少(美国倒算一个)。
也因此,伦敦代表了英国再无第二个有名城市、巴黎代表了法国再无第二个有名城市、东京代表了日本再无第二个有名城市、首尔代表了韩国再无第二个有名城市……
香港本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城邦经济体,已无经济腹地可供势能传递,而今大陆提出大湾区建设,并鼓励港澳积极融入,这或许是香港青年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地区间/城市间的不平衡?就是通过城市势能的传递,于是提出了城市群/都市圈概念、京津冀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如何解决发展的不充分呢?就是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啊。
所以,掌握大量资源的强势政府的积极推动必将给强省会城市带来重大机会,而这又符合势能传递和马太效应的原理:强一线城市已发展到有名,可把势能(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传递给二线城市,由此增强经济后劲并带动均衡发展,二线城市规模增加会带来指数级的正收益,并产生越来越强的马太效应。
在现实操作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趋势:京沪强一线城市通过控制城市规模、转移低端产业、疏散中低端人口的方式强迫资源流动,促进均衡发展,而广大的二线城市也在快马加鞭的修建地铁轻轨、高架路桥、新区新城来拉大城市的框架,越来也多的城市纷纷出台吸引年轻人的人才引进政策,一线城市的推力和二线城市的拉力正合力创造新的财富机会。
是的,强省会城市的城运正在到来!
而所谓强省是指人口超级大省,有源源不断的人群可供省城吸附,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与省城经济共振,一省的资源会日益向省城聚集,这里有户籍、社保、教育的因素(省内的户籍迁移和社保福利享用会更方便),也有省域的情感认同因素(大多数人都认同自己是哪个省的人)。
又因中国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省会城市应会强于同省的计划单列市或经济中心城市,所以南京的城运会强于苏州、济南的城运会强于青岛、福州的城运会强于厦门、沈阳的城运会强于大连……
当强一线城市已发展到有名满格,趁着强省会城市腾飞崛起的档口,请复制强一线城市走过的路,看多做多强省会城市。
未来十年,准备好迎接一个波澜壮阔的强省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