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
我的亲身经历,大学同学圈里,平时大家一起上下课、煲剧、吃饭玩闹,个个都人模狗样的,看上去基本没什么区别。
可是一到放假就立竿见影。
这个西藏云南,这个日本,这个美国,那个欧洲一月游,而有的只能待在家里做各种家务,有的却还在为明年的学费在打工赚钱的。
就那么一个瞬间,阶级差距一下子就拉出来了。
那个时候才会真实地体现出来人与人并非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就是这样类似的瞬间,有没有?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2、
记得在我还在小学的时候(1995年),大概四五年级吧,班级转来了一位新的同学。
我们放学正好顺路,聊天也很投机,所以很快就熟悉了,准备一起回家。
那时候校门口流行一种好吃的辣豆皮,就像现在四川的那种串串样式口味。
非常软非常薄,再刷上老板独特的酱料和辣椒,简直就是味蕾天堂。
放学我都很期待在摊位排队买豆皮,每串一毛,每天我都会把妈妈给我的1元“天价”生活费都省下来买十串这个。
那天我带着新同学一起来品尝这个,我大方的给了他两串尝一下味道。
果不其然,他一下子就被这个味道种草了,随后向店家说了一句我当时都愣住了的话:老板,真好吃,给我来100串。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3、
阶级这种东西有时候就让人有这么无奈,让很多与你在一起的人渐渐走散,让很多人在狭小拥挤的空间里碌碌无为。
唯有岁月如歌,相逢转角,一起抬头,春阳依旧。
励志女神,川普上位的得力闺女伊万卡的自传中有些片段我记得很清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要怕白手起家。 比如我小时候跟弟弟去卖柠檬冰,家里所在的康州避暑别墅所处的地段太偏僻了,没有顾客光临。 怎么办? ”
“我们急中生智,把柠檬冰水卖给家里的保镖,园丁和女佣。他们都很配合,使劲从零钱袋子里掏啊掏啊。”
“所以,创业从小做起,有困难你别怕。”
她对金钱的认识,是从少女时代开始,那是她首要次意识到必须自己挣钱,因为伊万卡被妈妈强迫坐飞机经济舱从法国南部飞回家。
还有让伊万卡少女心破碎的时候,是在贵族寄宿学校,Choate Rosemary Hall, 她不得不住进用别的富豪的名字命名的大楼。
“我们必须从全新的角度看待现实寰球,包括忍受用别人名字命名的宿舍楼。”
在她书的最开始的页面中就着重强调:我现在的成就完全靠我自己,没有靠着家族的任何一点关系。”确实不是拼爹。”
好了,我认清了我和女神之间的差距。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4、
单位一个同事,作为早年就来京城北漂的一族,勤勤恳恳十多年了,天天加班加点,工作上很是拼命。
三十好几了,去年终于在北京买上了一套房,也有一辆二十万的车子,已经家长们口中比较成功的那一波人了。
他为了能让下一代又更加的一个起点,花了钱又托了好多关系终于让自己的闺女进了一所东城区很好的私立幼儿园。
但是这对同事来说确是一个折磨,甚至很多时候他都不愿意开车去接自己的孩子。
用他的话来说:不说开个二十多万的车去有点丢脸,而是那都是豪车,要是不小心蹭到了,可就麻烦了。
去年孩子幼儿园六一儿童节,他请了半天假去参加活动,在教师后排的心愿墙上他拍了几张相片。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墙上和其他幼儿园无异,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照片和小纸条,那是几岁小朋友们的61心愿。
贴纸上面的纸大多是拼音,写的也是歪歪扭扭,内容大概如下:
“好想妈妈再带我去一次xiaweiyi啊...”
“还想去上次的日本迪斯尼看baixue公主.''
"爷爷奶奶带我去法国吃的大餐好好吃。''
......
班上大概十几个小朋友,写的内容却基本都是一致,说到出国、独假、大餐都是那么的自然。
这些在我们小时候听着都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就像去隔壁老王家借个酱油那么简单。
其实,我之前也有个领导的小孩也在帝都那个幼儿园上学,有次听到他说起学校要组织孩子们去美国西部名校游学半个月,还至少要一个家长陪同。
其他同事纷纷表示,当这些家长们不用上班赚钱的啊。
但其实是,那些孩子的家长们,不用坐在办公室也能赚很多钱。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的同事北漂奋斗那么多年,拼尽自己的权力想让自己的下一代真正的和“官二代”、“富二代”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为人生奋斗阶段告一段落。
然后才发现可怕的事实:
这不过只是更清楚的看到巨大阶层差距的一个开始。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5、
其实,我感受的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距,也不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距,我感受的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差距。
就举亚洲两个国家的例子,越南和日本,我旅行认识了两个朋友分别来自这两个国家,却给我带了天差地别的印象。
越南的这个菇凉是我在清迈旅游时认识的,她整个人处于一个非常焦躁的旅行状态中,一直在狂吐槽这个大家很喜爱的旅行城市。
她说她不懂,她打工存了几个月的一笔钱,来到这里却10美元一晚的青年旅社都住不起。
任何美食也不敢去吃,要买门票的娱乐活动也没法参加。
她用她所有的积蓄在泰国玩了一周,我记得她讲,她再也不会去旅游了。
日本小哥是在北京认识的,他在日本是打零工的,每半年他就会出去旅行一次。
吃他想吃的,玩他想玩的,因为一切对他而言都太划算了。
他半年在日本工作存的钱足够他去任何一个地方,过的不错的旅行日子。
他说他2014东南亚,2015欧洲,2016美国。
两人付出是一样的,过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日子。不需要家庭,不需要境遇,生在对的国家已然是有天差地别了。
对于平民而言,生对国家,差距可能大于有个好爹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