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澳洲华裔Cecily Huang分享了她和中国父母之间的那些事儿,“代沟很大,不敢回家,现在这一代更幸福。”
10年前,老一辈辛苦挣钱,
拿出一生积蓄,供儿女国外留学。
10年后,
年轻一辈受西方生活和思维的双重变迁,
让父母心中期许的回哺报答大打折扣。
Cecily Huang,
澳洲广播公司北京分布的制片人,
也是这“代沟大流”中的一员。
最近,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和父母之间的代沟,
比澳洲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要大得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Cecily的父母大半辈子都在攒钱,为了生活,根本无从选择。
年轻的时候,他们被送到乡下农场工作,后来又被分配到一家电缆工厂和一家纺织厂,一直做到退休。
而Cecily的这一代,则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和经历过大时代变迁的父母不同,Cecily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出生。
伴随着她长大的,是麦当劳、可口可乐和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澳洲留学之后,Cecily在澳洲媒体界工作了7年多的时间,和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也做出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
正是这,导致了Cecily和父母之间永无止境的争吵。
如果Cecily考到95分,父亲会问她为什么没有考到97,如果得到97分,父亲会问我为什么不能得到100分。
这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方式——没有很好,只有更好。
严格的家庭教育确实让Cecily更坚强和自律,但同样地,这没有帮她建立到自信和安全感。
Cecily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她很敬佩那些西方同学可以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荒谬的还是伟大的,至少他们有勇气去质疑权威。
西方教育者对中国学生的一个普遍观察结果就是,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技巧。
在满30岁的那个新年早晨,父亲给Cecily发了一封邮件,上面的链接写着:“为什么女人应该在30岁之前结婚。”
为了回应父亲的话,Cecily将一本名为《不要在30岁之前结婚》的书发给了父亲。这本书的作者是前旧金山市长Joy Chen。
那一年春节,Cecily没有回家,去了纽约。
其实自从那年之后,Cecily总是想办法不回家过年,因为她无法忍受亲戚朋友干涉自己的“终生大事”。
因为亲戚们总是拿着她的外表或个性开玩笑,作为仍然单身的原因,或者礼貌地提醒她,如果再等待,找到一个好丈夫的机会就会更少了…
另外一个原因,Cecily不想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
父母亲是在一次相亲中认识的。
在遇到父亲之前,妈妈从来没有过约会。在历经了35年的婚姻之后,两人依然幸福地互相陪伴着。
可是对Cecily来说,她已经尝试过和不少男生发展,但始终在寻找那个Mr.Right。
按照孝道的观念,子女要对父母的幸福负责,就必须听从他们的生活建议,为他们生下孙辈。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35岁那年,Cecily到上海旅行,当出租车司机听说她这个年纪还没有结婚时,对她报以了“同情”的眼神。
在中国,任何26岁以上还未结婚的女性都会被视为“剩女”,然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下去寻找另一半。
今年早些时候,Cecily和澳洲男友订婚了,这是她在悉尼修读硕士学位时认识的男生。
尽管父亲希望女儿嫁给一个中国人,但还是尊重了Cecily的选择。
本以为事情按照计划进行着,没想到,就在求婚后两周,Cecily的男友突然变心,要和她分手。
Cecily的心被伤透了,她打了一个电话给父亲,告诉了这件事。
结果,父亲在没有告知Cecily的情况下,以最快的交通方式,来到她家门前。
Cecily做好了被父亲责骂的准备,因为要结婚的消息早就在家族中传开,父亲需要为她善后的,何止尴尬。
Cecily说,她不明白为什么未婚夫会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她感觉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父亲说,以前时代动荡,没人觉得有希望,但是现在,大家的日子还在继续。
这是父亲安慰她的方式。
那一次,Cecily在父亲的肩膀上哭了好几个小时,也是他们首要次没有去争吵平时的那些生活观。
直到上大学后,Cecily的父亲才表达了对女儿的爱。
以前,他以为女儿心里知道,也以为那是最温柔的表达方式。不过年纪大了之后,父亲更经常去表达爱了。
在回国之前,父亲对Cecily说,虽然他反对,但是如果和男友复合能让女儿感到快乐,那他也会支持她的选择。
“也许他可能永远不会同意我的决定,但是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只此的女儿的爱。”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Cecily心里明白,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斗争,是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
尽管 “矛盾重重”,
但是Cecily和父母都在
以自己的方式“笨拙地”爱着对方。
尽管越来越多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Cecily依然庆幸可以
生活在这个自主命运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