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企领域,近二十年来,亚裔都是大型律师事务所中较大的少数族裔群体,占据所有律师的7%。但是同时,亚裔也是流失率较高以及成为合伙人比例较低的一个群体。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在法律行业,在整个就业的大环境中都是这样。明明在外国人眼中,“亚裔勤奋用功”,为什么却不受重用呢?因为“勤奋用功”根本就是一个贬义词,“勤奋用功”的延伸就是“只爱学习不爱社交”,又等同于“只能执行任务,不能成为管理层”。
而近几年,印度人貌似已经被外国人撕下“勤奋用功”的标贴,从硅谷食堂里的咖喱味一阵重过一阵就可以窥见一斑。“外国人进口的CEO,印度人占30%”的数据似乎更能佐证。
当印度留学生操着一口咖喱味的英语在课上不断blabla的时候,我内心有点想笑,这说的是哪国话哦!可就是被我们嘲笑英语口音的印度人取得了教授的欢心。而我们中国留学生却成为教授批判的对象。
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Adele Barker教授表示,亚利桑那大学的国际学生人数中超过一半是中国学生。但是,这些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都不过关。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做学术太功利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谈到,很多中国学生从小养成了很强的竞争意识,普林斯顿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学校,对最终被普林斯顿录取的中国学生来说,与其说已经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说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
有些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后,心态急,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而把实验看作“计件劳动”,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意,就垂头丧气。有些学生进来后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考上来,但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很迷茫。还有,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问题,觉得不受欢迎,孤单。
这种现象在理工科的留学生里比较多,很多同学很少出去参加其他交流活动,生活的圈子和范围太窄,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实验室、住处和超市,这样就很少有了解别人的机会,也很少有给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很多这样的学生就造成了“实验室机器人”的印象。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亚利桑那大学的Levin教说在答卷中抱怨, “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
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Gomez反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们似乎很少在课外与教授们接触,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更好地进行沟通啊。”
还有的美国大学教授对很多中国学生的印象是没有礼貌。据北京《新京报》报道,一位美国教授称,有位刚刚入学的中国留学生申请加入她的研究团队,约见了几次面,次次迟到,而且从来不说“谢谢”,也从来不说“对不起”。她认为这和个人性格无关。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对教授来说中国学生最致命不足是不忠诚,爱跳槽。美国各位教授之间也在争学生,明争暗斗是难免的。有的中国学生来了之后不久就跳槽到其他科、学校,甚至同系的其他教授名下,即便签了保证协议的,也照跳不误。
让费力从国外把他们录取来的教授很为难,教授的科研计划也不得不打破或中断。导致教授在录取中国学生时很有顾虑,特别是一些二三流的大学教授,甚至想办法特意考察中国学生的忠诚度。
我们很多学生很容易满足于现状,如果问他们想不想做经理,十个人里面有八个人会告诉你不愿意,因为那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活,又累钱又少。
我们常常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了,勤勤恳恳埋头把手上的活干好,所以项目做得很好的永远是中国工程师。虽然技术很重要,但寰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的。
然而你想,想做上层领导是不是更应该热衷于了解新近的技术发展趋势,公司上层人事的动向,公司内部的调整变化。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很有见地的见解,让领导刮目相看呢?
以后做事情真的不要总是过于衡量划算不划算……
说白了,我们中国人不差,就是太正直,缺乏圆滑世故。拍马屁真的也是一门技术活。虽然目前的状态是如此,不过我们在生气自己不够圆滑世故的同时还应该把他们作为一面反省的镜子:学习他们的抱团精神。
是谁造成了如今的现状?
在美国,低年龄阶段的亚裔孩子比美国孩子优秀很多,但其实并不是说亚裔的孩子比较聪明,而是比美国孩子多学、早学。后来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美国全国统考的成绩,年级越高成绩越好,年级越低成绩越差;而国内跟正好相反,所以大概在高中阶段,美国的高中生就逐渐赶超中国学生。
从小中国人就被一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的教育思路洗脑。但现如今看来,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了起跑线就是在“偷跑”“抢跑”,应试教育也给我们的孩子贴上了“只会干活不会社交”的隐形标签。
盛名的教育专家杨东平(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一语道破了中美教育的本质区别:美国的课堂是低效课堂,非常传统,没有很多过于复杂的操作过程,就是阅读、讨论、座谈、交流、提问等常规教学,而且在中国老师看来进度相当慢,不像我们一样追求效率。这样的应试化教育,让我们的孩子苦读12年后,收关步入社会的时候最终还是只能去给外国人打工。
中国和美国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Exam pick or learning explore。知识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人类已知的,一类是人类未知的,中国教育培养的考生都是在已知寰球里徘徊。为什么将近展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一百多年来才出现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反思是,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学生去探索未知寰球的能力,而是在已知寰球里面徘徊。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不是公式化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眼界,以及源源不断的创砸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