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教育资源跟过去比是井喷之势,有更多的人进入了学校,捧起了书本,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期望着通过读书,成为人上人。但是不得不说,这些人里面有着千差万别。
怎么成为有本事的人呢?
有的孩子,父母是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他们常常告诉孩子,我们苦点无所谓,你好好念书,将来会有本事的。
有的孩子,父母是研究生学历,早早就让孩子看书看电影,学英语练舞蹈。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旦选择努力,那么他们拥有的视野和从小养成的习惯,会帮助他们看得很远很远。上大学只是起步而已,哥大、杜克大学才是他们的目标。
还有的父母,本身的学历可能不高,但看的长远。早早的在怀孕时期选择了赴美生子给孩子办理了美国身份。孩子有一张美国绿卡在手,不但能够有广阔的视野,享受当先的教育,还轻松给整个家庭节省了几百万的留学费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是否家境越好,越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到底什么因素才是称为人生赢家的关键?下层的人做事,中层的人做式,高层的人做局。中国式教育为何屡屡被诟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在外国读书的中国孩子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外国学校里的中国留学生根本不“抢手”。就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是
幼儿时期教育
中国式教育:把爱用在没有原则性的过度的夸奖
美国式教育:把爱用在合理范围内的夸张的鼓励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目前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养了“熊孩子”,还引以为豪
很多连智慧也算不上的小聪明,是中国孩子平时耳濡目染学到的。比如,走路碰到桌子椅子了,家长会拍被孩子撞到的桌子椅子说:坏桌子,坏椅子,奶奶帮你打他。再比如说,亲戚过年回家,孩子在亲戚未知的前提下把亲戚的手提电脑或者手机拿出来玩儿,很多家长不会郑重的严肃的批评孩子,反而会开玩笑的把这个事情说的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哎呀,孩子不懂事。甚至会加上一句:你看这么小就能在你的手机上打字了...
这类孩子,他们的情商的确被开发的早,但是培养掌舵者的人绝不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去启发孩子。因为在孩子心智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前提下,无论是孩子的整个的人生观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培养自信心很好的方式是:体验失败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美国的家长很有意思。
首先,他们不会选择送孩子去上那些提早开发智力的补习班。其次,会夸张的鼓励孩子。美国电影里经常会看到的桥段就是孩子画了一幅在成年人眼里看起来很抽象,很一般的画,但是美国的家长总会把自己对画的爱不释手夸张的表达到淋漓尽致。这些大人在表达时候所用的语言(单词),语气,语调,甚至他们夸张的眉毛,额头上的抬头纹都是那么饱满,这些细节给孩子的内心给予一种带有震撼力的肯定!
与此同时,美国家长同时会让孩子去体验的,是挫败感。他们会鼓励孩子去参加竞技类的比赛,尤其是团体类的竞技性比赛。众所周知,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失败是美国孩子从小就体会到的滋味。以上两类案例,给孩子早期灌输自己在做事情上的自信心,帮助拓展激情。自信心与激情可以让家长帮孩子开发出【驾驭】的能力。对,就是掌舵者驾驭事物的能力。你看,驾驭一词,又是中国人在教育上的陌生领域了。
很多中国小朋友智商与情商的高速度开发导致心灵上的开发不健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孩子抗压能力差。因为小的时候一路顺风顺水。然而,想要最终成为掌舵者,从小就必须明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概念。
很多中国家长依然坚信只要孩子数理化牛逼了,人生便可开挂。但是真正的强者,绝不仅限于拥有某一项优秀的工作技能,他们还需要有善于沟通的能力,善于表达的能力,强大的感染力以及凝聚力,以及对事情长久的忍耐力和自信离,除此以外,还要有果敢的判断力,以及面对未知毫无畏惧的魄力!
所以,我们的孩子,与美国的孩子比起来,在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奥林匹克数学题?见鬼去吧。
九年义务教育
中国式教育:学生被吩咐做事
美国式教育:学生被启发引导创造做事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即使目前国内的教育填鸭式教育在多数思想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衡水二中”这类院校的教育模式仍旧是多数中国家长所推崇的方式。那那些只为升学不问孩子成长的学校,办的是教育吗?不他们办的是考试,一家专门培养考试人才的学校。
我们多少人曾为考试焦头烂额?
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潜移默化的适应了不平等的关系。
罚站、进老师办公室老师坐着,学生站着、日记要交给老师们批阅,等等等等。
中国一直想学习美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只不过收关是然并卵。百家争鸣的盛世中国不是没有过,现在的网络平台同样给了年轻人们发声的机会,然而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搞的就是考试培训,也不给学生们在上学期间一个百家争鸣的机会。因此,掌舵者这个概念,在中国上学是很难可以领悟到的。
大部分中国孩子会把中庸之道作为平时的为人处世准则,人云亦云,因为一旦稍微跟大多数人不同,便立马会遭到多数人的抨击跟诟病。
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被启发过,想去做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体验过、思考过,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掌舵者,成为一个首领式的人物?
首领式的人物都是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人。通常这类人会做的,并且做的好的事情就是演讲。从古至今,凡是首领级的人物,不但口才出众,且谈吐间气宇非凡。马丁路德金,乔布斯乔帮主,到马云爸爸。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在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里,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年级主任,所有人做的演讲没有一个人不是念稿子的。甚至念稿子还是磕磕绊绊的。而中国的教育者更善于,热衷于做的事情是挑学生的’毛病“:早恋,穿没穿校服,发型的问题,女生有没有打耳洞。老师的精力用在这些地方了,但却从未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所以,收关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辛辛苦苦的过了20几年,收关去为美国人打工。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说的以上这些并不是''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说,中国的填鸭式教育跟美国的教育仍然存在天壤之别。至少在这个美国文化里:成绩绝不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只此标准。学生的作业也常常是没有统一的标准。他们可以各种天马行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跟创造力。学生的特长会被学校得到认可,合理的去张扬个性是整个整个美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国家长一直所说的中国孩子数理化比同年龄的美国孩子优秀。很多情况下确实也是属实,只不过收关那些数理化不如中国孩子的美国孩子在10年后,20年后当了这些数理化优秀的中国孩子的掌舵者。
竞技体育教育
中国式教育:一节属于班主任老师的体育课。数理化胜过一切!
美国教育:学校再小,也要有自己的球队。参加了球队,才懂得什么叫:自我的涅槃,铸就团体的辉煌。
美国高中的规模还是很小的。尤其是公立学校。有些高中,全部男生女生加到一起也不到50人。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基督教高中里,他们依然坚持秋季踢足球,冬季打篮球,春季拼棒球的光荣传统。
很多亲身出去留学的孩子都深有体会:刚来美国时,抱着上体育课的态度参加了足球队和篮球队,但收关发现,这跟国内的体育课根本不一样。美国的体育文化之所以浓厚,不仅仅是因为他有非常强大的体育产业链,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意识到体育不仅仅可以让人强身健体,更可以让人更好的做人。
就好像,美国电影中会出现有数不清的体育电影经典桥段,这些片段并不是为了捕捉运动员在某一个瞬间的英姿飒爽,而是在讲述关于人性的,团队的,反败为胜前的对话,和煽动人心的台词。
美国大学里体育生很少有在毕业后可以进入到职业联盟的,因为门槛太高了。但是他们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工作。而且很多人工作几年后可以当上主管,甚至自己创业成功作CEO。这些人知道团队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知道掌舵者的概念是什么,他们更知道如何对待失败。
反看中国,学校不鼓励竞技体育,怕升学率降低;家长不鼓励竞技体育,怕受伤,怕耽误学习。学校有个篮球场,但是不让学生打球是常有的事情。好不容易可以打球了,时间又被班主任老师霸占了。学生们也不敢出声,不敢抗议。
这,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