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你不是在一边消极懒惰,一边要求孩子乐观好学?

来自:Mr海 0 0 2017-05-18

最近,看到知乎上的一个帖子,内容说的是: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复印件出现问题的时候,请在原件上找找原因。



内容配图中有四个人,两位母亲和两个孩子。


其中一位母亲手捧着书在看,旁边的小孩也手捧着书在看;另一位母亲拿着手机在玩,而旁边的小女孩也紧凑上去看着母亲手中的手机。


图片表达的意思很明显若想要一个爱阅读、爱学习的孩子,那么家长首先做好爱阅读、爱学习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有其母必有其子”,不仅体现在性格方面,也包括父母在行为方面对孩子的影响。


当你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自己做到了吗?


1



大部分的中国父母的普遍爱好,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利用自己家长的身份,总是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


每次说孩子的时候还特理直气壮,没有自知之明:

“整天就知道看电视,看那个隔壁家的小明每天回家就写作业,哪像你,赶紧写作业去。”


“为什么那个谁每次都是班里前三,你怎么就是倒三,没出息,还不去好好学习。”


“看那个谁谁都考上重点大学了,复读一年了还没过,干脆去打工得了。”


可是你向孩子提了这么多的要求,反观自己又做了什么呢?如果你回家就是刷微博玩手机、打麻将,凭什么教训孩子就得写作业不能玩。


如果你工作多年,不求上进,原地踏步,薪水垫底,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就得好好学习排名前三,考上重点大学。


父母自己都不愿意学习上进,如何要求孩子一步登天。在孩子面前,自己本身就没有说服力,如何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2



在中国父母眼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期待”,“改变命运”是孩子学习的只此动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成功”。


这样功利的教育理念,与其说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光明的未来,不如说是把孩子当成了替自己获得所谓“成功”的工具。


而在美国,父母绝不会把自己的希望或者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对待与孩子的关系上,他们更加向人生的导师,而不是一个严厉的长辈。


美国的父母则更关注孩子的梦想,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采用“扬长式教育”,而所有的对新知识的学习,在美国家长看来并不是为了更高的考试分数,而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持续性的成长。


3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得是什么样的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你得自己先做到。


想让孩子爱学习、爱阅读,你就先让自己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家里尽量设置个书柜,目及之处尽是书。


想要孩子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请你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想让孩子做个有爱心懂分享的人,言传不行你得身教,请你尊老爱幼、真心待人,便可耳濡目染。


来源:母婴与育儿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