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荆棘鸟》的铁杆粉丝。N年后, 没想到某一日之内居然在多伦多的图书馆里又找到一本麦卡洛的小说: 《呼唤》。 在此特别推荐给移民澳洲的朋友们!
读过《荆棘鸟》的人一定知道考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 澳大利亚当代盛名作家。 也许是《荆棘鸟》的名声太大了, 很多人可能都不熟悉麦卡洛的另一部巨著----《呼唤》("TheTouch")。
我们先看看网上的介绍吧: 考琳·麦卡洛(1937一2015):澳大利亚当代盛名作家. 1977年,她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积累,创作出版了呕心沥血之作《荆棘鸟》(TheThorn Birds)。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不但拍成电影广为流传而且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寰球各地出皈,成为当代寰球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创当时美国出版界版税收入之最. 除享誉寰球的《荆棘乌》外,她还创作了包括《罗马之主》和《呼唤》在内的十二部长篇小说和传记.
《呼唤》这本书在西方文坛被誉为“作者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
“这是一个发生在色彩瑰丽的时代和地方的充满色彩的故事。”
——《书评周刊》
“引人入胜,充满情趣,色彩瑰丽,比《荆棘鸟》更美的巨作。“
——《出版周刊》
苏格兰私生子亚历山大不堪忍受家族的欺凌,十五岁离家出走,几经周折到美国淘金:凭着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大发其财之后,远涉重洋来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在崇山峻岭深处找到世所罕见、品位极高的金矿。为开发这座金山,和当时流亡到澳洲的中国清朝官员孙楚共同创立了“天启公司”。孙楚曾与白人女子茹贝·康斯特万(后为旅店老板娘)有一段恋情,生下了儿子李。后来亚历山大和茹贝相爱, 他把李视为己出, 送李到英国去接受很好的教育。
为报复使他自幼备受折磨的德拉蒙德家族,同时也因为当时的澳洲"妓女遍地, 好女人没几个", 已是富甲一方的亚历山大回到苏格兰老家, 去娶十六岁的“堂妹”伊丽莎白·德拉蒙德为妻,希望她为自己生儿育女,延续香火。 可伊丽莎白和亚历山大婚后感情冷淡,生了两个女儿之后即因身体原因不再生育,夫妻关系名存实, 于是亚历山大希望与他相爱一生的情妇茹贝的儿子李能娶他的大女儿为妻继承家业。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学成回国的李却与大他六岁的伊丽莎白相爱! 陷入重重矛盾的“金山头疼”亚历山大回天无力,最终以令人震慑的英雄气概,破石惊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他深爱的人们铺平幸福之路......
这真是一部不输于《荆棘鸟》的好书! 所以我强烈推荐!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呼唤》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经典名著《雷雨》, 都属于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 不同的是, 在《呼唤》里, 有人愿意作出牺牲而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在《雷雨》里, 是五雷轰顶家破人亡的结局。 国家不同, 时代不同, 宗教不同, 文化不同, 人物性格命运皆不同, 所以才有了两部文学巨著的不同!
电视剧《荆棘鸟》的成功让全寰球观众记住了那个迷人的拉尔夫主教和美丽俏皮的梅吉小姐, 那么《呼唤》有没有可能也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呢? 它完全可以成为一部描述上个世纪欧亚移民的生活和爱情故事的鸿篇巨著啊。
作为粉丝, 我当然是特别希望, 但目前还没找到, 也很有可能无法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 书中有大量的中国元素---- 作者花了浓重的笔墨描写在澳洲那块土地上勤劳刻苦的中国移民以及他们对澳洲发展的贡献 ---- "天启"公司的创立人之一孙楚是中国清朝高官, 金矿城里最能干的工人和大宅里的忠心仆人都是中国人, 孙楚和茹贝的儿子李 (后来被亚历山大收为义子) 也是中国混血儿。 也就是说, 伊丽沙白和李的爱情故事这条主线注定是和中国人有关的。 所有这些, 会不会有悖于澳大利亚乃至欧美的主流价值观? 好莱坞导演要不要慎重考虑? 要不要改编? 如何改编? ......
但世事难料, 也许某个新锐导演某一日之内就把它搬上银/屏幕呢。 好书不应该被埋没啊!
还是那一句, 如果你喜欢《荆棘鸟》, 那么请别错过《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