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聊聊在奥克兰的日常生活(养娃篇)

来自:洋大 0 0 2016-12-01

前两天有朋友在微信里留言,希望我给讲讲在新西兰的生活感受。虽然一直觉得对生活的感受,只能自己亲身去体验。一旦他人用语言说出来,必然会变得主观,进而失去了参考的意义。可即便如此,在看过了太多对新西兰生活或褒或贬的文章后,终究抑制不住冲动,想写写自己的情况,给大家一个参考。不敢说多么客观,但我既不做移民生意,也不是爱国小粉红,所以至少不会刻意去抬高或者贬低哪一方。不过也请务必注意,这是我个人的生活体验,只能代表我自己的情况。我只会讲我知道的情况,尽量不做评判。


首要篇就先写写很多人最关心的跟孩子有关的事情吧。


出生前


只要孩子的父母符合享受公共医疗的资格,那么从怀孕开始,公共医疗系统就承担了几乎所有的产检和分娩费用。如果想要更好的服务,可以自己找产科专家,貌似总的费用也就是2-3千纽币的样子。有在新西兰生孩子想法的朋友可以买南十字星的健康保险,其中有个套餐应该是可以报销一部分看专家的费用。如果需要咨询保险详情可以留言给我,可以介绍靠谱的保险代理给你。


这边虽然分娩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医院里,但其实负责产检和接生工作的人,并不是医院的职工。这些人的职业叫做助产士(Midwife),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他们往往是独立营业,据说收入很高,但也很辛苦,需要24小时待命,因为产妇随时可能有情况,基本是要随时响应。在多数华人比较集中的城市,都有华人助产士,因此并不需要担心沟通问题。


接生的过程应该跟国内大一些的医院差不多,可能对于华人来说最不习惯的就是饮水和饮食了。一般华人助产士应该都会提醒去医院的时候自己带一个水杯,因为医院虽然提供开水,但水杯一般都是只能接冷水用的一次性纸杯。产妇吃的东西很多都是冷的。


出生后


这边当地有一个叫做Plunket的机构,类似国内的妇幼保健院的性质,会定期上门跟踪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状况,给出一些育儿的指导建议。孩子出生后可以注册家庭医生,相应的医疗机构会安排给孩子接种预防针。孩子13岁之前看家庭医生都是免挂号费和药费,18岁之前都有免费的牙医服务。所有这些都是免费的。


幼儿园


新西兰的幼儿园有些最小可以接纳三个月的婴儿。根据不同年纪,有规定的教师学生比例。越小的年纪的孩子需要的教师就越多,所以收费也越贵。


幼儿园并没有学区之类的规定,只要家长愿意接送,随便哪里的幼儿园都可以去申请。


孩子三岁到五岁期间,政府每周给补贴20个小时的幼儿园费用,至于这20小时的补贴怎么用,看各个幼儿园的规定,有的就是简单的20小时或者以下是免费。也有的是20小时之内收费较低,20小时以上部分收费较高等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20小时的补贴,是针对所有生活在新西兰的儿童,跟孩子或者家长的签证没有关系。


幼儿园是否提供午餐,是否提供全托,是否有午睡等等,都是各个幼儿园自己决定的,不同的服务也会有不同的收费。又好又便宜的幼儿园肯定有,但往往也特别抢手,可能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要开始排队了。


孩子满五岁的这一年,既可以去读小学,也可以继续读幼儿园,如果读小学就是免学费,如果读幼儿园还可以继续享受20小时的补贴,直至6岁生日之前。


小学


五岁之后读小学,初中直到高中,如果都是读公立学校的话,都没有学费的,但根据不同学校可能会有赞助费,活动费,服装费等。读公立学校的话,小学期间基本上每年交给学校的费用从几十纽币到几百纽币不等,到初中高中阶段可能会更多一些。


从小学开始,就会有一个华人既喜欢又头疼的东西——学区。多数公立学校都会划分学区,但也有些公立学校没有学区,但肯定都不是抢手的学校。私立和教会学校都没有学区。学区内的孩子是很高有资格就读该学校的,非学区的孩子可以申请该学校,但根据与学校的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优先级。没错,是看关系,具体看哪些关系,学校都有明确规定,基本上都是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该校的学生、校董、教师,或者孩子的表兄弟有在该校读书的等等会优先录取。校区外的孩子如果被录取,那就跟校区内的孩子一视同仁,并不存在借读费之类的说法。


按照华人普遍的观点,孩子在小学就是玩,“学不到东西”。但我家孩子每天还是有作业,需要读一本故事书或者一篇诗歌。数学方面的确看不出学校方面有什么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小学开始就要自己带饭了,每天早上家长需要给孩子准备好午餐盒,孩子每天上学书包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午餐盒和水瓶了。说是午餐盒,其实是要包括了上午茶,午餐和下午茶。孩子每天9点左右到学校,下午两三点钟放学。这期间10点多吃上午茶,12点多吃午餐,两点半吃下午茶。所以这一日之内用于学习的时间可想而知。


对于单身父母或者双职工的父母,学校或者校外机构一般都有早读班和课后班,需要额外付钱,会有老师带着孩子读书和完成作业,方便全职工作的家长不用为了接送孩子而迟到早退。


课余时间很多家庭(不分华人洋人)都会依据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报不同的课外活动,比如体育运动,乐曲,舞蹈,绘画,户外活动等。相对来说攀比的风气不是很强,也不一定都是基于非常功利的目的,但非要说这边孩子不报兴趣班什么的,真的没办法认同。


中学、高中


因为我家孩子目前还没到这个阶段,很多东西也只是道听途说,暂时先不写太多吧。有需要的朋友留言给我,我去帮你打听。


以上其实都是从家长的角度在聊孩子在这边的生活。那总归孩子来了会不会喜欢这里,能不能适应呢?以我的观察,一般来说孩子来了之后融入的特别快,语言的问题也很快就能克服。至于说孩子是否能够喜欢,就是因人而异了。多数孩子会喜欢这里宽松的教学环境,因为这里还是比较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比较顺应孩子的想法。但长远看,也的确有孩子因为文化背景的问题,会产生一种夹层感和缺乏归属感。说白了就是没办法确定自己总归是中国人还是新西兰人,自我认知和周围人对其归属的判断会产生冲突,不过这是后话了。


零零散散写了很多,难免挂一漏万。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留言给我,到时候可以整理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