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严准入在英语里,医生和博士的单词是同一个——“Doctor”。在加拿大的医院里,只要被称为某某医生,他的学历一定是博士。在欧美,医学和法律专业只向最顶尖的学生开放,而拿到医学博士学位之后,还必须经过住院医生的培训才能行医。这个过程最短的是全科医生,培训期为两年,专科医生都在三年以上,有的甚至可长达六年。一切都顺利地话,一个人可在28岁拿到医生执照,但绝大多数人都在30岁以后才能独立行医。这样严格的准入制度,保证了医生整体的水平。即使是在只有几个医生的社区诊所,给你看病的医生也是医学博士。当然水平也有参差,我也碰到过在问诊的时候不停查资料的医生。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不必担忧到小诊所碰不到好医生。以上所说的这些做法,或许目前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但有些流程却是能改进的。有一次,母亲在国内就医时,因为拿错CT 结果被误诊为脑出血,着实把一家人吓得不轻。其实在加拿大这样的误诊按理说出现的几率更高,因为看病的流程被细分,常常问诊的是一个医生、量体温的则是另一个医生,待到抽血拍CT,医生已经走马灯似的换了好几轮。但所有的医生都遵循一个“标准流程”,那就是首先必须跟患者核对姓名和生日,就避免了这种误诊的荒谬结果。所以在加拿大看病的时候,我得不厌其烦地报n次自己的姓名生日。还有一个朋友感慨地对比在国内和加拿大生孩子的经历:在国内产房里,医生皱着眉头骂她“叫什么叫,谁还没生过孩子”;在加拿大的产房里,医生带着笑容鼓励她“Wonderful, you are doing great!(太好了,你做得很棒)”,这句话是加拿大医生和护士的口头禅。也许问诊的时间仍然只有5分钟,但这些“举口之劳”会让病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将矛盾消弭于无形。